董伟锋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

科发党任字〔2018〕55号 中共北京分院分党组: 经研究,同意: 董伟锋同志任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 马耀明同志任青藏高原研究所纪委书记; 赵平同志不再担任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副局级。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2018年5月27日......阅读全文

董伟锋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

科发党任字〔2018〕55号 中共北京分院分党组: 经研究,同意: 董伟锋同志任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 马耀明同志任青藏高原研究所纪委书记; 赵平同志不再担任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副局级。 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 2018年5月27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的水汽是如何传输的?西风和季风又是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这是今年39岁的高晶一直想要解开的难题。   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高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科考任务,担任“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

董伟锋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

科发党任字〔2018〕55号  中共北京分院分党组:  经研究,同意:  董伟锋同志任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  马耀明同志任青藏高原研究所纪委书记;  赵平同志不再担任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副局级。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2018年5月27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首获维加大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日前公布,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栋。  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创新方法让岩石定年更准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联合相关机构首次提出了“牙龈亚健康”这一新概念,揭示了其由牙龈菌斑驱动的分子机制,从而为牙周病的预防与早诊断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  牙周病(牙龈炎和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并且与糖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

青藏高原所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

青藏高原所基于遥感地温得到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遇见科学,遇见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40.shtm走进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破解青藏高原“岩石密码”、穿越跨越百万年的化石长廊......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公众科学开放日在北京、拉萨和青藏高原所

青藏高原所发现森林更新可以记录青藏高原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亚洲多条大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到达,高原地区的冰川观测资料不仅少,而且时间也很短。数据匮乏限制了人们对长时间尺度上(几十-几百年)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在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变化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通讯论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论文

青藏高原所揭示种间关系调控青藏高原树线的上升速率

  树线作为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或纬度北界,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树线上树木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提出生长受限假说来解释树线形成机制。基于生长受限假说,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0年来约5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温度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响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世纪80和90年代加剧变暖导致高原返青期提前达15-18天,约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继续快速升温,区域平均返青期却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较早研究推测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减少引起水分不足,导致返青期

守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

  新春佳节,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之间,副研究员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寻找一些东西,连眼都不敢眨。  “我在找青藏高原上粒径范围为10微米到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趁着喘息的空当,董慧科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青藏高原所等发现南亚大气污染物传入青藏高原的新证据

  青藏高原周边广泛分布着大气污染严重区域,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进入高原,与冰冻圈联系在一起,将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丛志远与合作者对该传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Atmospheric Chemi

青藏高原降雪模拟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气候模拟普遍存在湿偏差。尽管复杂地形的动力过程和物理过程表达不足被认为是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相关研究进展甚少。其难点在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形极其复杂,引起地表湍流拖曳的地形起伏尺度小于当前的模拟网格尺度,即其影响表现为模式中的次网格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

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树木生长

  3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格局与过程团队梁尔源研究员等在《自然—生态与演化》期刊上发表最新成果,通过分析3451个树木年轮年表和1948-2014年间日气候数据,评估了生长季提前对北半球非热带地区树木生长的影响。综合空间格局与区域气候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生长季提前促进冷湿地区树木生长,

我国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设立环境监测研究站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青藏高原腹地双湖县设立极端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站,依托该站将开展气象、冰川及生态监测等多项综合监测研究,并积极服务于当地畜牧业发展。  双湖地处藏北羌塘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中科院双湖站选址在双湖县政

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成立

  上海转化医学又有新动作,日前,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成立。该所挂靠“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旨在搭起超声学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人员间的桥梁,加快医学成果转化。   超声医学研究所首任理事长为我国著名医院管理专家何梦乔院长,国家百千万优秀学科带头人入选者、第六人

生物研究所里的“神笔马良”

李健展示自己的科学绘图作品  杨晨摄李健的科学绘图作品  李健供图没有相机或彩色胶卷的年代,野外科考中标本的记录全靠一只笔。笔能写下所见所闻,也能留住动植物的珍贵身影,便于后续研究或用于著作配图。此类绘图被统称为科学绘图,与日常所见的绘画作品不同,科学绘图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且科学性被摆在了第一

2017中科院亮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启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

首届金属研究所韩国材料研究所镁钛合金双边研讨会召开

  11月30日至12月2日,首届金属研究所-韩国材料研究所镁钛合金双边研讨会在韩国昌原召开,副所长杨锐率金属所镁、钛合金领域1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研讨会上,双方提交学术报告20篇。金属所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韩恩厚研究员、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马宗义研究员、高温合金研

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计划启动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力士・绿哈达行动――一人一元一平米 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计划”在京启动。活动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藏生态环境保护,并通过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公众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行动中来,共同建设美丽西藏、美丽中国。  据介绍,该项目先期投入200万

青藏高原野生鱼类汞富集显著

  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了青藏高原野生鱼类汞含量调查研究,发现在高原水体汞含量非常低的背景下,野生鱼体的汞含量相对较高,具有显著的富集作用。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相对高汞污染环境中鱼体汞含量相对较低的结果形成鲜明对照。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  汞是一种可在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

研究破译青藏高原人群遗传密码

  青藏高原古代人群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联系?古人群对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作出了怎样的基因贡献?为了找到答案,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对距今5200年以来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基因组展开研究。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据介绍,研究人员把67例古代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

首届中国青藏高原昆虫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主办,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的首届青藏高原昆虫论坛在拉萨举办,共24个省市自治区,46家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140多位学者参加论坛。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赤来旺杰厅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赤来旺杰厅长希望本届论坛能够充分

我国将再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时隔40多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于6月中旬开始,这次综合科考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数十年的生态变化。  据介绍,首期将对长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错源头区内最核心的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及相关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将运用无人

青藏高原草地为何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来出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的现象颇受关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罗天祥研究员等最新完成的一项监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

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知多少

   青藏高原是全球山地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布特拉河、恒河及印度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区域的居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提供丰富水资源,因此,被誉为“亚洲水塔”。同时,青藏高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保护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