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食物进化》观影在京举行,科学家呼吁“传递转基因真知”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是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4月19,在北京举行的《食物进化》观影暨转基因科普交流会上,食品安全权威科学家陈君石院士解读了美国毒理学会的声明,再次强调:大量科学数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和具有营养,这也是科学界的共识。 《食物进化》是一部公平而理性地探讨转基因话题的纪录片,影片于2017年在北美上映后受到媒体的一致好评。此次在北京举行观影活动,电影制片人斯科特·肯尼迪也来到现场和媒体交流,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生物技术、经济研究、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也分享了转基因科普和产业化方面的观点。 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ISGA)为活动的举办提供了重要的支持,(ISGA)的多位农民代表来到现场,分享了南美转基因种植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积极影响。阿根廷是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2018年轮值主席国,阿根廷免耕农民协会主席佩德罗·维尼奥表示,中国是ISGA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非常认可在中国进行转基因科普工......阅读全文

《转基因之争》书评:转基因食物安全吗?

前言:人类历史上有哪次技术革命经历了最广泛持久和最激烈的争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孝宙编写的《转基因之争》回答了这个问题。 安全性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化离不开食物。任何一种食物,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转基因的,健康安全是首要问题。没有安全,其他皆无意义。 但是,人类对食物

转基因技术放开仍需谨慎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多年从事植物遗传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承担多项农作物基因技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   1990—1995年期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洛氏基金资助,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从事水稻基因组合作研究。1998—2000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形态发生MADS盒基

农大教授罗云波: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

  “从消费者到从事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转基因食品。”昨天(6月11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在北京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种种误解和猜测,而实际上,“转基因食品比普

华大基因汪建:未来两三年可以“管理”癌症

  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的创业家思享汇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介绍了目前全球基因技术的前沿进展,以及技术进入对人们健康管理带来的改变。据了解,第一次邀请一家拟上市公司的创业家做客。去年,有着“生物版Google”之称的华大基因曾被曝拟在刚上市,纯姐打听到的情况是,华大基因目前已经决定将华大科

陈茹梅:我看转基因的争论

  看了8月4日《科学时报》记者的“”一文,觉得文中某些观点不敢苟同,把我的认识和大家交流一下。科学时报记者在文中似乎认为转基因的争论并没有给公众带来认识上的改观和进步,因此,得出这场争论是非常无谓的,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样一个结论。但是在我看来这场争论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争论之前,几乎没有正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院士:转基因生物技术在争议中前行

  本文根据2016年4月14日许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讲堂”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讲座人:许智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曾获

哈佛遗传学大神George Church谈基因技术:人类增强还是人类异化?

  George Church:分子技术专家,DNA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哈佛医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参与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是这个计划的负责人。他发明的新方法开创了个人基因组研究的时代。基于他发明的直接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自动测序软件被成功开发,并在1994年第一次

植物保护基础研究缺乏系统性

  近日,北疆棉区的棉铃虫二代幼虫刚步入为害末期,长江、黄河流域的大部分棉区又相继进入了棉铃虫三代幼虫为害盛期。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品种更换、病虫毒性变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有害生物出现了突发、多发、重发、频发的态势。一些曾经的次要病虫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生物灾害,境外新的

食品安全专家批驳“转基因食品改变人类基因”

  转基因产品安全问题等方面引发的论战持续升温,人民网推出《激辩转基因》系列微访谈。今日(11月11日)上午,在第六期微访谈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一部主任徐海滨指出,转基因食品改变人类基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有网友认为:“转基因产品是完全违背自然规律、由实验室和工厂生产出的一种让商家谋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名转基因:不会改变人的遗传基因

  转基因的争论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而且尚没有一个可以给转基因食品定性的部门。10月1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华中农业大学向众媒体进行了“正名”,也对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出了释疑。  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为什么不做人体实验?  药品的实验可以在人体上做,但是食品中很难,如果做实验,他需

有哪些生活小常识其实并不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的“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涵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不过,“生活常识”有时候也是违反科学原理的。盲目听从一些流言,而不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去主动思考,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扰。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最近的科学研究,从而对一些常识性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并简要就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35S启动子安全性、栽体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21世纪,生命科学成为了自然科学中的主导科学。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术,新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科学发展及经济效益,同时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并简要就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35S启动子安全性、栽体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21世纪,生命科学成为了自然科学中的主导科学。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术,新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科学发展及经济效益,同时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全部到期

  2014年5月16日,湖北省第十四届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宜昌市夷陵广场举行,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展示的转基因水稻。   8月17日,中国转基因水稻仅有的2张安全证书、转基因玉米唯一的一张安全证书全部到期。如果续申请没有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将没有一种转基因主粮拥有安全证书,更不必说商业

不敢吃转基因食品?天然“转基因作物”已经吃几千年

  世界上第一棵转基因作物是什么?早在数千年前,它已在自然条件下诞生。我们常吃的圣女果、血橙,其实都归功于不安分的“转座子”。  世界上的第一棵转基因作物是什么?它是出身于实验室里,由科学家培育出来的吗?你可能想象不到,早在数千年前,第一棵转基因作物就已经在自然条件下诞生了。  自然界外源“转基因”

陈佳及季维智院士登上Cell专访,谈论CRISPR的出路在哪里

  CRISPR的力量是不可否认的,但领域的未来在哪里? Cell的April Pawluk采访了了陈佳,季维智和Prashant Mali,讨论了我们在未来几年可以期待的成功和挑战。  “如果您必须同时启用安全性和重复剂量,那么免疫系统本身就是一大挑战。“  “我认为最近在中国,公众比以前更了解转

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典型争议事件溯源

  转基因农作物被培育成功以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检验其安全性的工作就从未停止。然而,由于研究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或失误,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而引发公众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疑虑。   作为高技术实验品的转基因农作物,在其迈向公众日常生活的途中,因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广受争议而

反转人士的常用策略

  长久以来,网络媒体充斥了反对转基因的文章、帖子,中立或者支持转基因的声音却很少能听到,这可能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活跃博主不多有关。在这里我分析一下反转基因者所惯用的策略。本文内容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个人。  走底层路线,企图用受蛊惑民众的声音影响高层决策  反转基因者利用国内科普工作落后的环境,针对多数

华人学者:为何垃圾食品不利健康?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垃圾食品”饮食,会引起主要的健康问题,包括高血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最近,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肝脏中的一条通路,被一个称为BAF60a的蛋白质控制,可通过刺激胆汁产生——有助于身体从我们吃的食物中吸收更多的胆固醇和其他脂肪,而导致

微生物所等揭示调控油棕合成次生代谢物吸引象鼻虫授粉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以及农药等化学试剂的大量使用,致使蜜蜂等多数授粉昆虫逐渐减少。这些昆虫给作物授粉,如果它们消失,大部分食物也会消失。油棕(Elaeis guineensis)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原来高度依赖于人工授粉和风媒,授粉效果差,产量低。自上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从非洲引种一种授粉昆

NC:分析酵母高效生产蛋白需要的全局性代谢调控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以及农药等化学试剂的大量使用,致使蜜蜂等多数授粉昆虫逐渐减少。这些昆虫给作物授粉,如果它们消失,大部分食物也会消失。油棕(Elaeis guineensis)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原来高度依赖于人工授粉和风媒,授粉效果差,产量低。自上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从非洲引种一种授粉昆虫—

『珍藏版』瘦素的那些事儿

  1950年,Ingalls发现了一种“肥胖基因”(ob),它的突变可以导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发现了脂肪分泌的一种“饱感因子”,它能通过下丘脑控制动物摄食量,调节体重。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家通过定位克隆技术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编码

许智宏、饶毅、顾红雅:科学的角度看待转基因

三位嘉宾与主持人互动。左二起分别为顾红雅、许智宏、饶毅  11月24日晚,当许智宏、饶毅和顾红雅三位教授现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学楼邓祐才报告厅时,现场已经座无虚席,不少人在讲座开始前才得以挤进来,寻找空地坐下来。  关注过中美双边关系、克里米亚大变局等宏大话题的“

最新Nature重点论文:快乐的分子机制

  快乐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如何回答从哪里来一样,无从入手,但是近期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hedonia requires MC4R-mediated synaptic adaptations in nucleus accumbens”的文章,揭示了严重抑郁症患者的

都是血压升高,为什么运动带来的心脏压力比高血压好?

  近日,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A proteolytic fragment of histone deacetylase 4 protects the heart from failure by regulating

人类舞蹈病的基因缘何让鸟儿不唱歌?

  在宠物市场,模仿能力强、鸣叫声悦耳动听、外表漂亮的鸟儿总是很受欢迎,有歌声婉转动听的画眉鸟,有叫声高亢明亮的夜莺,有高贵漂亮的金丝雀,有羽色艳丽的黄鹂鸟,有象征吉祥的喜鹊,也有擅长模仿的八哥,这些都是供人观赏的宠物鸟。  除了宠物鸟,还有一些善于鸣唱的鸟儿,如来自澳洲的斑胸草雀等,由于某些与人类

蒋高明: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

生态农业   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发展美国式现代农业能够预见的后果必然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出现退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   今天,一提到农业,很多人必然

2019年1月4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月4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图片来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挑战常规!发现第二种初级视觉皮层  doi:10.1126/science.aau7052  视觉系统很可能是大脑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在过去的75

科学家公开致信谷歌创始人: 衰老是可以治愈的疾病

  “长生不老”是人们永恒的梦想,炼丹的古人数不胜数,“青春永驻”也在传奇小说里经常出现,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抗衰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抗衰老研究都是十分热门的领域, 最近,分子生物物理学家 Maria Konovalenko 致信 Google 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国内外实验动物模型概览

  生命是“能够自我营养并独立生长和衰败的力量”,这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过动物、植物的研究对生命的哲学概括。动物也成为古代先哲们探索生命奥秘的主要对象之一,盖伦(Galen,公元130—200)开创了动物解剖学和实验生理学,他将来源于动物的知识推广到对人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