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院士谈:“卡脖子”技术和基础研究该如何解决!

科学上的基础研究,标志性的如诺奖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是很难“规划”出来的。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泛泛的、不着边际的基础研究是派不上用场的。 ■如果把每个实体创新平台比作一个“桩子”,各级政府部门都热衷于立自己的“桩子”,导致桩子林立,形成过度分散的碎片化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倾向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个或多个“桩子”,导致“一女多嫁”,目的是抢资源和切蛋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地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群众运动式地突击出来的。 基础研究未来如何布局?如何建设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哪些是真正的“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该怎么理解?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就上述问题表达了他的看法。 以下为专访内容: 记者:我们提出......阅读全文

上海启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项目申报

上海发布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项目申报指南沪科指南〔2023〕24 号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项目申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提升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

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难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92.shtm 3月的辽宁,春寒料峭,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里却热火朝天。30多米高的厂房内,天车吊运着各种零部件来回穿梭,数控机床前,工人们操控着机器,紧张有序地制造海上平台压缩机的各种配件

王志刚:以好奇心和市场驱动,推进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7.shtm

关于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浙大校长杜江峰说了这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39.shtm“作为一名老师,能和同学们在一起,是最为幸福的事情。”“学知识是为了把知识变成有用的东西:要么把知识的成果装到货架上,要么放到书里去。”“专业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个方向,如果做得好,你

迈向科技强国,基础研究如何发力2017浦江创新论坛侧记

   初秋时节,绿叶渐红的黄浦江滨,一场聚焦创新的论坛在这里火热进行。  “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大学是科创中心的关键引擎”……9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成为与会嘉宾演讲时出现的高频词汇。  本届论坛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与使命”

基础研究:激发创新不竭动力

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4倍,达历史最高值。 其中,“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增长了1倍,还首次建设了13个应用数学中心,在物质科学、

刘忠范院士谈:“卡脖子”技术和基础研究该如何解决!

  科学上的基础研究,标志性的如诺奖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是很难“规划”出来的。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泛泛的、不着边际的基础研究是派不上用场的。  ■如果把每个实体创新平台比作一个“桩子”,各级政府部门都热衷于立自己的“桩子”,导致桩子林立,

四大科技举措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推动耕地质量提升,拓展食物科技创新链,服务国家粮食安全……3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的意见》,用四大科技举措着力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提升服务农业

产学研企协同创新-破解草种业“卡脖子”难题

  针对内蒙古乡土草品种数量少、产量低、种子缺口大的问题,近期,内蒙古科技厅组织实施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优良乡土草种质创新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目前,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 8 家单位共同实施。  项目充分利用重要抗逆乡土草种质资源,在收集评价重

两会三院士,四张嘴共同讨论“卡脖子”难题

本期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潘复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

破解“卡脖子”难题-高校创新力量如何发力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你觉得科研工作的瓶颈是什么?”在手百问答上,有这样一个最新提问。视觉中国   “发现自己在重复做一些无意义的实验,得到的一些数据虽然也有一定新意,但是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什么突破。”“对于自己正在做的课题缺乏兴趣,找不到吸引你的动力,所以不太想去攻克。”记者发现有老师这样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发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五届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下称:“天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发布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报告。 报告以全球19个国家的32个科技创新中心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影响4个一

攻克“卡脖子”技术应重视战略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美博弈日趋复杂,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加之疫情全球蔓延,使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遭遇了芯片断供之类的诸多“卡脖子”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链安全。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已成为科技界、产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在坚定创新自信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

基础研究司围绕面向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赴天津调研

   2017年12月4日至5日,基础研究司叶玉江司长带领基础司一行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开展调研,了解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有关工作情况。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和校长钟登华,南开大学党委书记魏大鹏和校长龚克等分别陪同调研。   叶玉江司长一行参观调研了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

基础研究司围绕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赴杭州调研

  2017年12月16日至18日,基础研究司叶玉江司长带领基础司一行赴浙江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和国家海洋局二所开展调研。了解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有关工作情况。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海洋局二所所长李家彪院士、浙江省科技厅周国辉厅长、之江实验室朱世强主任等分别陪同调研。 

书写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中国答卷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嫦娥五号首次完成我国月表采样返回…… 科技成果应用加快:移动通信、新药创制加速应用,

用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

  创新惠民是两会的老话题了,其魅力在于常议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进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总体讲,科技创新惠及民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比如研发新药品,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一条是间接途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手段,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创新”,寻求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和慈善等民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已有5年。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四个统筹”的重要要求,为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四个统筹”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编 者  统筹不仅限于

“论道”新材料科技创新——“学科引领-科技创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论坛以“学科引领 科技创新”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话材料学科建设发展与学术前沿进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业新发展。 “我们正处于科学与技术大发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材料学科不断向纵深拓展,交叉学科

基金委确定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

6月19日,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在以《构建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 夯实世界科技强国根基》为题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科学基金将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新时代资助

基础研究突破亟需国际科技合作

“科学、技术和创新正在改变理解和影响世界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其变革潜力,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在11月6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中强调,只有通过开放、信任和合作,采取多方利益相关联的方式才能取得重要效果。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

刘延东:要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技术创新

  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研指导工作时指出,要更加关注科学的长远价值,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引领和带动技术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   刘延东对科学基金工作近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发展成效给予了充

新时代科学基金改革路径确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八届一次全委会。“改革”成为基金委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调整后召开的首次全委会的关键词。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志刚在讲话中指出,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要改进项目

新征程|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习近平: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这段话出自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共振

  国内外顶尖科技、400多场主题演讲、数万平方米创新展览体验区……以“飞天·进化”为主题的云栖大会,日前在浙江杭州云栖小镇举行。在这个展现中国创新力量的舞台上,既有多项新科技的展示,也有关于互联网商业创新、生态构建的广泛讨论。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

白春礼:以党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完成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创新来驱动,那么创新由什么来驱动?换言之,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认为,科技创新由好奇心驱动,也有人认为,科技创新由经

唐石青委员:创建“上海实验室”,集中力量办大事

  “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主动为国分忧,‘上海制造’要做全球卓越,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标志,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体现上海担当、上海水平。”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全体会议,唐石青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发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

以创新为支撑建设科技强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从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学院科技创新巡展启动

  12月27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9”在北京科学中心拉开帷幕。  本年度巡展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这一历史性节点,重点遴选了近年来中科院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方面较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重大科技进展和成果,并在已有的两套展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