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加学者发现首个抑制房颤发生的微小核苷酸

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miR-26可降低房颤易感性。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上。此项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发病率约为0.4%,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达9%。房颤可引起血栓栓塞,易伴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房颤治疗是世界性难题,用药效果仍不理想。如何发现新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微小核苷酸是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神奇小分子。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其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来,作为重大心脏疾病新靶点,微小核苷酸迅速成为世界关注热点。此次,杨宝峰团队捕捉到能够抑制房颤发生的关键分子miR-26,并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国际著名专家 Stanley Nattel教授合作攻关,揭示其在房......阅读全文

我国解读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大心脏疾病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杨宝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心房颤动发生的新机制,并观察到微小核苷酸-328调控了心房颤动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前不久发表在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上。  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微小核苷酸-328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

中加学者发现首个抑制房颤发生的微小核苷酸

  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miR-26可降低房颤易感性。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上。此项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发病率约为

学者发现抑制房颤发生分子

  近日,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在心律失常致病机制研究中,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这种小分子物质可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该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促进新型抗房颤药物的研制开发。相关论文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发表。

心房颤动概述

   核心提示: 目前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这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率失常的情况,患有该疾病很可能会伴有多种并发症产生,严重的还可以能会有生命危险出现,对于此病人们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的原因,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这个疾病需要全面了解其相关的知识,引发心房颤动出

心房颤动预防方法

   核心提示: 心房颤动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患了这个疾病本一定要及时进行调理,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猝死的现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比较好的,避免出现生命方面的威胁,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如果出现了及早的进行用药调整,也可以住院治疗。   心房颤动是一种比

心电图知识:心房颤动

一、背景知识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随增龄而升高。40~50岁小于0.5%,80岁人群高达5%~15%。近70%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在65~85岁。心房颤动患病男女相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60岁后男性患病率明显升高,根据近年来

心房颤动的诊治

心房颤动的诊治定义: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临床听诊有心律绝对不齐。心电图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350~600次/分f波,RR间期绝对不等。根据合并疾病和房颤本身的情况,可以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房颤是最常见的急性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

心房颤动的症状表现

   核心提示: 房颤在医学上又被称作是心房颤动,各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充血性的心衰疾病,缺血性的心脏疾病,或者是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直接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会造成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比较危急的状况。   房颤,在医学上又被称作是心房颤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

心房颤动有何症状?

   核心提示: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该种病症还会引起高血压,心绞痛,头晕眼花,昏迷的现象,所以建议大家,一旦发现有心房颤抖,就应该采用药物及时进行控制,严重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手术的治疗。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该种病情主要是由于新

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核心提示: 心房颤动通常是一种心律失常的情况表现,我们平时心动是比较缓慢的,在体检检查自己心跳的时候,一般的标准值都是60到110次每分钟,但是心房颤动的患者,他的心跳速度是平常的三倍。人的心跳加快的话,就会导致胸闷气短的情况出现,因此,心房颤动治疗刻不容缓。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