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克隆工厂”落户天津三问动物克隆:究竟离我们远吗?

提到“克隆”,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一群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摆弄着各种瓶瓶罐罐。 近日,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厂”落户天津,建成后,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动物克隆实验室流水线、最高标准的克隆动物中心、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以及科教展示中心。消息传出,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极大关注。围观的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本以为克隆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想到已经发展到商业化应用的阶段了。 ——问题一—— “克隆”离我们远吗? “你吃草莓吗?你吃香蕉吗?木瓜你吃不吃?其实这些水果很多都用到了植物克隆技术,即植物的无性繁殖技术。现在超市里几乎很难找出一种水果,不是用植物组织培养,或者植物克隆技术进行生产的。”“克隆工厂”投资方博雅控股集团董事长许晓椿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其实克隆技术的应用离我们并不遥远,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接触到了克隆技术,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就连我们经常吃的大米也是克隆的产物——袁隆......阅读全文

2019中国生命科学20大进展榜单出炉 除了颜宁还有谁?

  经过1500位左右的读者投票,最后iNature编辑部得到了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20大进展,其中结构有2项,植物3项,生物机理研究4项,新方法/技术/动物模型6项,生物医学5项。  结构:颜宁团队Cav通道结构,这些结构为未来针对Cav通道病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

基因编辑培育出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

  从南方医科大学获悉,该校实验动物中心科研团队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同时敲除了与免疫相关的基因,这标志着自主构筑的基于小型猪受精卵制备基因修饰猪的平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纯白藏猪的先例。  藏猪作为我国独有的高原特殊品种,全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  1.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

研究发现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或有致癌风险

  就在基因治疗似乎终于实现了它的承诺之际,一项研究唤起了人们对病毒载体的长期担忧——很多努力正是依赖于病毒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这种“载体”是腺相关病毒(AAV)的一个精简版本,人们认为它是安全的,因其几乎不会将携带的人类DNA编织到细胞染色体中,而这有可能激活致癌基因。  但一项针对10年

基因疗法或引发癌症

  腺相关病毒将治疗性 DNA 传递给人类,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引入的 DNA 可能会产生致癌突变。  本报讯 就在基因治疗似乎终于实现了它的承诺之际,一项研究唤起了人们对病毒载体的长期担忧——很多努力正是依赖于病毒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这种 “载体” 是腺相关病毒(AAV)的一个精简版本,人们

专家解读“人兽”之惑

布莱尔最后的“大礼” 6月27日,托尼·布莱尔卸任英国首相。尽管人们对于布莱尔执政10年来的表现毁誉参半,但布莱尔在卸任前实实在在地为英国科学家献上了一份“大礼”。5月17日,英国政府批准了一项法律草案,允许科学家进行人兽混合胚胎研究。布莱尔在离职演讲中说:“为了这个国家,我竭尽全力做了自

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培养上的主要区别

微生物细胞培养,简称微生物培养,包括原核细胞培养(细菌培养)和真核细胞培养(霉菌培养和酵母培养)。这些细胞小、且具有细胞壁,细胞周期非常短,如细菌每20-30min增殖1次。植物细胞培养指原生质体培养。未考虑分离出原生质体的植物细胞培养,无论是游离的单细胞或组织块,都称作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组织细胞培

赛多利斯联合药明生物成立实验室

  2016年5月20日,赛多利斯中国与药明康德集团企业药明生物在上海举行了“联合实验室”启动暨揭牌仪式。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赛多利斯亚太区高级副总裁Joerg Lindenblatt博士、赛多利斯发酵技术全球市场副总裁 Christel Fenge博士出席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合

探秘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0.1秒给蛋白质拍张“高清照”

  剥开鸡蛋,你就看见了蛋白质。可怎样能看清它们的分子结构?怎样弄清数以万计的蛋白质如何工作?这关乎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是全球生命科学家目前面临的最重大课题之一。本文是记者初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发现生命科学研究正精细到原子的蛋白质结构,迈入新生代。研究员在用光镊技术探究蛋白质  剥开

54岁到农口“创业” 范云六与转基因技术的半生缘

  范云六在转基因试验田。  范云六从学生手里接过培养瓶,里面是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组培苗,颜色嫩绿。“这个很美。”她笑道,把培养瓶举到眼前,“你们看,芽芽都长根了。真好!”  85岁的范云六,对这些用于科研的花花草草似乎有种特殊的怜爱之情,言语也变得可爱起来。  将分子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用

只需0.1秒,蛋白质也可拍“高清照”

0.1秒,给蛋白质拍张“高清照” ——探营筹建中的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图: 研究员在用光镊技术探究蛋白质。  剥开鸡蛋,你就看见了蛋白质。可怎样能看清它们的分子结构?怎样弄清数以万计的蛋白质如何工作?这关乎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是全球生命科学家目前面临的最重大课题之一。  在上海张江,一座国

赛默飞悄悄下了一盘大棋:这能否颠覆整个抗体行业?

  抗体市场革命  抗体行业的市场格局,在今年下半年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5月底,抗体巨头Santa Cruz Biotech涉嫌虐待动物,因而触犯美国动物保护法,惨遭350万美元巨额罚款。更严重的是,Santa Cruz被永久禁止生产和销售多克隆抗体-曾经叱咤风云的多抗玩家,现在彻底出局了(S

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

——从人类文明与世界现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编者按  在过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中国与前四次科技革命无缘;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以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

范云六:一位女院士的基因工程之路

一片丹心为苍生   范云六,湖南长沙人。农业生物工程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

Science Immunology:首次发现为何移植10年后会出现免疫排斥

  人体器官移植中有一半的比例会在10到12年内出现受体免疫系统排斥,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题,科学家们不清楚为何会在移植这么多年后再出现免疫排斥。近期来自匹兹堡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一过程中的一种关键关键细胞受体。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23日的Science Immunology杂志上。  

» Science:基因疗法中使用AAV病毒载体可能会导致癌症风险

  正当基因疗法最终似乎不负人们之所望的时候,一项研究使得人们对病毒载体存有一种持久的担忧。许多研究工作都依赖于一种病毒载体将治疗性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这种病毒载体是腺相关病毒(AAV)的简化版本,被认为是安全的,这是因为它很少将它携带的人DNA片段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然而一旦整合,它可能激活致癌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瘦肉精与害人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3年1-5月份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为每月1.78千克,占肉禽类消费比重的62.23%。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每年人均消费口粮两百多公斤,蔬菜一百多公斤,肉类二十多公斤,食品安全不但事关十三亿人的福祉,而且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曾毅:与病毒战斗一辈子

曾毅(1929年— ) 曾毅,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1960年,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性疫苗免疫,肠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从事肿瘤病毒研究。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并获得卫生部的试剂生产证。在

下一代测序技术将改变生物学现状

  新一代非基于“桑格技术”的基因测序法以空前的快速测序速度问世了,它为人类带来了重大的科学成果和先进的生物学应用软件。然而,要研发出新一代基因测序法,必须克服30年来以桑格技术为基础的惯性思维。    1977年,Fred Sanger 和Alan R. Coulson发表了两篇关于快速测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