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因研究揭示牲畜寄生虫感染之谜

有助开发人畜受益的免疫方案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对于导致畜牧业遭受数千万英镑损失的两种疾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科学家对牛羊易感染的两种寄生虫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些寄生虫的一些基因中发生的微妙变化使得病原体感染几率大为升高。 由利物浦大学及维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进行的这项联合研究针对弓形虫和孢子虫基因组进行研究后得出了这个结论,研究人员相信,此举有望为控制牲畜寄生虫感染提供新的方法。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寄居在细胞内部的超显微病原体是英国牲畜感染病毒的重要原因,但其中的弓形虫也可以使人类感染,进而导致孕妇流产或新生儿缺陷。 科学家研究发现,虽然这两种寄生虫的基因构成非常类似,但在控制寄生虫与细胞相互作用的一些基因中却存在微小差异。 研究人员指出,就弓形虫而言,这些差异似乎可以影响其大范围感染的能力,包括感染多种动物及人类。 这与孢子虫正好相反――孢子虫不能使人类感染,而只能在牛及其他农场牲畜中......阅读全文

科学家认为生物体内的基因至少有50%无用

科技日报2007年12月20日讯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最终完成,花费了全球6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们10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30亿美元的财力。虽然不断有科学家报道他们关于治病基因的发现成果,但含有30亿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数量太庞大,基因疗法距离实际运用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几十年来,不断有科学家认为,基

中外百余名科学家《科学》公布重要测序结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巴黎第六大学(Université Paris 6),中国中山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比利时列日大学(University of Liège)等多处研究机构,由115名科学家的组成的研究团体,历经三年完成了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

我科学家完成棘球绦虫基因组解析

  包虫病威胁着我国约5000万人口,其元凶――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密码最近被科学家“破译”。昨天,记者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获悉,经过中外科学家长达三年的协同努力,解析出了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组合转录组,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前天在线发布了这一成果。   由棘球绦虫所引起的包虫病是人和家畜

包虫病元凶遗传密码“破译”

  包虫病威胁着我国约5000万人口,其元凶——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密码最近被科学家“破译”。昨天,记者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获悉,经过中外科学家长达三年的协同努力,解析出了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组合转录组,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前天在线发布了这一成果。   由棘球绦虫所引起的包虫病是人和家畜共

两篇Nature子刊发表基因组测序成果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线索

  科学家们对造成盘尾丝虫病的寄生虫进行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这种寄生虫的活动方式,鉴定了可以被现有药物靶标的蛋白,为新药和疫苗开发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以两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本周的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一千八百万人受到盘尾丝虫病的影响,主

人类“垃圾RNA”有重要作用——促进翻译

  过去十年的基因组研究中,最大的惊喜之一是科学家们发现,与以前的信念相反,大多数的基因组并不用于生产蛋白质。最初,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长非编码RNAs是非功能的“噪音”,但在最近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些lncRNAs具有调节功能。延伸阅读:上海生科院发现调控乙酰胆碱酯酶表达的自然存在的反

中国学者《Nature》《PloS One》公布两个基因组图谱

  继中国科学家在《Nature》上公布首个中国人基因组“炎黄一号”后,近期中国的科学家又在《Nature》及《PLoS One》上公布新的基因组序列。     陈竺领导的研究小组在Nature发表血吸虫基因组   犹他大学病理学系博士解析“第二代测序前的序列捕获芯片及比较基因组杂交

《自然》:2种疟疾寄生虫基因组序列测定

疟疾裂殖子 一个由美英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近日测定了两种致命疟疾寄生虫的基因组序列。这两种疟疾寄生虫分别名为Plasmodium knowlesi和Plasmodium vivax,其中P. knowlesi最近被认为是感染人类的一个主要疟疾病原体,而P. vivax则会致人极度虚弱,

The Scientist:最热门基因组研究

  The Scientist杂志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现为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创办的一份双周刊报纸,后又转变为一本每月出版的杂志,同时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线新闻。主要刊登生命科学相关信息,并帮助科学家分析研究的,以协助决策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

The Scientist:最热门基因组研究

  The Scientist杂志是由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现为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创办的一份双周刊报纸,后又转变为一本每月出版的杂志,同时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线新闻。主要刊登生命科学相关信息,并帮助科学家分析研究的,以协助决策影响他们的

两篇Nature子刊:测序为寄生虫病研究提速

  今日,两个多国研究团队分别对几种疟原虫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得到了其基因组组成的清晰图谱,研究指出了根除这一寄生虫疾病面临的新挑战,也为疟疾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初步的路线图。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 vivax)是除非洲以外最广为传播的引发人类疟疾的寄生虫

从历史探究病毒的免疫系统

  CRISPR/Cas的工作原理不是很复杂,当病毒感染细菌之后,细菌会把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的片段插入自己的基因组里,这样病毒的“模样”就被记录下来了,细菌存放入侵病毒序列的基因区域呈现出“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

盘点2014年度十大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基因编辑更快更准更简单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成功将蛙的DNA插入到细菌中。20世纪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带有一

科学家阐释疟疾如何“走出非洲”

  间日疟原虫并不像它的致命近亲恶性疟原虫那样为人所知,后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在非洲很少见的“其他疟疾”每年却在亚洲和美洲导致约7500万人患病。如今,新的遗传学证据揭示了这种寄生虫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即它们在非洲感染了类人猿和人类,随后搭着早期人类迁移的便车离开了这块大

科学家阐释疟疾如何“走出非洲”

  由间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感染了亚洲人和美洲人。图片来源:Xinhua/eyevine/Redux   本报讯 间日疟原虫并不像它的致命近亲恶性疟原虫那样为人所知,后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在非洲很少见的“其他疟疾”每年却在亚洲和美洲导致约7500万人患病。如今,新的遗传学证

Nature重要成果:发现“一箭三雕”的药物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化合物能够杀死导致三种被忽视的疾病:美洲锥虫病(Chagas disease)、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昏睡病(sleeping sickness)的寄生虫。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这些疾病影响了数百万人,当前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表在今天《自然》(Nat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是一项体外基因扩增技术,1985年美国PE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发明了该项技术,Saiki等首先应用于镰状红细胞贫血的产前诊断,但由于操作方法繁琐未能全面推广应用。直到1988年耐热DNA聚合酶(Taq酶)的发现和应用,使PCR技术

PCR技术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2. 掌握移液枪和PCR仪的基本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由美国PE 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在1983年(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建立的。这项技术

PCR技术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2. 掌握移液枪和PCR仪的基本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由美国PE 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在1983年(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建立的。这项技术可在

Science:必需基因已被揭示,消除疟疾指日可待

  疟原虫,尤其是恶性疟原虫,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生物之一,它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基因组组成。这种寄生虫的基因组绝大多数偏向于A  -T碱基对( > 80 % ),这使得科学家们难以应用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最近,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利用恶性疟原虫基因组

Science:必需基因已被揭示,消除疟疾指日可待!

  疟原虫,尤其是恶性疟原虫,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生物之一,它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基因组组成。这种寄生虫的基因组绝大多数偏向于A  -T碱基对( > 80 % ),这使得科学家们难以应用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最近,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利用恶性疟原虫基因组

PCR原理与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是一项体外基因扩增技术,1985年美国PE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发明了该项技术,Saiki等首先应用于镰状红细胞贫血的产前诊断,但由于操作方法繁琐未能全面推广应用。直到1988年耐热DNA聚合酶(Taq酶)的发现和应用,使PCR技术

献给初学者:PCR技术详解

  整理了一系列关于献给初学者的内容,大家反响热烈,希望再多整理一点。下面就跟大家来说说关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掌移液枪和 PCR 仪的基本操作技术及目前 PCR 技术有在哪些领域应用等等。  实验原理  PCR 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

PCR技术的应用

PCR技术的应用1、生命科学a、人类基因组计划 随着的PCR日臻完善,科学家于2003年在完成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和排列后得到的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基因组图谱。这是对人类基因组基本面貌的首次揭示,表明科学家们开始部分“读”出人类生命“天书”所蕴涵的内容。b、后基因组计

近期最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成果

  生物通报道:The scientist杂志对近期最热门的一些基因组测序成果进行了盘点,包括濒临灭绝的几维鸟和极其聪明的章鱼。  种属:甜瓜(Cucumis melo)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率先发布了七个甜瓜品种的基因组分

2007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名单公布

 4 第三军医大学 黄跃生 严重创伤细胞保护机制和干预研究 黄跃生 1958年4月生,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学军医系,198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至1999年6月赴美国留学现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

PNAS重要成果:可移动遗传元件

  在一位使用了隐形眼镜液的法国女性的红肿眼睛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几个新型寄生虫,这些寄生虫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相互嵌套。   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处的Bernard La Scola 和Christelle Desnues发现这一护理液被一种新型巨型病毒污染了,他们将这种病毒命名为Lent

科学家发现奇特微生物没有“细胞发电站”

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寄生在南美栗鼠内脏的一种微生物没有线粒体,通常这种现象非常罕见,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发电所”。     腾讯科学讯 据,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寄生在南美栗鼠内脏的一种微生物没有线粒体,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发电站”,是能量产生的细胞器

对疟原虫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

  美国圣安东尼奥,2014年5月8日——美国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他们的同事开发出了一种分离单个疟原虫细胞然后对其基因组测序的新方法。这一进展将让科学家能够改进他们识别病人感染的多种类型的疟原虫的能力,而且还可带来最佳的经设计的药物何疫苗以应对这种主要的全球性杀手。疟疾仍然是全世界最致

上海生科院重点实验室发表文章揭示血吸虫潜在药靶

中国科学家鉴定出了一组血吸虫蛋白质,它们能帮助这种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科学家们希望,这一研究能为以血吸虫关键蛋白质为靶点的药物研究提供线索。 这项研究于今年7月发表在中国权威科学刊物《科学通报》上。 2006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已经完成了血吸虫蛋白质结构的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