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

6月30日,兰道尔·门罗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书《万物解释者》,出版品牌“未读”借此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科学作家和科学媒体人开了一次圆桌会议,探讨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 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处一个小众圈子。果壳网主笔Ent说:“果壳网也经常讨论,科学传播的受众到底是谁?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理想:科学传播的受众应该是所有人。但很多人对科学并没有多少兴趣,这时该怎么办?我们一直尝试把科学强行塞到大家关注的日常话题里。比如有一个叫‘强行科普’的栏目,看似讨论一个偶像,一个事件,其实是关于科学。不能强求大家有兴趣,但至少让科学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联系。” “我反对‘强行科普’,” 数学博客写手顾森说,“比如说做一个地沟油专题:地沟油是什么?能不能吃?吃了怎么样?连蒙带骗把读者骗来,好像‘你不读就要挂了’,我觉得这不是科普的目的。科普是满足那些想要去学东西、有好奇心的人。比如我告诉一个小孩,13×13等于169,31×31......阅读全文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

  6月30日,兰道尔·门罗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书《万物解释者》,出版品牌“未读”借此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科学作家和科学媒体人开了一次圆桌会议,探讨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  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处一个小众圈子。果壳网主笔Ent说:“果壳网也经常讨论,科学传播的受众到底是谁?其实我们一直

默克发布最新好奇心报告:中国员工好奇心指数有几分?

  好奇心引领着人类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小时候的达尔文对什么都好奇,他热衷于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甚至因为对化学感兴趣而偷偷设置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后来,我们大家都知道,达尔文成为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并撰写了论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物种起源》。  一颗掉落的苹果,引发了牛顿的好奇,为什么它没有向上升或者向

发展核电:仍需科普科普再科普

  “核电发展对公众而言,第一是科普,第二是科普,第三还是科普。”日前中国工程院在天津举办的第13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将主题定为“我国核能的科学发展”。包括15位院士在内的业界人士谈起核电,在“核电亟待科普”这一老话题上,再次达成共识。   在核电审批从福岛事故之后的“停摆”中新近开闸的关口,把

科学研究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访谈录   已经82岁高龄的诺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还没有退休,早八点至晚八点的12小时工作量并没有让他感到疲惫,因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谜仍在吸引着他,“宇宙中什么地方还有生命?如何找到?他们是不是拥有着跟人一样的智慧?”寻找答案的方式

向好奇心致敬:2016菠萝科学奖揭晓

  加薪有助于戒烟?婚礼送份子钱有数学公式?苍蝇为何总在搓手?……9日晚间在杭州颁奖的第五届菠萝科学奖,其风格依旧延续了以往的搞笑和无厘头,但不变的还是科学家“认真的幽默感”以及对好奇心和科学传播过程的关注。  “好奇心是引领科研的初心”  第五届菠萝科学奖的颁奖典礼上,一批“脑洞大开”的研究成果引

让好奇心催生基础研究“一念非凡”

  暗夜里踽踽独行,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进,如何突破认识的边界?因有好奇心的存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维度,才会被不断拓展。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其中一句“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无疑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在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及好奇心与基础研究

科普向未来 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261.shtm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5日在全国各地启动,重点围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聚焦重点领域,服

科普向未来 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5日在全国各地启动,重点围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聚焦重点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文明实践,培育时代新风;立足群众所需,赋能基层治理”四方面内容展开,活动将持续到9月21日。今年的全国科普日将着力组织好北京主场活动、部委主场活

《科普人才规划纲要》编制完成 描绘科普人才蓝图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已编制完成,按《规划》部署,到2020年,全国科普人才的数量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总量将达到400万人左右。”在今天下午进行的中国科协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殷浩做出上述表示。   “这是新中国成立

比悬疑小说更精彩的科普书

  关于科普,越来越多的成见正在被抛弃,比如要一本正经,比如要滴水不漏。有越来越多有趣的科普书涌现,作者们努力地在严谨性和趣味性中寻找平衡,将晦涩的科学知识“翻译”为老少咸宜的通俗文字。  在眠眠写作的这本《人类学+:科学的B面》里,你可以读到各种不为人知的科学背后的真实故事:尼安德特人把抑郁症传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