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小麦赤霉病的防止关键基因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小麦病害,堪称小麦“癌症”,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记者13日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马正强教授团队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为战胜小麦赤霉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小麦赤霉病不仅能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还严重影响籽粒品质和食品安全,多年来,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战胜小麦赤霉病的方法。 马正强教授团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抗病优异小麦基因资源“望水白”和“苏麦3号”中,发现了关键基因Fhb1。他们分析了643份普通小麦品种中Fhb1基因对应染色体区段的遗传变异,发现Fhb1基因很可能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特有的优异小麦基因资源。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是赤霉病流行和暴发的区域,部分小麦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病基因并将其保留下来。 科学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Fhb1基因导入到......阅读全文

小麦赤霉病的防止关键基因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小麦病害,堪称小麦“癌症”,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记者13日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马正强教授团队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为战胜小麦赤霉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小麦赤

美分离出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小麦疾病,会造成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每年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克隆旨在消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基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利用先进的小麦基因组测序技术分离出了具有广谱抗性的Fhb1基因,这一发现不仅对小麦赤霉病,而且对各种受到真

小麦赤霉病用药稀缺新药开发迫在眉睫

  随着气温日渐回升,我国各省区的小麦也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为关键的时机。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报告中用“田间带菌率高”“品种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气多”三个关键词预测2016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将偏

韩方普实验室小麦赤霉病育种取得重要进展

  小麦赤霉病是全世界非常严重的病害,在小麦开花时温暖、潮湿的地区均有发病报道。历史上报道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小麦赤霉病传统的流行和高发主要地区,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及新疆均有大流行发生,严重年份颗粒无收。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赤霉病发病范围正在向黄淮麦区持续扩大。小麦赤霉

我国小麦赤霉病菌多样性及与毒素累积关系被揭示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各国麦区广泛发生的毁灭性病害,在我国黄淮麦区以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为严重。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变革、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呈现频发、重发趋势且发生区域逐渐向北向西蔓延。赤霉病不仅能够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其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 小麦赤霉病是

赤霉病告急,协同攻关为小麦治病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其产生的毒素还威胁人畜安全。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和面积不断上升,丰产小麦品种抗性不足,使得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  5月12日的江苏省泰兴市阴雨绵绵,此时这里的小麦正处于扬花期的后期,它们在享受雨水滋润的同时,也正饱受

气候变化使小麦作物面临患病风险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带领的国际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部分小麦病害疫情的严重程度或将增加。   研究人员在中国进行了调查,旨在建立气候与小麦赤霉病疫情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这项基于气候的模型随后被用于预测2020年-2050年期间,未来气候条件对赤霉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该

水盘捕捉琼脂培养法捕捉孢子操作过程

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准确地预测是搞好防治的基础。赤霉病的预测预报主要从菌源、麦类生育期、气候三方面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而菌源的调查又分地面稻桩带菌率调查和空中孢子捕捉二类。空中孢子捕捉有定量风流孢子捕捉器风向器捕捉法、电动捕捉法和固定式捕捉法、水盘法等使用显微镜检查孢子的方法。以上

我国科研团队攻克小麦镰刀菌的防控难题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不仅可造成小麦20%~50%以上的严重减产,流行时甚至绝产,还会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经过多年来的反复科研攻关,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团队掌握的氰烯菌酯的各种技术参数,可以精准对付带有抗药性的各类顽固敌人。  肌球蛋白抑制剂可精准防控镰刀菌  周明国团队研究

在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唐威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a new fusaoctaxin virulence f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