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11月20日,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夸父计划及国际合作情况。会议由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于英杰主持。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致欢迎辞,并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副主任王赤介绍了夸父计划的背景与进展;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维宁介绍了当前夸父计划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 张炜预祝空间中心与欧空局合作成功,并表示国家航天局将尽最大可能支持夸父计划。 会后,张炜一行参观了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毫米波大气温度探测仪”。 参观空间中心 参观空间中心 ......阅读全文

吴季:先导专项推动空间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并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就即将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科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年会将在大连召开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空间科学发展重点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8月19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将于8月28~30日在大连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空间科学:探索、发现、创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顾逸东表示,本次年会将重点展望未来空间科学领域发展新的战略需求和发展重点方向,为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在芜湖举行报告会

  11月12日下午,应安徽省芜湖市政府的邀请,作为第四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科学与中国”(芜湖)院士报告会在芜湖市政务文化中心举行,南京大学教授王颖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院士,分别作了“海洋文化与长三角北翼深水海港建设”和“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间中心成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简称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成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并将为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窗口。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瑞士

天舟一号装了啥“硬货”

  电光火石,轰隆巨响,划破了琼州的夜。  4月20日19点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搭载着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的成功上天,意味着中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打响。  天舟一号所肩负的任务,除了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试验、实施推进剂

访ISSI-BJ执行所长:携手共探宇宙奥秘

Maurizio FalangaMaurizio Falanga  1年前,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ISSI-BJ)作为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在全球的唯一分支机构落户北京,经全球范围征集、候选人应聘、选聘委员会面试等环节,瑞士、意大利籍空间科学专家Maurizio Falanga成为IS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仿真室:让科学设想立体化

  对人们来说,“空间科学”似乎是一个“熟悉”又“神秘”的字眼。  说它“熟悉”,是因为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空间系列任务——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正以更短周期出现在公众视界中;说它“神秘”,是因为它就像一个新娘,只有在面对科学家的时候才现出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正样研制完成

   实践十号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五颗科学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是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效、短期、综合空间实验平台。项目共包含6大领域,19项科学实验,现已完成有效载荷正样研制及环境试验,交付卫星总体,为明年上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奠定了基础。  实践十号卫星将充分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白春礼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礼一行首先来到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站园区,考察了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等重要空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随后来到探空火箭

红外光学望远镜列入国家“十三五”大科学装置

  “现代天文研究最重要的成果,绝大部分依托重大天文观测装置,这种大科学、大规模、大协作、大统筹的科研组织形式,保障了现代天文研究综合性、系统性和集成性和全新创业链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说,现代天文观测对极微弱信号、极高空间、极精确空间导航定位、极精密的电子、超级计算等方

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发射成功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6月15日11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该卫星项目被纳入中科院空间先导专项计划,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别负责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及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科学应用。

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空间探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空间探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孙来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开展空间探测活动坚持六条原则。这六条原则是:坚持崇尚科学勇于探索创新,与人类不断增长的探索需求相统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坚持“大航天”的观点,与各类航天活动的开展相统筹;坚持大科学大系

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会议聚焦“天琴计划”

   引力波作为探测宇宙的全新手段,将为人类描绘一幅前所未见的宇宙图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关键载荷及卫星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与地面模拟等中心议题

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会议聚焦“天琴计划”

  引力波作为探测宇宙的全新手段,将为人类描绘一幅前所未见的宇宙图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关键载荷及卫星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与地面模拟等中心议题进

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成果综述

空间探测里程碑   “尽管双星计划数据采集早就结束了,但这些数据今天依然进行在空间科学研究,以及与其他探测数据配合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史建魁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为发展我国空间探测,1997年初,中科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

访吴季:空间科学首入国家五年规划意味什么

   上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规划》指出,要开展依托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围绕已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任务,在暗物质、量子力学完备性、空间物理、黑洞、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  这

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全面启动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学成果后,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现已全面启动。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磁层&m

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卫星“进程过半”

  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2015年12月成功发射,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于4月6日成功发射。至此,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4颗科学卫星“进程过半”。  据统计,国际共有50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中国只占100项左右,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依

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空间环境垂直探测再次取得成功

  4月27日凌晨2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发射了“鲲鹏-1B”863计划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探空火箭,开展了多项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任务,首次成功获得电离层顶的原位探测数据,并获得多项技术试验的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是我国在子午工程支持下恢复火箭探空活动后,

科学探测卫星专用平台研制成功

  “只见技术,不见科学”,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长期以来中国空间领域的短板。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制出“多级复合控制平台”原理样机,将助力科学载荷的性能提高,为实现高精度、高指向度和高稳定性的科学观测奠定了基础,有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发展。据记者了解,该科学探测卫星平台将在“十三五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太空/空间科学研讨会召开

  7月24日至26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太空/空间科学研讨会在台湾成功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等多家大陆科研单位与成功大学、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多家台湾研究机构的70余名海峡两岸代表参加了会议。中科院港澳台事务

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空间探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瞭望》新闻周刊从国防科工委获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实施。 目前,一期“绕”月探测工程的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已通过评审出厂,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发射,卫星预期在轨运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测也已通过论证。 以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空间探测活动已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中国已与29国家地区签署80多项航天政府协定

   “欢迎国际同行参与中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未来的深空探测等航天领域重大工程。我们将支持中外科学家在日地空间探测、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各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全球环境与灾害监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11月10日珠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建好更要用好

   在太空和深海常驻,需要同一件“神器”。那是什么?没错,那就是空间站。  神舟、天宫、蛟龙,让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为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甚至开始计划在太空常驻,潜入深海工作、生活。理想很美好,那么,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建好更要用好  我国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