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考察认为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2017年7月25日晚至26日早,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受本次降雨影响,无定河支流大理河上游青阳岔水文站洪峰流量1840 立方米/秒,下游绥德水文站洪峰流量3160 立方米/秒,均为历史实测最大洪水。导致绥德和子洲两县城被淹,引发灾害,各方高度关注。 关于“7·26”特大暴雨雨情分析 据陕西省水文局报道,2017年7月25日20时至26日8时,无定河流域面平均降雨量72.3 毫米,大于50 毫米降雨量的笼罩面积16612平方千米,大于100 毫米降雨量的笼罩面积4600 平方千米, 大于200毫米降雨量的笼罩面积177 平方千米。暴雨中心位于子洲、米脂、绥德3县境内。最大降雨量在子洲水地湾233.6 毫米,米脂214.2 毫米,绥德赵家砭210.2 毫米,均超过子洲、米脂、绥德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日雨量的118.1 毫米、100.8 毫米、132.9毫米。 根据子洲、绥德、米脂3县近50 年逐时降雨资料初步分析......阅读全文

周卫健和安芷生的生态发展建言

  近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考察、多年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过去60年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历程均表明,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是“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大方向。延安等地干部群众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2011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重大方针是极富战略远见的。很有必要将“治沟造

朱显谟:百岁院士梦牵“黄河清”

  李振声院士曾动情地说:“朱老为了国家的需要,举家西迁杨凌小镇,献身于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深深感动了当时年轻的我,使我坚定了扎根杨凌同样可以作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信念。帮朱显谟先生搬家的经历,影响着我一生的科学事业。”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刚迎来他100岁的生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

邵明安:破解土壤水分运动之谜

  35年前,26岁的湖南常德小伙邵明安历时6天辗转一千多公里,用扁担挑着行李走进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保所),开启了人生的科研旅程;如今,因研究成果为旱地农业节水灌溉和黄土高原植被建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而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新晋院士的邵明安已两鬓斑白,成了一个地道的黄土高原老汉。邵

西部生态治理成本高达5000亿元

  国家发改委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根据国家生态地理区划以及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特征,将西部重点生态区划分为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五个重

地球环境所就黄土高原治理发表新观点

  7月4日,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强及导师陈怡平研究员的观点文章。该文指出,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大约648,70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沟壑纵横,长度大于500m的

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效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出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及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学

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指标的评价方法

  在我国西北不封的干旱情况十分的严重,尤其是侵蚀严重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重要的农业水资源。    在干旱半干旱地黄土区,深厚的黄土层(一般厚度达50~200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中的初始条件,也是植被恢复的主要制约因

我国科学家揭示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识别长时间尺度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和效应对未来的系统管理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发展了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识别了近千年来黄土

山仑院士:关注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

    山仑  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出现干旱,但干旱经常发生在“旱区”。旱区是一个通称。在整个旱区中,年降水量250mm~500mm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问题尤为复杂而备受关注。  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地位  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体部分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总面积约占到国土面

便携式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在植被中的研究

水是制约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关键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深,植物难以利用,所需水分主要来自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作为水量平衡和水循环与土壤资源的重要因素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便携式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的测定对象之一(土壤水分)通常被定义为土壤中非饱和带的水分,是将气候、土壤和植被对水分循环过程

水保所举办“黄土高原南部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学术会议

    会场  5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联合举办的“黄土高原南部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天水召开。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北

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估和生态修复评价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黄土高原实行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这两种修复方式哪一种对于土壤侵蚀的治理是更有效的,需要通过数据去进行评估。

芒草:突围中国生物质能源困局?

  理论上,中国需要生态恢复的土地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如用来种芒草,按10吨/公顷的保守产量计算,一年干芒草产量能达10亿吨,如用于燃烧发电,即能达到2007年全国总发电量的45%;而如果拿出5亿吨转化成乙醇,则能取代中国2010年全年的汽油用量。  在中国,“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提法正变

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在我国西北不封的干旱情况十分的严重,尤其是侵蚀严重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重要的农业水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地黄土区,深厚的黄土层(一般厚度达50~200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库”中的初始条件,也是植被恢复的主要制约因子

研究发现定量示踪黄河颗粒有机碳来源和季节变化

  土壤侵蚀及其伴随的颗粒有机碳(POC)搬运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理解当前人类活动背景下和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作为世界上浑浊度最高的河流之一,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沉积物和POC,它们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悬浮物

中科院水保所神木侵蚀环境试验站:解开侵蚀奥秘

   在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这里原本是一大片草原,但后来因为风沙的侵袭逐渐沙漠化。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游牧民族由此越境南下的故事。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来地方政府的精心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逐渐萌发出绿芽。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神木周边采访时,亲眼看到

土壤水分测试仪研究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

陆地水资源源于大气降水,组成包括3部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对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来说,只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忽略土壤水是不完整的。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覆盖为降水资源转化为土壤水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变化对有效利用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在地表、

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有效水容量植物有效水储量评估新进展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的直接来源,其中,能为植物所利用的部分称为土壤有效水,通常指含水量介于田间持水量和凋萎湿度之间的土壤水分。相比于土壤水分变异性的研究,对土壤有效水的定量评估相对较少,尤其在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植被重建后,深根性植物广泛种植,其对剖面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效水利

金章东团队定量示踪黄河颗粒有机碳来源和季节变化

  土壤侵蚀及其伴随的颗粒有机碳(POC)搬运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理解当前人类活动背景下和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作为世界上浑浊度最高的河流之一,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沉积物和POC,它们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悬浮物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

学术大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把脉

  12月5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7年在西安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副主任傅伯杰院士及康绍忠院士、邵明安院士等11位委员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校党委常委、水保所党委书记闫祖书,党委常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研究通过鉴定

  1月14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杨凌示范区科教局主持,对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谢永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认为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以李佩成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和技术报告、查阅了技术档案资料

王德轩:一生小麦情

   中国十八亿亩耕地里有一半以上是旱地,还需要像导师那样,如同黄土高原上的小老汉树,抗旱耐瘠,期望用一片片小的绿叶染绿黄土高原。  爱小麦者爱一生  往年,我的导师王德轩先生在收麦前一般会叫上他仅有的两个硕士研究生——远在石家庄的我和在兰州的师兄柴守玺——两位都是搞小麦抗旱育种的弟子,有机会到陕西

土壤水分测试仪分析不同坡度对水分分布的影响

坡向、坡度、坡位均对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植物种类对土壤水分的垂直、水平方向分布和时间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但对黄土高原西部土 壤水分的变异规律研究较少。对黄土高原西部土壤水分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尤其是不同灌木的耗水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而这是目前黄土高原西部生态恢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水分速测仪分析不同坡度对水分分布的影响

坡向、坡度、坡位均对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植物种类对土壤水分的垂直、水平方向分布和时间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但对黄土高原西部土壤水分的变异规律研究较少。对黄土高原西部土壤水分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尤其是不同灌木的耗水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而这是目前黄土高原西部生态恢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

科学家追寻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粉尘踪迹

   粉尘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因子。粉尘的产生与传输受到区域气候的影响,同时粉尘也会对区域与全球气候造成反馈作用。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区就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通过西风和冬季风环流向下风方向输送大量粉尘物质,在合适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厚且连续的风尘堆积。风尘沉积物对粉尘源区和沉降区气候

卤阳湖科学钻探项目启动

  随着一串鞭炮燃响,在陕西省蒲城县卤阳湖的盐碱滩上,隆隆钻机日前开始转动,标志着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执行的“卤阳湖科学钻探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中国目前现存的盐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

记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洲季风在第四纪及之前的变化特征是什么?亚洲内陆粉尘的传输和沉积规律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能利用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作为研究对象,一一为公众解答。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环所)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黄土室),就是这样一个以黄土等多种地质生物载体为研究对象,拥有

“黄土高原重大灾变机理与防控”专家咨询会在西安召开

  4月21日,由长安大学主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和成都理工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土高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与防控”启动与专家咨询会在西安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充分肯定了该重大项目在学科交叉及支撑国家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揭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日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植被-土壤水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遥感》期刊上。  半干旱地区植被-土壤水关系是国际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半干旱区水资源植被承载能力的核心,目前主要采用地面观测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