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读博:做科研的职业训练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博士生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按理说,读博士没有专门适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条件,谁都可以读。但是,读博士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而获得学位。所以,适合读博士的人,应该是适合作学术研究的人。 读博士是一个职业培训过程,而毕业后如果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就变成一个职业了。如果没有科研的热情,没有科研的直觉和敏锐,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忍受寂寞和失败的能力,没有追根问底的执着,那么是不适合选择科研作为职业的。 至于哪些人读博士才不会感到失落,这个问题我认为与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还不能等同起来。人什么情况下会失落?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付出不匹配,要求超过付出,总觉得自己吃亏了,心理上就会有失落感。因此,读博会不会失落因人而异。 许多博士生感到失落,与其待遇有关。中国各个科研机构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博士生的待遇也参差不齐,这种现象是可以......阅读全文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博士劝退文》送给犹豫要不要考博的同学

  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们哥

读博,就是为了进高校做教师吗?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  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  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可以说,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会穷

汤济鑫:做快乐的科研工作者

  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快乐的科研工作者。认真地对待一切,以平和的心态去生活,去搞科研。  给我们博士政治课作讲座的一个老师—王德华老师,也倡导快乐生活,快乐科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在讲座上特别提到我们园区的银杏树——我们园区种了许多银杏树,春天发芽,夏天葳蕤,秋天满树的金黄,

做科研不等于发论文 别让年轻学者的路越走越窄

   青年学者王传超并没想到,自己一篇不到两千字的文章,会引起学术圈内巨大共鸣。  “一针见血!完全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授薛宇感叹。  “说出了我们大家一直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发链接给薛宇的张亮生说。这位32岁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当天甚至将文章打

科学的未来在中国

  来美国这几年,为了省钱的缘故,一直都是自己理发。往往会现在洗脸的池子里铺一张报纸,然后对着镜中理发。今天,又该理发了。于是随手拿起一张我的硕士学校寄给我的校友版的校报,铺到水池子里。突然发现报纸上我师兄A的照片。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发现说的是:A师兄获得了今年学校博后里面最高奖,并且决定回国,去

两篇SCI一区,博士可享200平住房+40万科启!硕士入编!

  两篇SCI一区,博士即可享200平住房+40万科启!硕士也入编!  塔里木大学编制引进教师待遇:该学校1958年成立,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占地2631亩,教职工1330人很多教师岗只要硕士学位。稍微有点能力的博士去,科研压力和生活质量估计属于幸福层。 

2015年度“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开始申报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5年度“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博管办[2015]32号  有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国际交流,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决定与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以下简称“DESY”)和德国于利希研究

博士、青椒退出科研,评职称的科研,和你想象完全不同

  考研、读博、进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博取科研的入场券,却在扣响科研的大门后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来越多的“学术临时工”出现,令人扼腕。  2017年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读博时有80%的学生对学术界的职业发展感兴趣,而到毕业前夕,对学术界完全失去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  读

盘点丨2020年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申报指南

  2020 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将继续开展博士后国 (境)外交流项目(含引进项目、派出项目、学术交流项目、 “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 项目)。具体申报工作安排如下: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  项目内容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资助优秀的外籍(境外)和留学博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五年

王晓东(右三)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国内科研领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一个独特也是孤独的存在。它的“诞生”有点儿石破天惊的意味,它被赋予的意义和承受的压力也同样具有先行者的分量。   不像一般的研究院所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和编制,它更多的是像学人治所的形式,以及科学研究上的极大自由

真博士们,到底有多辛苦?

  在微博热搜连续盘踞数日之后,人们终于等来了翟天临的道歉信。  信中,这位演员使用的公关话术使他成功地避免了使用“抄袭”来定性自己的行为,并且谈起了自己读博的初衷和取得的成绩,试图树立误入歧途而又迷途知返的形象。  在“翟天临事件”持续发酵的同时,国内真正的“博士们”读博之艰辛这一话题也引发关注。

大连理工大学研三学生自缢|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

  网传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自缢身亡,微博“遗书”曝光,网友痛心不已。  看到这里悲痛万分:  悲剧事件频发  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  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  为什

灵魂拷问:你为什么做科研?

  你为什么做科研?  作为一项在过去只有获得权贵支持才能玩的高端游戏,科学研究在现今社会已经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科研也逐渐从兴趣爱好转变为不少人的谋生工具。  在不少人眼中,“读博士”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笔者在与不少博士生交流时发现,博士期间发文章较多或者文章较好的学生往往

《自然》调查称读博士生普遍有较严重的精神压力

   前几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状况重磅调查,对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研究的结论让人十分忧虑。原来博士生读博期间普遍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这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这项调查的研究

Nature母公司:如何判断科研成果的价值?

Nature母公司:如何判断科研成果的价值?   2014年10月22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携手《自然》杂志母公司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集团举办的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图为研讨会现场,从左至右:菲利普•坎贝尔博士,《自然》总编辑;沈文庆博士

杨乐院士:青年人要有志做大做好学问

杨乐  “科研要从成果和方法的创新性来评价,不要拘泥于发表论文,不要游走于研究表层。科研的灵魂在于质,不在于量。”近日,中科院院士杨乐在京作了题为《科学研究和学术道德》的报告。他希望青年一代端正思想,以做大、做好学问为目标,抓住一切机会勤于动手,争取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杨乐以自身为例,

工程热物理所举办“博士论坛”

    座谈交流会现场  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懂得预算时间与资源,清楚自己的现状,从而把握未来的方向。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规划科研生活,把握未来人生方向,10月26日,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举办了“博士论坛”之未来道路座谈会。能源动力中心的聂超群研究员、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

西藏大学首位女博士:实验室就是我的家

  西藏大学首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于11月10日下午在新校区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共有四名同学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西藏本土培养的首批博士研究生。而张慧作为四名博士生中唯一的女博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中,她都有着一颗炙热的心,热爱生活,也热爱自己的工作。  西藏大学校长纪

读博,你后悔了吗 中国博士生存群像谱

  博士,高学历的代名词,也是未来科技的生力军。他们中有许多人在自己日夜奋斗的研究领域,披星戴月,早起晚归。顶着来自学业、家庭甚至社会上的压力,博士们时刻提醒自己“再逼自己一把”。  “书读了二十多年,竟然身无长物,学的都是些屠龙之术,安身立命都困难。”有感于读博时的痛苦,科学网博主吴楷喆在他的博文

中南大学博导:如果符合这几条,或不适合读博!

  哪些人适合读博?  之前写了一篇《读博士可能后悔四年,不读博士可能后悔一辈子》,有朋友提出支持,也有朋友提出质疑。其中一个朋友指出,“读博士就是在玩奢侈品,青春和金钱的挥霍。”本人也觉得比较赞成。读博,的确是人生最“奢侈”的一次消费。多年的宝贵青春。特别是那些单身女孩子,从妙龄少女,转眼变成白发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对于科研寿命问题,有人说博士毕业以后5年,水平就很差了。言外之意,读博士期间,不论状态、条件,对于科研前沿的跟踪等等,容易出成果。图片来源网络  可一旦博士毕业,比如说10年以上,估计都在40以上。如果说到了50多岁,论文基本上都是挂通信作者,论文不再直接操刀了,自己不会全篇去写了,对于科研前沿

35岁现象,难道真就成了科研事业的分水岭?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谈中国职场的“35岁现象”,聚焦当代人的中年危机,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一种日益突出的“35岁现象”引发各行各业的网友热议。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35岁是一个多少有点敏感的年纪,在这个年纪,有些人也许已经幸运地谋取了一份教职,得以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有些人硕博毕业

杨叔子院士与徐辉碧:“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①1995年,杨叔子与徐辉碧在书房。 ②1994年,杨叔子与学生在实验室。 ③2005年6月,杨叔子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的科学,科学的人文”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学术会议暨教学研讨会上与杨振宁、胡显章等人的合影。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道200杨叔子(1933.9.

王元丰:工科教授的文学梦

   科学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情也是互补的,不仅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而且能激发我的灵感,让不同的工作做得更好。  翻开王元丰的履历,你可能会为他身份的多重感到惊讶——作为科研人员,他是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过《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AFR

为吸引优秀博士生,山西下达奖励经费2365万元

  11月19日,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贯彻落实山西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鼓励优秀博士毕业生来山西省工作,今年以来,省财政厅下达两批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晋工作奖励经费共2365万元,支持山西省17所高校、11家科研院所、3所医院及省政府办公厅等单位引进158名优秀博士毕业生。省财

《Nature》:请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最近,《Nature》杂志正持续关注中国的科研状况。上海复旦大学的在读博士王传超(Chuan-chao Wang)也为《Nature》写了一篇评论,呼吁中国学术界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几十年来,中国的科研支出在持续增加,中国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和公众都在期待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现在

中国首批十八位博士谈科研:除了兴趣还是兴趣

  30多年前,中国首批博士优中选优,两弹元勋坐镇答辩委员会,是作为社会标杆的一群。30多年后,博士生们在校园里愁眉苦脸,忧心文章,成为常常被调侃的一群。不管是社会看法,还是博士生们自己,面对这18位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大师兄”,总有那么点不自信。  “你觉得现在的博士生和你们当年有什么不同么?”  

暨南大学博士生月补最高万元 待遇堪比副教授

  博士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生活补贴待遇堪比副教授!9月26日,笔者在暨南大学举行的研究生招生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起,暨大博士只要成功申报实施该校“优秀博士研究生攀登计划”项目,最高每月可领到1万元的生活补贴。  暨大研究生部主任郑文杰介绍,为了鼓励拔尖人才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暨大今年起大幅

高校“海归”如何适应“淡水”生活

有人感叹,怎么有些人在国外颇有成就,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海归”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师和科研队伍中。然而,尽管一些高校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人员的科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