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刘云圻院士受聘复旦大学双聘院士

12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聘任仪式在光华楼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为刘云圻颁发聘任证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云圻长期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分子材料和器件是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刘云圻的加盟不仅会带动材料科学系在分子材料与器件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复旦大学材料学科的建设水平。 聘任仪式上,徐雷指出,当前复旦大学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流大学需要顶尖的专家学者。他认为,刘云圻的加入,必将引领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更加符合新时代新要求,更加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在科研前沿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指出,学校将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刘云圻的工作,为团队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 刘云圻在讲话中对受聘于复旦大学感到荣耀,对复旦大学及材料科学系在团队初期建设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加入复旦是一个新起步,团队成员将会继续刻苦努力、......阅读全文

刘云圻院士受聘复旦大学双聘院士

  12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聘任仪式在光华楼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为刘云圻颁发聘任证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云圻长期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分子材料和器件是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刘云圻的加盟不仅会带动材料科学系在分子材料与器件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复

刘云圻院士团队有机材料方面新突破(两则)

有机半导体材料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器件的核心组成之一,科学家们设计了众多电子(n-型)和空穴(p-型)以及双极性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以满足不同功能电路的要求。但对于有机电子工业来讲,高迁移率材料设计以及非氯溶剂的成膜过程都同等重要。如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从源头上解决高迁移率材料匮乏和非氯溶

刘云圻院士团队Adv. Mater.:可弯曲的高性能双极性晶体管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具有质量轻、可弯曲和可大面积溶液加工等特点,在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器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是OFET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及OFET应用的基础。其中,双极性材料在制备低成本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路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报道的大部

沈树忠院士受聘为浙江工商大学双聘院士

  9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沈树忠院士受聘仪式在浙江工商大学桐庐校区报告厅举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师生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副校长苏为华主持。  校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对沈树忠受聘为浙江工商大学双聘院士表示欢迎,对一直以来沈树忠校友助力母校发展表示感谢。他说,今天既是对沈院士的聘任

同一实验室诞生两名“新科”院士

  )今天,记者从中国科学院201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中获知,化学部新当选的两名院士刘云圻、李玉良均来自同一实验室——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同一实验室、同年诞生两名“新科”院士的情况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  今年66岁的刘云圻自1975年毕业分配至中科院化学所,至今已经在有机固体实验室工作了4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受聘华中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11月12日上午九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受聘华中科技大学双聘院士仪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号楼外宾接待室举行。副校长解孝林参加了受聘仪式。  仪式上,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涛首先介绍了参加仪式的领导和嘉宾。随后,解孝林代表学校向瞿金平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新形势下,华中科技

“能源化学云论坛”举办 院士专家为双碳支招

中新网北京8月2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日前在线举办首期“能源化学云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应邀参加,为如何走好“双碳”之路解题支招。 包信和在论坛上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国家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他进一步指出,我国没有时间

复旦大学等自主研发“芯云”技术

  记者12月4日从复旦大学获悉,由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等自主研发的“芯云”智能芯片日前首次随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进入太空。  以往每次火箭发射后,随着一级火箭、二级火箭以及整流罩脱落并返回地面,末子级火箭会随着它的有效载荷一同进入轨道,并长期在太空中占据宝贵的

复旦大学携手曙光走向教育云未来

  近日,曙光“星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成功部署于复旦大学,并作为校级高性能计算平台,为全校广大师生提供高性能计算教学和科研服务。   曙光“星云”高性能计算机是由中科曙光制造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技术领先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此次复旦大学的曙光“星云”高性能计算平台每秒双精度浮点计算峰值达64

刘云:科研团队建设须放眼长远

  据媒体报道,陕西省计划在3年内打造百余支科技创新团队。   下大力气建设科研团队的做法值得借鉴。从长远看,通过科研课题攻关所培养、产生的科研团队远比科研成果本身重要。科研成果即便暂时领先,也有落后的时候,要想在科研上做到与时俱进,在技术上不断更新换代,就得依靠科研团队,而且是依靠具有可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