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植物不育性的观察与鉴定技术

雄性不育是指在两性花植物中雄蕊败育的现象。有些雄性不育现象是可以遗传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可育成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系在杂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杂种优势普遍存在,但很多植物由于单花结籽量少,获得杂交种子很难,从而使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太高而难以在生产中应用,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简化制种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率,扩大杂种优势的利用范围。 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可以分成下列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和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类型。无论植物的不育性是那种类型,它们都会在一定的组织中表现出来,有些时候不育株还会影响到内源激素的变化等。十字花科、伞形科、百合科、茄科等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雄性不育现象。由于遗传机制、植株营养状况、温度高低及病毒侵染与否等的不同,雄蕊退化大概可分成一下几种类型:(一)花药退化型:一般表现为花冠较小,雄蕊的花药退化成线状或花瓣状,颜色浅而无花粉;......阅读全文

中科院院士刘耀光:解码杂交稻 育出"紫晶米"

  去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培养的第12位院士。刘耀光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当选院士更是对自己的鞭策,要继续努力探索,争取科研新发现。  刘耀光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他在华南农大开始大学生涯,在国外求

中科院院士刘耀光:解码杂交稻 育出"紫晶米"

       大洋网讯 去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培养的第12位院士。刘耀光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当选院士更是对自己的鞭策,要继续努力探索,争取科研新发现。   &n

作物育性理论研究“973”项目获系列创新成果

  作物育性是作物“传宗接代”的能力,也是产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的基础。过去几十年来,以作物育性为基础的杂交育种为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治久安,仍有赖于对作物育性形成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

卢永根的选择与传承

   人的一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  对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农)教授卢永根来说,生逢大时代,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其面临的选择之多,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卢永根本可以选择留在香港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做富贵公子,但他选择回到百废待兴、一河之隔的广州,做一个普通的穷学生;

2006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2  植物发育与生殖的遗传调控 顶端分生组织的遗传调控  顶端分生组织是植物胚后发育的关键,研究其遗传调控机理对了解植物生长和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春明研究员与国外科学家合作研究证明了拟南芥 CLAVATA3 (CLV3) 编码一个多肽配体,它通过与

PNAS:利用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水稻雄性不育系

  核雄性不育在开花植物中是很常见的,但是其在杂交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应用,还是很有限的,因为无法繁育一个纯的雄性不育系,用于商业杂交种子生产。在最新一期的《PNA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鉴定了一个对于孢子体雄性不育至关重要的水稻核

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的标杆案件:三红蜜柚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中国实施二十余年,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不断攀升,植物新品种纠纷数量不断增加,纠纷类型不断增多,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日益复杂,尤其是相关案件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备受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实践来

杂交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阐明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钻研,成功克隆出三系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不育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水稻线粒体与细胞核有害互作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独立恢复位点成功鉴定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进行联合研究,成功鉴定出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一个新的独立恢复位点,其恢复作用不依赖于已克隆的恢复基因而存在,但与其紧密连锁。该恢复位点为克隆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萝卜恢复基因并运用于十字花科植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性状

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S5

本报武汉8月19日讯(记者余平凡 通讯员范敬群) 由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分离克隆出一个控制水稻籼稻、粳稻杂交不育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于8月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正式发表。

超过50种恶性物种侵入中国 不速生物客来势汹汹

    一棵受松材线虫病感染致死的松树内的松褐天牛白色幼虫。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主要的传播媒介。 新华社发   近日,一条身长近20厘米的小鱼弄得满城风雨。祖籍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食人鱼惊现珠江上游广西柳江河段,一下把人的手啃下一块肉。   原来,这凶猛的小鱼是桑氏锯脂鲤,最早作

张立平团队剖析茉莉酸究竟如何调控小麦花药开裂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播种量大,繁殖系数相对较低,因此,建立完善的高产高效、高质量的杂交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是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的关键环节。其中,小麦花药是否开裂、开裂程度及开裂时间是影响杂交小麦制种产量、质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花药不开裂与茉莉酸类物质代谢相关,喷施外源茉莉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获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及育性恢复调控网络受控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两套系统,是研究质核互作的模式系统。由于模式植物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未发现天然CMS,研究人员不得不利用其它遗传系统探索这一重要遗传机制。萝卜具有大量的天然CMS,与拟南芥 (Arabidops

制种纯度达99.9%!我国赢得杂交小麦话语权

  在世界三大重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也可以大面积实现杂种优势利用了!   “利用我们的成套技术,可使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过验收的一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宣告我国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获重大突破。   该项目主持人、河南

武大红莲稻:40年产学研启示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抱此信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求索了近40年。  因为执著,他们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一路飘香,与日本培育的“包台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一起成为同行公认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种子远销东南

挺转派力证转基因安全:吃猪肉不会转入猪基因

  2004年10月有“农业诺贝尔”之称的世界粮食奖授予中国水稻育种家袁隆平,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巨大贡献。9年之后,2013年的世界粮食奖颁给了在植物转基因技术方面的三位先驱,三位获奖者在1983年几乎同时研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植物,并在今后的三十年中,不断发展和推进了转基因技术。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御反应

谢道昕(右一)与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植物获得了复杂而精巧的机制调控可塑性生长能力,以增强其对多变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激素对于植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种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阐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的机制,是植物生物学的前沿领域。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遗传修饰(转基因)风险评估(二)

3. 慎重向环境释放未经事先批准的转基因植物是不能够释放到环境中去的。在欧洲,2001/18 号欧盟指令( 见注 7 ) 专门规定了慎重向环境中释放转基因植物。该指令涵盖了两种类型的环境释放: 实验释放 ( B 部分)和投放市场的商业释放( C 部分)( 见注 8) 。对于每个授权的 B 释

中科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举行学术交流

  12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2013年第三场学术交流会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举行。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农业科技办公室副主任王竑晟,武汉植物园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李绍华,重点实验室部分学科组组长、成员及研究生共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副主

孙效敏:转基因食品安全该如何保障

  2月17日,法国参议院以两票的微弱多数否决了社会党议员提出的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的法律草案。18日法国政府重申法国领土上不能种植转基因玉米,保证在3月中旬前将推出新政令。法国政府这一表态再一次引起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自从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问题。

上海交大张大兵教授Nature子刊解析细胞程序性死亡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AT1 promotes tapetal cell death by regulating aspartic proteases during 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r

揪出棉花“不孕不育”的元凶

  科学家在研究高温导致雄性不育的机理、创制耐高温种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近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棉花团队首次绘制了高温与常温下棉花花药中的DNA甲基化图谱,并首次发现高温胁迫下导致的花粉不育和花药壁不开裂表型受不同路径调控。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发现在高温胁迫下,雄蕊的花药里面出现了明显的DNA

华南农大庄楚雄课题组将CRISPR/Cas9编辑技术用于水稻育种

  杂交水稻育种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策略,其中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是杂交育种成功的关键。CRISPR/Cas9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靶位点的基因组编辑,然而它们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11月22日,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华南农业

研究揭示杂交水稻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在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在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作为母本接受花粉产生杂交种;在低温条件下,其育性恢复完成不育系的繁殖。到目前为止,控制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的基因和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

21个食品相关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共有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获奖。其中,既包含国之重器一类新成果,也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与人们的健康与营养息息相关。在食品领域,21个相关科研项目也在获奖之列。  2018年度国家

二系杂交小麦:每亩增产15%以上

  杂交小麦被认为是今后大幅提高小麦产量的首选途径和高技术种业竞争的焦点。由我国独创的二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已审定的京麦6号、绵杂麦168、云杂6号等7个品种,每亩可增产15%以上。   “二系杂交小麦具有丰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特别是在逆境下的杂种优势更加显著。”

中科院院士康乐:呼吁重视昆虫介体研究

  “昆虫传播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对昆虫介体研究的投入和支持程度相对不足。”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和昆虫学家康乐说。在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他主持了以“昆虫介体”为主题的分组会议。他坦言,举办该会议的一大原因就是希望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所谓“昆虫介体”

南京农业大学最新PlantCell文章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