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最新天文观测成果,揭示星系形成演化

5月5日,清华大学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清华大学天文系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5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清华大学天文系蔡峥教授团队,通过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凯克”对距今110亿年的一个巨大气体星云进行了观测。利用凯克望远镜的成像光谱仪——“宇宙网成像器”,清华大学团队成功探测到了星系周围气体的氢元素及多种重元素辐射并进一步计算出重元素的大尺度空间分布。观测表明,星系周围气体已经富含重元素。进一步的光谱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这些富含重元素的电离气体极为可能是早先被星系中心的黑洞喷射到星系周围,冷却下来后,在引力和环境角动量共同作用下,重新回流入星系,形成“循环冷气体流”。运动学建模进一步表明,循环气体流是朝星系流入的,可以促进和维持恒星形成活动。星系......阅读全文

清华大学最新天文观测成果,揭示星系形成演化

5月5日,清华大学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清华大学天文系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5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清华大学天文系蔡峥

无暗物质星系或颠覆传统星系形成理论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日报道,荷兰科学家或许发现了一种没有暗物质的星系。而现有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暗物质是星系形成的关键。最新研究如获得证实,将颠覆目前有关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论。  该星系名为AGC114905,是一个超漫射星系(UDG)——这些星系很暗,大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数量是银河系的10

无暗物质星系或颠覆传统星系形成理论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日报道,荷兰科学家或许发现了一种没有暗物质的星系。而现有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暗物质是星系形成的关键。最新研究如获得证实,将颠覆目前有关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论。  该星系名为AGC114905,是一个超漫射星系(UDG)——这些星系很暗,大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数量是银河系的10

彗星炙热烙印揭秘星系形成机制

人们曾经假设,彗星是由冰——太阳系中未曾改变的遗迹——构成的。因此当科学家在去年开始研究由彗星返回的第一个样本时,他们无不大吃一惊。这颗彗星所携带的矿物质竟然要在14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够形成,这意味着这些矿物质一定来自于太阳附近。一个新的计算机模型模拟了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而这一发现将可能改

星系间相互作用对星系结构形成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吴许芬与教授孔旭合作的“星系间相互作用对星系结构形成的数值计算研究”取得新进展。该项目数值计算了盘状星系与矮星系通过偏心碰撞产生星系外环结构,分析了盘状星系的核球-盘质量比(英文缩写B/D)对星系外环结构的影响,发现B/D值越小的盘星系,碰撞后形成的外环结构越强。8月30日

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徳马普青年伙伴小组和德国马普天文所Andrea Maccio’率领的团组在星系形成的流体数值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系列文章(7篇论文)相继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

清华大学首次对星系循环内流进行详细成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43.shtm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横亘天际的银河。我们的地球以及太阳系也是庞大银河系中的“沧海一粟”。然而,对于如银河系这样的大质量星系如何形成与演化,其中的大质量星体又是如何诞生?目前的科学界

新发现与早期星系形成模拟结果相矛盾

  英国《自然》杂志3月15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认为,在100亿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产星星系”的外盘可能主要为恒星和气体主导,而非暗物质。此次对遥远星系自转曲线的最新测量结果,与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拟结果产生了严重矛盾。  在星系内,恒星和气体(重子成分)被认为与暗物质(非重子)混合在一起。尽管暗

研究发现银河系中较大星系可能同时形成

       对银河系古老恒星的初步分析表明,银河系中的一些看似不同的较大星系,是由同一团气体和尘埃坍塌后同时形成的,这对传统的银河系形成理论构成了巨大挑战。该研究成果是5月4日在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恒星演化研讨会上公布的。  

紫台星系形成和暗物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德马普伙伴小组最近研究发现,可以利用近邻星系的统计性质来限制暗物质的质量,该研究突破了传统上只能用宇宙早期赖曼星系观测来限制暗物质质量的方法,文章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目前标准的结构形成模型是冷暗物质模型。最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与演化-中科大再获突破

    中关村发展集团科技金融超市落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产业上游企业创新发展决定了行业风向标,创新型企业发展又受制于资金,同时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小,金融机构服务受其专业门槛和技术瓶颈限制,不敢贸然前行,这是当今生物医疗大健康产业的金融现状。  ■本报记者 李惠钰  一家10年后才可能盈利的生物医

科学家发现星系死亡奥秘:不再有新恒星形成

  当天文学家在不同距离检测熄灭的非恒星形成星系时,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查明是什么机制在发挥作用  据国外媒体报道,星系有三个主要形状——椭圆,螺旋(如银河系)和不规则状。它们大小不一,可以是蓝或红色。蓝色星系仍在积极形成恒星,大多红色星系目前还没有形成恒星,被认为是被动的。导致星系“熄灭”——停止恒星

科学家发现距地球330亿光年星系,正形成恒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53.shtm·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潘多拉星系群内发现迄今为止所能观测到的第二和第四遥远的星系,距离地球近330亿光年。这两个星系很年轻,成分中几乎没有金属,而且生长迅速,正在形

“迟暮”星系团中有“旺年”星系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垂垂老矣”的星系团中含有“正值旺年”的星系,此景令科学家颇为迷惑。但一组国际天文学家在对这个可能是宇宙中最悠远、最古老的星系团进行观察分析后,惊奇发现该远古的星系团居然仍在积极扮演一个“造星工厂”的角色。   此前人类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它们

“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德马普伙伴小组启动仪式

  10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马普伙伴小组启动仪式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来自德国马普天体物理所(MPA)和马普天文所(MPIA)、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中科院基础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南京分院、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

颠覆传统理论,黑洞成恒星诞生与星系形成助推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445.shtm黑洞和星系哪个先出现?传统观点认为,黑洞是在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出现后形成的。然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通过对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黑洞不仅存在于宇宙之初,而且还是新

新发现星系比银河系小10倍-形成恒星最活跃

  这些被戏称为“绿豆”的星系,体积比我们的银河系小10倍,质量小100倍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天文爱好者帮助发现了一批微型星系,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了解早期宇宙的恒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被戏称为“绿豆”的星系,虽然体积比我们的银河系小10倍,质量小100倍,但是它形成恒星的速度却比

研究揭示开普勒环双星系统中行星的轨道形成机制

  10月31日,国际天文学术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美国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所发现的环双星系统中的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s,简称CBP)轨道构型研究结果。该项工作揭示了CBP轨道的可能形成机

日研究发现系外银河“M101银河”边缘正形成新星系

名古屋大学理学研究科的芝井广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通过红外线天文卫星“光明号”观测,发现距地球约2400万光年的系外银河“M101银河”的边缘部分正在活跃形成新星系。这一发现有别于已有的天文常识。 迄今为止,科学家一直认为,M101系外银河与地球所在的蜗旋形银河一样,银河中心部分是星系形成的活

紫台等首次揭示Kepler一类特殊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

  7月10日,《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发现的一类特殊行星系统构型的形成机制。该项研究对于解开系外行星系统中近拉普拉斯(Lapla

新进展:大麦哲伦星系中恒星形成区致密气体加热机制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研究员汤新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毫米和亚毫米波团组等研究机构合作,利用阿塔卡玛(ALMA)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发现大麦哲伦星系中恒星形成区致密气体的加热由内部恒星形成活动主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上。  大麦哲伦星系是距离银

8000万光年外星爆星系产生剧烈星系飓风

   这张最新的可见光波段图像,使用了位于智利的拉西拉天文台MPG/ESO 2.2米望远镜及其广角成像仪,图中NGC4666位于正中心。这是一个星爆星系,距离地球约8000万光年,在其内部存在密集的恒星诞生区。星爆星系一般被认为是由星系间引力相互作用造成,包括图中左下方可见的NGC4

近邻星系M51NGC5195的恒星形成区观测研究中获进展

  星族年龄、金属丰度和恒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参数。金属丰度是示踪星系过去的恒星形成活动的重要指标。恒星形成率(SFR)对于理解星系的诞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气体的含量以及恒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邻星系由于其视大小较大,可在更宽的波长范围内进行高空间分辨的图像和光谱观测,因此,它是研究星系

国际研究团队在绿豌豆星系中发现特殊星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40.shtm近日,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的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并分析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的合并。相关研究成果

科学家发现最短轨道周期热亚矮星双星引力波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461.shtm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王晓锋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TMTS)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约2760光年、质量约为太阳0.33倍的热亚矮星双星系统(即TMTS J0526

紫金山天文台揭示近距双星系统中S型行星的形成机制

  8月21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近距双星系统中S型行星(行星环绕双星中的一颗运行)形成机制的研究。该工作揭示环双星的多行星系统内部发生的散射过程和

上海天文台在双棒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理论研究中取得进展

  我们生活在银河系之中,曾经我们以为银河系是一个普通的旋涡星系,现在已知道它原来是一个棒旋星系。其实,大部分旋涡星系都像银河系一样,因星系盘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在星系中心形成由大量恒星聚集而成的“棒”状结构,这一类星系被称为棒旋星系。其中,还有一个子类的棒旋星系很特殊,它们包含两个棒,小棒嵌在大棒中,

循环生态系统为新星诞生提供“粮食”

一方面,随着恒星形成和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质,超新星爆发、活动星系核反馈活动等星系中的高能活动会将星系中的重元素物质抛射到大尺度环境系统中,形成星系外流。另一方面,在暗物质晕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星际空间的气体会源源不断地回流入星系内,也就是星系内流。因此在一系列相互作用下,星系、气体以及它们的暗

《自然》:黑洞飓风横扫星系

天文学家第一次观察到由一个特大质量黑洞形成的巨大风暴。迄今为止,这一理论上的猛烈旋风伴随着巨大的能量,以至于影响了周围星系的形状。这一发现将为研究早期宇宙的进化提供新的视点。   天文学家观测到由一个特大质量黑洞形成的遍及整个星系的风暴。(图片提供:NASA/CXC/CfA/INAF/Ris

迄今最小恒星,半径仅约地球7倍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晓锋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TMTS)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约2760光年、轨道周期仅为20.5分钟的致密双星系统(即TMTS J0526),并解密了其物理起源。2月9日,该成果以《20.5分钟分离双星中七倍地球半径的氦燃烧星》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学》。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