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最高科技奖”不如更名为“终身成就奖”

师昌绪,90岁;王振义,86岁。这两位老人站在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他们的科学成就和为人得到公认。媒体在报道师昌绪院士时,突出了一个细节,“退休后坚持上班30年”;在报道王振义院士时,描写了他从巅峰时退下来提携陈竺、“一门三院士”的美谈。可以说,这是对两位老先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全面评价,而非仅针对他们获得的某项重大成果颁奖。回顾以往16位获奖者的情况,也是如此。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2000年设立以来,媒体就将其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因此,公众也常以诺奖的评选来审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发现,获得“中国诺奖”的,全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而获得诺奖的,很多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还有不少青年人面孔。比如,李政道31岁、杨振宁35岁便获得诺贝尔奖。 从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意图看,确实有打造“中国诺奖”的那么点意思。但从实际评选结果看,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像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评选针对一个人的......阅读全文

叶绿素和诺贝尔奖

1771年8月18日,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把薄荷的枝叶放在玻璃罩下面,事先在里面点燃了一支小蜡烛。这时蜡烛的光焰没有熄灭,同时放进去的一只老鼠也没有被闷死。过了些时候,罩子里面的蜡烛变得更亮了,那只老鼠也活蹦乱跳地跑来跑去。这说明薄荷澄清了污浊空气,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二氧化碳气体。普利斯特里又做了各种

美国“另类诺贝尔奖”出炉

各奖项得主都取得了“首先令人发笑,继而让人思考”的成就   由哈佛大学幽默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哈佛大学计算机协会等机构评选的“另类诺贝尔奖”10月1日晚出炉,分布在各大洲的获奖者“分享”了10个奖项。   公共健康奖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医学博士埃莱娜·博德纳尔与同事获得。她们设计了一种可迅速转

诺贝尔奖亲睐寿星?

  诺贝尔奖亲睐寿星?  施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1. 为什么引力波诺奖得主年龄较大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对首次直接探测引力波作出杰出贡献的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

特写:“迟来的”诺贝尔奖

  对于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师生们来说,10月3日无疑是苦乐参半的一天。这天清晨,出生于加拿大的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成为该校历史上第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然而仅在3天前,斯坦曼因胰腺癌逝世,享年68岁,没能亲耳听见自己获奖的消息。   新华社记者3日来到洛克菲勒大学采访时看到,校园中的国旗半降,

2009年诺贝尔奖预测

基于文献计量进行预测;25位引文桂冠得主成为今年预测获奖者 钱永健   10月5日至12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将如期而至。就在全世界翘首企盼的时候,汤森路透集团于9月23日公布了其一年一度的基于文献计量的预测,给不断升温的诺贝尔奖热潮平添了一把热火。   整整一年前,汤森路透曾预测

以色列创立“犹太诺贝尔奖”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6月26日宣布设立一个名为“创世”的国际奖项,用于表彰在科学艺术方面成果斐然、“赢得国际认可”的犹太人。  内塔尼亚胡说,“创世”奖象征犹太人对人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全球犹太人都将为之自豪,这是展现犹太人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以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当天发表的

《诺贝尔奖的启示》出版:从诺贝尔奖看我国的科学研究

  《诺贝尔奖的启示》,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48.00元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中,中国本土无一人上榜,这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中国离诺奖到底有多远?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  在《诺贝尔

兼顾科研成果创造与经营

   在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下,科研是数据驱动的科研,“数字化的数据本身成为科研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科研教育机构和图书馆都已将数字资源作为文献情报采集、存储、服务的主流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长期有效利用,日益成为国际上关注的战略问题,但我国科学界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价值和意义的认

如何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

前几天在微信群聊到国内外科技成果经常以论文、专利等形式沉睡,可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智力资源;要不要考虑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推送、撮合与交流的平台。李宁老师马上指出武夷山老师早就对此有过探索;没想到今天打开科学网刚巧就看到了武夷山老师最新博文提到这个话题:《我1984年的文章----

关于肌肽的科研成果介绍

  根据2017年发表的科学文章,“肌肽具有抗炎、抗糖化、抗氧化和螯合作用,可作为一种非处方食品补充剂,在预防和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等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2016年发布的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对30名超重或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补充肌肽的影响。一半的受试者每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