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阅读全文

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

造影X线片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静脉压测量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诊断有困难的静脉血栓形成,可选用下列检查以资确诊,一般首选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注意不要遗漏髂静脉和肌间静脉。  1.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  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检查

  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速。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1956),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速。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

如何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速。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D-dimer)检查,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D二聚体阴性一般可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阳性者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简介

  对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如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采取必要的药物预防措施。术中操作时,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9世纪中期(1946~1956),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