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亚热带稻田施用生物质炭减排甲烷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稻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中甲烷(CH4)排放对稻田总温室效应贡献在75%以上。稻田排放的CH4占到全球CH4排放的12%,减少稻田CH4排放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炭是有机材料在少氧或无氧条件下裂解产生的一类含碳量高、疏松多孔的物质。生物质炭在农田上的施用具有增加土壤碳固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与环境课题组基于前期研究发现,双季稻田一次性施用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稻田碳储量,且在四年内持续降低稻田CH4累积排放达20-51%,并小幅增加水稻产量。然而有关生物质炭降低CH4排放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机制却不清楚。 为阐明生物质炭降低CH4的物理化学机制,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基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CH4排放生物物理模型模块,并将之与水氮管理模型(WNMM)相结合,较好地模拟了施用生物质炭下稻田CH4排放及环境因子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阅读全文

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研究通过验收

“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通过验收  3月15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通过了课题验收。专家组由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组成。 

亚热带所将与澳大利亚机构合作开展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研究

  4月27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澳大利亚西奥大学、墨尔本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合作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亚热带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正式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   该合作项目针对亚热带区稻田的气候和管理方式特征,在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包括CH4和N

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对多种养分响应研究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带领的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在多种养分添加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施肥(养分元素添加)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合理施肥促进稻田土壤有机质周转,从而实现稻田土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农业生态关注的重点研究之

亚热带所惠州中心水稻研发工作取得进展

研发出的优质生态水稻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惠州研发中心水稻种植基地里种植的优质生态水稻长势呈现出丰收景象,有望实现预计高产目标。   该研发中心由亚热带所与惠州市世纪五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郊九龙村。中心基地稻田原为一片贫瘠的菜地,

研究揭示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影响

  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领衔的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近日在耕作方式(免耕与翻耕)对亚热带稻田和旱地土壤自养微生物固定CO2功能与固碳微生物(细菌cbbL)数量的影响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土壤耕作作为农田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改善土壤耕层质量、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对土壤生态环

日本专家访问亚热带生态所

日本专家在洞庭湖站湿地观测样地考察   2月26日至3月2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王勤学研究员、日本名古屋大学刘晨副教授、CLIMATEC株式会社董事长寄崎哲弘等一行四人,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该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农业生态过

我国学者揭示有机电子受体是水稻AOM重要驱动力

  甲烷在厌氧条件下被氧化的现象(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其甲烷的消耗量为20-300TgCH4yr-1,占全球大气甲烷通量的60-80%,对全球甲烷平衡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海洋沉积物中AOM与SO42-的还原紧密相关。

生育期和施氮对水稻根际沉积碳的微生物利用机制获进展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际碳氮循环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有利于科学

中科院亚热带所水稻根际沉积碳微生物利用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所研究人员发现了水稻根际沉积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周转特征,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土壤科学杂志》上。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

生育期和施氮对水稻根际沉积碳的微生物利用机制

  根际沉积过程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态系统中调节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对碳的固定作用产生强烈影响。水稻根际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际碳氮循环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有利于科学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色·特色·本色

   积极策应和组织实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建设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将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健康养殖等作为着力培育和推进的方向,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朝建设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们

农业部:将在全国建1万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农业部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方案显示,农业部为此将进行五大建设项目,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建设”项目中,内容包括:一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代表面积、管理水平、生态环境的差异,按照20万亩耕地设置1个监测控

研究揭示丘陵区稻田化肥农药施用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近40年来全球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不断增加。我国农田化学氮肥和磷肥的平均投入量分别高达225kgNha-1和50.6kgPha-1,但氮磷肥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其中水稻氮肥和磷肥的利用效率分别仅为35%和25%。农药具有防治病虫害的作用,目前我国农药平均投入量达到13.1kgha-1

我国揭示稻田有机碳矿化速率与生物因子等之间的关系

  在亚热带农田土壤中,淹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毗邻旱地土壤,而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矿化速率却低于旱地土壤。导致稻田与旱地土壤固碳差异的关键原因有哪些?有机碳矿化与生物及环境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如何?等问题尚不清楚,但这些问题有助于揭示稻田固碳机理及其持续固碳潜力大小。  基于此,中科院亚热

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对施肥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调控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过分解代谢作用使有机物矿化向大气释放CO2;2)将非稳态的有机碳通过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断形成稳定态有机碳库。微生物这种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相对过程强弱可以通过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决定了土壤中碳周转的去向。  中

缓释尿素的氮素营养及对环境影响研究获进展

  我国是世界氮肥使用大国,每年仅尿素用量就在2000×10t,并仍在逐年增加,但尿素氮利用率较低(30%~35%),损失严重,在稻田中其损失可达50%,甚至更多,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给环境造成了不良后果。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缓释尿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名单

续(二)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256天然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效应李艳北京大学257无机纳米电催化材料的构筑与应用探索李彦光苏州大学258二维材料的理论研究李亚飞南京师范大学259微纳米力学李晓雁清华大学260高速电互连技术李晓春上海交通大学261矢量光场操控反法拉第效应及纳米尺度光磁反转新机制

科学家推广“VIP+N技术模式”,提高镉污染控制技术

7月上旬,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道友带着团队的研究成果飞赴云南,在一个学术交流会议上讲解如何利用“VIP+N技术模式”,实现在重金属超标农田里安全生产大米的愿景。这个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执著于农田污染与粮食安全的团队,在湖南等地,以10多年的技术集成,慢慢地让上百万亩的污染农田生产

“出污泥而不染”的大米:怎么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

农田土壤重金属超标怎么解决  “出污泥而不染”的大米  7月上旬,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道友带着团队的研究成果飞赴云南,在一个学术交流会议上讲解如何利用“VIP+N技术模式”,实现在重金属超标农田里安全生产大米的愿景。  这个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执著于农田污染与粮食安全的团队,在湖

镉超标致痛痛病女婴出生更多,如何让水稻出淤泥而不染

  7月上旬,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道友带着团队的研究成果飞赴云南,在一个学术交流会议上讲解如何利用“VIP+N技术模式”,实现在重金属超标农田里安全生产大米的愿景。   这个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执著于农田污染与粮食安全的团队,在湖南等地,以10多年的技术集成,慢慢地让上百万亩的

中科院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STS计划项目助力“土十条”落地

  7月14日,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一个月之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区划与修复技术研发示范”项目群验收会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召开。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出席会议。  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田养龙虾,不用担心农残超标

  在人们印象中,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应该是在五六月份。但是金秋时节,江苏省盱眙县农民养在稻田里的小龙虾却喜获丰收。“稻虾共作”既种了稻又得了虾,简直是双赢,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此亩均增加收入2200元。然而,对于这种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模式,不少人表达了担忧。  京东掌门人刘强东就在个人头条号质疑:“

稻田养龙虾,不用担心农残超标

  在人们印象中,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应该是在五六月份。但是金秋时节,江苏省盱眙县农民养在稻田里的小龙虾却喜获丰收。“稻虾共作”既种了稻又得了虾,简直是双赢,在一些地方农民因此亩均增加收入2200元。然而,对于这种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模式,不少人表达了担忧。  京东掌门人刘强东就在个人头条号质疑:“

中国科学家成功选育比人高的“巨型稻”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6日在长沙宣布,该所研究员夏新界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历经十余年选育出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  “巨型稻”顾名思义是“大”,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1.8米,最高达2.25米,株形高大、茎秆粗壮,单穗最高实粒数达到800粒。“巨型稻”已被中国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确

中国科学家成功选育比人高的“巨型稻”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在长沙对外宣布,该所研究员夏新界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历经十余年,选育出植株高1.8米到2.25米的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在长沙宣布,该所研究员夏新界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历经十余年选育

水稻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

  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光合碳(通过根际沉积作用)是水稻土壤高碳库的重要有机碳来源,对维持稻田土壤的碳汇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分和养分管理会影响水稻土光合碳分配和稳定性,优化水分和养分管理能够促进光合碳向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固定。  为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

土壤测试化验技术2

2 、土壤有效磷的提取测定 土壤中的磷素均来自于含磷矿物的风化,中国主要土类中无机磷形态的组成分布,与土壤风化的地带密切相关。蒋柏藩( 1983 )认为,南方高度风化的砖红壤和红壤中,土壤无机磷形态主要是以被氧化铁胶膜包被的闭蓄态磷酸盐存在,其中大部分是磷酸铁盐,在非闭蓄态磷酸盐中,也是以 磷酸铁盐

超级稻、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等新型品种,横空出世

  ——中国水稻,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  图为10月15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左二)在河北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查看超级杂交水稻。  金秋时节,中国大地金风送爽,稻谷飘香。今年,世界的目光都被中国水稻种植方面的一项项突破所吸引。超级稻、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等新型品种,横空出世,不断给

我国学者以硅胶管替代培养法揭示稻田土壤AOM过程

  在海洋沉积物中,厌氧甲烷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的甲烷消耗量为20-300 Tg CH4 yr-1,占全球大气甲烷通量的60-80%,对全球甲烷平衡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甲烷生物源之一,也是AOM发生的理想场所,但其

水稻土碳氮循环关键酶动力学特征获新进展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相比于其他地区更为明显。亚热带地区是水稻主产区之一,高强度的人为耕作干扰使水稻土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旱地土存在显著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但升温造成温室气体(如CO2和CH4)排放增加,产生进一步的温室效应,这种正反馈作用不容忽视。  温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