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京古生物所志留系海相红层研究取得新进展

海相红层的研究涉及到区域乃至全球史前地质系统和环境演变,日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揭示海相红层广布期的地球系统演变过程。海相红层在我国地质记录中颇为常见,不同地质时期海相红层的岩石特征相似甚或酷似。相比较而言,以往在我国对海相红层的探究不如对黑色页岩那么重视,对古生代海相红层的研究不如对中新生代的那样深入。华南志留系主要发育3套浅水成因的海相红层,分别是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红层、上红层和罗德洛统上部红层。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王怿研究员和张小乐硕士的研究小组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和中文版)上发表了上扬子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红层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成果基于文章作者、研究所许多学者和野外队同志长期的工作和资料积累,在滇、黔、川、湘、鄂、渝六省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包括近百个县,200多个剖面或点的资料,在上扬子区志留系下红层(溶溪组及其部分......阅读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志留系海相红层研究取得新进展

  海相红层的研究涉及到区域乃至全球史前地质系统和环境演变,日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揭示海相红层广布期的地球系统演变过程。海相红层在我国地质记录中颇为常见,不同地质时期海相红层的岩石特征相似甚或酷似。相比较而言,以往在我国对海相红层的探究不如对黑色页岩那么重视,对古生

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珍团队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张哲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大洋红层”是指深海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以棕红色-

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并与该所在宁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官员和选举委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研究所所长杨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及其众多

可曾想过4.38亿年前我国长江流域曾是一片汪洋!

沧海变桑田,古生物学家找到“实锤”。通过研究全国范围内志留系浅海红层中的古鱼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化石印证了在距今约4.38亿年的志留纪早期,我国长江流域曾是一片汪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层学杂志》。“这片海域名叫扬子海,可以进一步分为上、下扬子海,两者通过一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 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螯肢类动物起源

  螯(音:áo)肢动物是包括蝎子、蜘蛛、蜱螨和鲎(音:hòu)等在内的超过11.5万个物种的庞大节肢动物类群,对于寒武纪大爆发期间该类群动物是否已经起源一直不是很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课题组法国籍博士后塞德里克·阿里亚(Cedric Aria)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同行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确定“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

  广西运动由丁文江先生于1929年提出,代表在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通常认为,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相关证据,对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推进过程和影响范围缺少

南京古生物所揭开“最诡秘甲虫”的神秘面纱

  侏罗甲,是以产出时代“侏罗纪”命名的一类甲虫。化石最初由俄罗斯Ponomarenko教授发现于西伯利亚侏罗纪地层中,而后竟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又发现了一例现生标本。因此,侏罗甲成为甲虫中最著名的“活化石”。侏罗甲形态极为独特,同时具有不同高阶单元的特征,先后被甲虫学家归入到三个不同的亚目中。因而,

《科学》报道南京古生物所“植物庞贝城”研究成果

  “火山灰中浮现远古陆地”(Primeval Land Rises From the Ashes)——5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以此为题,在“新闻聚焦”栏目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植物庞贝城”的研究成果。   2月21日,《美国科学院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中的微球粒研究获进展

  地质记录中的微球粒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宇宙尘、地外物体撞击成因微球粒、火山成因微球粒、生物成因微球粒、沉积作用微球粒和现代微球形飞灰等。微球粒在各种地层中的赋存对于地层对比和地史事件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判断和研究不同的地质事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   以往的众多研究表明在华南多个剖面的二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