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大最新《PNAS》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周丛照教授和陈宇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张承才教授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c signaling through the cyanobacterial global repressor NdhR”为题于2017年12月26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碳氮代谢是各种生物生存和生长所必须的,而微生物通过精细调控碳氮代谢平衡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蓝藻是地球上古老的自养光合生物,有些能够分化出异形胞进行固氮作用,因此是研究碳氮代谢的模式生物。正常情况下,光合作用的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能够利用CO2生成3-磷酸甘油酸,并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阅读全文

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获进展

  1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

蓝藻多亚基膜蛋白复合物NDH-1L三维结构什么样?TEM告诉你

  2020年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

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获进展

  1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

海洋被子植物Zostera marina的PSI中依赖于NDH高效的环式...-2

—— 材料和方法 ——植物材料在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北侧的荣成(37°16′N, 122°41′E)3 m深度的次潮汐海草床上采集到根茎系统完整(6-9节间)的健康大叶藻。在2019年5月连续几天的下午晚些时候进行采样。大叶藻在实验前在过滤海水水族馆预培养3天,在15℃和100μmolm-2s-1,

冷冻电镜与它的新搭档成功破解了光合作用之谜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简称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显微镜揭示了对光合作用影响巨大的大型蛋白质复合体结构。  这项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发现将使科学家首次探索植物复杂功能,并可能对各种生物制品的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工作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光合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科大等揭示调控蓝藻碳氮代谢平衡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丛照、陈宇星课题组,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张承才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it

海河蓝藻今夏又来 流动性差、河水污染是主因

  近年来,每到夏季,我国一些河流湖泊就会暴发蓝藻。蓝藻暴发不仅会使水面形成腥臭浮沫、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更严重的是,有些种类的蓝藻还会产生毒素,甚至会造成水源地水质恶化、自来水停用。   蓝藻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水体的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和人为两种,近年出现的蓝藻暴发被普遍认为是人为富

氧化蓝藻处理系统:吃的是蓝藻 吐的是清水

  9月11日,武汉中山公园内5000平方米人工湖暴发大量蓝藻,沿湖行走就能闻到强烈臭味。  9月9日,南昌市进贤县军山湖水质明显变差,蓝藻暴发,连村民家养的牛都不愿意喝湖水了。  9月8日,温州市政府表示,在供水覆盖500万人的珊溪水库,藻类污染程度有所趋缓。  ……  蓝藻已成为我国湖泊、河流等

蓝藻人造叶片系统让人类移民火星成为可能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前不久,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爆红”,再次激起人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然而,面对深空探索,人类始终面临一个重要难题——如何在浩瀚的太空中,为宇航员或太空旅客、移民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生命保障系统?  近日,在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

水库蓝藻周期性循环影响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水库水环境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后果是引发蓝藻水华,蓝藻水华威胁水生生物多样性和供水安全。即便人们采取了一定的应急治理措施,由于气候变化以及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水体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去除,水库蓝藻水华往往每隔一段时间会周而复始地发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包括浮

海洋被子植物Zostera marina的PSI中依赖于NDH高效的环式...-4

随着光强的增加,OKJIP叶绿素荧光瞬态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过量辐照对PSII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图8a)。随着ML和HL暴露时间的延长,PSII的最大量子产率(Fv/Fm)和PSII性能指数(PIABS)逐渐降低(图8b, c)。此外,随着光强和照射时间的增加,K点相对荧光(WK)的荧光相对变

海洋被子植物Zostera marina的PSI中依赖于NDH高效的环式...-1

海洋被子植物Zostera marina的PSI中依赖于NDH高效的环式电子通路作者:Ying Tan, Quan Sheng Zhang(张全胜,通讯作者), Wei Zhao, Zhe Liu, Ming Yu Ma, Ming Yu Zhong, Meng Xin Wang(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水生所蓝藻越冬和复苏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蓝藻细胞如何越冬是研究蓝藻水华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微囊藻等水华蓝藻以营养细胞形式越冬,并不形成厚壁孢子,这类蓝藻越冬的分子机理也是蓝藻生物学研究的难点之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不经过低温预处理,寒冷(5℃)和光照的双重胁迫可导致蓝藻死亡;但如果在15

减排立下头功 入湖污染减少 巢湖未现蓝藻暴发

  巢湖的蓝藻哪里去了?已经步入8月下旬,今年巢湖蓝藻没有大规模暴发,很多人认为是今年的高温帮了大忙,是高温把蓝藻“烧死”了。果真如此吗?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 巢湖蓝藻为何减少?   据了解,今年以来,巢湖未出现大面积水华现象。6月,巢湖东、西半湖藻类密度平均值约200万个/升和400万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监测”通过验收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监测与水华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通过验收  5月27日至29日,中科院重大交叉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监测与水华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课题验收会议在无锡召开。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

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与蓝藻水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对太湖蓝藻水华的饮用水质保障应急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子课题“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与蓝藻水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验收会3月4日在无锡召开。蔡道基院士担任验收专家组主任,张全兴院士和候立安院士担任副主任。专家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孔繁翔研究员所

南京地理所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与控制研究获进展

  太湖是著名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长期受富营养化和有害蓝藻水华的影响,严重影响太湖的饮用水供水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虽然自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事件以来,控源截污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是有害蓝藻水华还是频繁和持续地出现。  为了减轻太湖蓝藻水华引发的污染,确保饮用水供水安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

水专项巢湖项目科研人员对水源保护区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

  近日,在持续西南风的驱动下,巢湖重污染的西湖区所形成的大量蓝藻水华随湖流飘向巢湖市唯一的水源保护区,形成了局部水域的蓝藻水华,并在湖岸带堆积,严重威胁巢湖市第一、二水厂取水口水质。  针对此危急情况,水专项巢湖项目第5课题“湖泊水源保护区物理-生态净化与水质保障技术及工程示范”的

蓝藻的生物毒性研究

图1. 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蓝藻的培养。 由蓝绿藻类原核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物质,日渐成为制药业感兴趣的原料,但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生物毒性可能对环境和食品产生危害,关于它们的鉴定工作亦非轻而易举之事。 蓝绿藻类原核生物(通常亦称蓝藻)指的是具有光合活性的细菌,主要生长于海洋

NASA通过太空技术监测五大湖区蓝藻污染

最近,一架经过改装的鹰眼(Learjet)飞机被投入五大湖蓝藻生长监控活动。位于克莱温岛的美国宇航局(NASA)葛兰(Glenn)研究中心是这架飞机的制造者。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通过飞机上的摄像头监视五大湖表层藻类污染情况。其中,被盯得最紧的是伊利湖(Lake Erie)和休伦湖(Lake Huro

太湖蓝藻"兵临城下" 小企业关停大企业交钱排污

  2010年的太湖蓝藻比前几年来得都要晚一些。  昨日(6月21日),记者从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处了解到,和前几年的情况相比目前太湖蓝藻爆发的时间最晚,面积也是最小的,截至目前只有几平方公里。  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则更是反映出太湖蓝藻污染短期

江苏为太湖打造全方位监测预警系统

  走进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部,除了能听见敲击电脑键盘的“啪啪”声,还能听见此起彼伏的手机短信声。   你千万不要以为是水质部的工作人员在开小差,这些短信都是关于太湖的报警信息。   “去年,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4个人一共收到了5万多条信息,平均每人每天要收到200多条。”水质部的工作人员钟声

江苏专家基本掌握水解蓝藻藻毒素技术

    新华网南京9月13日电(记者 蔡玉高)记者从江苏省农科院获悉,目前该院专家已基本掌握了水解蓝藻藻毒素的技术,这为蓝藻进入食品领域扫除了很大的障碍。被视为湖泊污染一大罪魁的蓝藻,有望进入食品领域。     据了解,尽管给湖泊的污染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江苏采取严密措施扎牢防控“藩篱”

  “今年队里打捞的蓝藻明显比去年少,但是队员的工作量却变大了,因为水环境变好,水草多起来了。”江苏省无锡市华庄街道许仙港打捞点队长殷阿度说。  监测数据印证了殷阿度的说法:截至今年8月底,太湖流域水质总体稳定,藻情主要指标好于2017年同期,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未发生大面积湖泛现象。  不过,从日

《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一书出版发行

  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等合作撰写的《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一书于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出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书作序。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两位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重

太湖2011年蓝藻水华情势会商举行

  3月18日下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江苏省水利厅举行了太湖2011年蓝藻水华情势会商会。南京地理所有关专家、科技处负责人以及江苏省水利厅相关业务部门领导、江苏省水利科学院和江苏省气象台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商会上,南京地理所孔繁翔研究员分析了2010-2011年太湖

扬州大学研发蓝藻“节育”新技术

  蓝藻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丛海兵团队近日研发出一种通过加压沉淀控制蓝藻生长的新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据了解,该技术通过给蓝藻加压,破坏藻细胞内的“气泡”,使其失去悬浮生长的能力,不能再悬浮于水面接受光照而生长繁殖,而是沉入水底在无光或弱光条件下衰亡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科学家发现生物多细胞性是进化的关键因素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由瑞士苏黎世、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负责的研究表明,早在24亿年前的地球上,蓝藻的活动使得大气中充满了氧气,允许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而今天发表于国家科学研究院的论文认为可通过模型重建来研究蓝藻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这些细菌在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令人影响深刻的,可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