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提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新模式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总结了全球各板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底栖动物群宏演化序列,综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层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华南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的对比精度。该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对奥陶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灭绝事件,仅次于二叠纪末大灭绝,同时也是唯一一次与冰期相关联的灭绝事件,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之一。长期认为,这次灭绝事件的基本过程被描述为两幕式:第一幕起因于凯迪-赫南特期之交冈瓦纳冰盖的形成,造成新的凉水海洋生物全球广布;第二幕则由于赫南特晚期冰川消融,导致早前的凉水动物的整体消亡。尽管已成为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但这一经典模式所基于的区域对比实际上多限于阶一级的精度(尤其对于碳酸盐沉积及底栖动物),因而很可能随着对比精度的提高而“局部坍塌”甚至“全面崩溃”! 通过数年的努力,王光旭等利用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出......阅读全文

真核藻类爆发或导致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记者6月18日从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安·皮尔逊课题组获悉,这一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真核藻类的大爆发,或触发赫南特冰期,并间接导致奥陶纪末期生物的集体灭绝。该成果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5亿年前,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中最古老

我国学者提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新模式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总结了全球各板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底栖动物群宏演化序列,综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层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华南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的对比精度。该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对奥陶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地球生命

我国学者发现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古生物地理演化规律

  生物大灭绝事件不仅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受重创,也会对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产生影响,相关研究不胜枚举。然而关于灭绝事件对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长期影响却罕有探讨。有国外学者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后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新研究发现,存在广布分子在复苏期显著增加,而复苏期之后又减少的有趣现象。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

古生物学家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该所戎嘉余院士和黄冰研究员通过对相关层段中腕足动物群的深化研究,为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肇始标志提出了新的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近日发布在《地质学

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获进展

  早—中奥陶世的扬子台地上发育过一次台地淹没事件,具体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浅水碳酸盐台地没入透光带之下,从而减缓发育甚至“死亡”的过程,通常会导致沉积体系的改变。  此次台地淹没恰好发生在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这里的大辐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样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赋予了这次事件重要的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22.shtm 列夕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孙捷绘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的合作团队,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

南古所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华南腕足动物居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奥陶纪末大灭绝对全球生态系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的复苏期是否已适合生物生存?华南在该次灭绝事件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已有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群落或动物群为研究目标,很少关注对环境颇为敏感的居群(population)。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冰副研究员、戎嘉余院士以及

科学家提出奥陶纪末火山喷发导致气候变化与物种灭绝

  近日,德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在研究大规模火山喷发对海洋化学的影响后认为,造成奥陶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强烈火山活动,其中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12月2日刊发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大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地球急剧变冷,包括三叶虫在内的大

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从新元古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广泛分布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取得新发现

   在已知地球历史上,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亿多年前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第一次。这次生物大灭绝持续了多长时间?1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新近发现,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仅发生在短短20

华南周缘火山喷发-或导致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视觉中国供图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5亿年来地质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11月17日,国际刊物《科学进展》发表中外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周缘酸性火山大规模喷发导致陆地森林大火蔓延,摧毁了植被系统;火山喷出的气溶胶又让地球忽冷忽热,使多数生物无法适应,最终灭亡。  2.52亿年前,

奥陶纪燧石相化石研究获进展

  奥陶纪时期,全球多个地区广泛沉积硅质岩,包括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东部。奥陶纪深海燧石的微观古生物学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关于奥陶纪浅海燧石的微体化石组合却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对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 -1井奥陶纪中期一间房组的钻孔碳

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物复苏迟缓之谜获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86.shtm 二叠纪长着犬牙厉齿的丽齿兽咬杀吞食大型植食兽足类,然而,两者都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中灭亡。图片来源:郭肖聪 2.52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显生宙最大的灭绝事件。大灭绝

我国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佳恒研究员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arly and late phas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marked by different atmosp

南京古生物所奥陶纪生态群落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近年来致力于英国威尔士奥陶系特异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最近他们的研究则对该生物群的生态组合作出了定性的描述。研究发现,通常被认为是以三叶虫为主的该奥陶纪生物群落,根据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后第一个腕足动物群及其演化意义

  近年来,根据全球超过20个板块或地体的资料,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LOME)第一幕后与第二幕后的两个腕足动物群已得到识别。其中,第一幕期间的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长期受到关注,并已有深入研究。而第二幕开始后的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中外科学家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新发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046.shtm

历经五次生物大绝灭-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被随机性地保

南京古生物所发现二叠纪末海、陆相生物大灭绝一致

  二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地质记录表明在这一大灭绝的层位有明显的碳同位素变化、温度升高、海洋酸化等一系列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从而表明当时地球大气和海洋等均发生了明显的环境恶化,因此,这些环境变化理应在海陆相沉积中均有表现。然而,长期以来有关海陆生物大灭绝是否同时发生存在重大分

研究揭示昆虫如何响应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

  昆虫作为现今地球上多样性最高的生物,自石炭纪开始繁盛,在二叠纪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二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迄今,学界对该时期昆虫的演化过程争议颇大,关于昆虫对大灭绝的响应机制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赵

我国学者研究揭示奥陶纪海水为“方解石海”

  球上的海水成分并非一成不变的,根据海相非生物壳碳酸盐岩的成分推测,地质历史时期海水的成分在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与富Mg高SO4的“文石海”之间波动,目前大量矿物学证据显示,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海水与现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属于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奥陶纪石盐中的原生(左)与次生流体包

奥陶纪喇叭角石目头足类系统演化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在壳型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强烈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多样化,游泳能力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喇叭角石目头足类最早出

有毒微生物助力物种大灭绝

一般来说,科学家们认为,大约 2.5 亿年前,即二叠纪末期,西伯利亚火山喷出的温室气体主要推动了大规模灭绝事件。这些气体导致极端变暖,进而导致 80% 的所有海洋物种以及许多陆地物种灭绝。直到现在,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切解释高温是如何导致这些物种死亡的。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高温

臭氧层破坏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证据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其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环境变化,但仍缺乏环境因素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直接证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锋与英国、德国同行等合作,通过研究该时期化石花粉粒中“防晒霜”含量的变化,发现臭氧层破坏

海洋物种大灭绝原因有新解-大规模缺氧和有害金属或是主因

  比利时科学家日前对畸形浮游生物研究的结果,可能意味着物种大灭绝有其他驱动因素。虽然过去最古老的重大物种灭绝曾与冰川事件联系在一起,但最新的地球科学证据显示,造成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更有可能是海洋中大规模出现的缺氧现象和有害金属。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也称奥陶纪大灭绝)被认为发生在距今4.2亿年

二叠纪末的大灭绝,罪魁祸首竟是它!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5次大灭绝,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的第3次最惨烈。海洋中的三叶虫、棘鱼、古珊瑚等灭绝,陆地上大部分动物和昆虫灭绝,植物的大量灭亡使该时期的煤层缺失。这次生命大灭绝的原因和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二叠纪末灭绝的藤本植物单网羊齿化石。沈延安课题组和国外研究者合作,对澳大利亚悉尼盆

迄今种类最多海绵动物群被发现

  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英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我国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了距今4亿多年的安吉动物群。据悉,该动物群是迄今发现的蕴含海绵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化石群。  该研究历时5年,从2012年起,中英专家在安吉赋石水库边,发现约5000块海绵动物化石,种类极其丰富,经鉴定已超过7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活化石”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志飞指导博士生梁悦及团队成员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纪时期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已经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