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版诺奖颁发:施一公潘建伟等3人获未来科学大奖

9月9日下午,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和网易的丁磊都来了。为表正式,他们还穿了西装,打着领带。在任何一个互联网峰会,这样的嘉宾阵容,都算“高配”。 但他们只是活动的主角之一。坐在他们的旁边的,是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哈佛大学讲席教授谢晓亮,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 这里是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 9月9日,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和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各自捧走了100万美元奖金。 每人的100万美金,都由四位企业家捐赠人共同捐赠。 对标诺贝尔,民......阅读全文

中国版诺奖颁发:施一公潘建伟等3人获未来科学大奖

  9月9日下午,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百

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即将揭晓!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10:00,中国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将正式揭晓2021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历届获奖人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

未来科学大奖: 用国际化“玩法”做“中国诺奖”

   11月18日,是科学界的“大日子”。当天下午,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在京举行颁奖典礼。  着黑西装,打领结,左侧口袋装着口袋巾——盛装出席的科学家,是今天的绝对主角。  他们是生命科学奖得主李家洋、张启发,物质科学奖得主马大为、冯晓明、周其林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林本坚。生命科学奖另一位得主

张亭栋、王振义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时30分许,2020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王振义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生命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奖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获奖评语:表彰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获2020年度蔡司研究奖

 近日,德国蔡司公司正式公布,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2020年度蔡司研究奖,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领域,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杰出贡献。  蔡司公司发布的新闻通稿指出,潘建伟作为国际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引领者之一,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先驱性研究使得安全实用的远距离量子密码技术成为可能;同时

“中国版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四院士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Future Science Prize)是由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于2016年首次颁发。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

对标诺奖,2022未来科学大奖即将揭晓!

  2022年8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00,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将正式揭晓2022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历届获奖人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余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

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一项“有望拿下诺贝尔奖”的科研发现  身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的归国被看作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科学家的杰出典范。回国后,他为改善中国学术风气与科研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时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继续硕果累累,2015年,他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

2020陈嘉庚科学奖公布 施一公等人获奖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于2019年1月1日启动,经过推荐、有效候选项目评审、国内外同行专家通信评审、正式候选项目评审和理事会终审等几个阶段,最终产生5项陈嘉庚科学

潘建伟:“量子梦”托起中国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对这位44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来说,“量子梦”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