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取得成功

2013年4月5日凌晨5点55分,我国空间环境垂直探测及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实验的成功将为研究空间环境主要物理参数在不同高度上的垂直分布提供原位探测数据,对低纬度空间环境垂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为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进行标定。同时,探空火箭在200公里高度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了金属钡粉,形成了钡云,通过对钡云演化的观测,可以研究近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这一实验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空间科学主动实验。 据实验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此次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完成国家验收后,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开展的又一次火箭探空实验。火箭飞行高度191公里,从起飞到溅落共飞行约8分钟。探空仪上搭载了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包括探测电子和离子垂直分布的朗缪尔探针;探测空间电场垂直分布的空间电场仪,以及研究电离层动力学特征的金属钡释放装置。电子与离子探针和......阅读全文

中国将公布嫦娥工程所摄月球照片

中国探月工程在线访谈实录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等分系统专家做客国防科工委政府门户网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国探月网 (www.clep.org.cn),围绕中国探月的路线图、目标

吴季:先导专项推动空间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并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就即将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科

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会议聚焦“天琴计划”

  引力波作为探测宇宙的全新手段,将为人类描绘一幅前所未见的宇宙图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关键载荷及卫星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与地面模拟等中心议题进

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会议聚焦“天琴计划”

   引力波作为探测宇宙的全新手段,将为人类描绘一幅前所未见的宇宙图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关键载荷及卫星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与地面模拟等中心议题

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仿真室:让科学设想立体化

  对人们来说,“空间科学”似乎是一个“熟悉”又“神秘”的字眼。  说它“熟悉”,是因为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空间系列任务——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正以更短周期出现在公众视界中;说它“神秘”,是因为它就像一个新娘,只有在面对科学家的时候才现出

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成果综述

空间探测里程碑   “尽管双星计划数据采集早就结束了,但这些数据今天依然进行在空间科学研究,以及与其他探测数据配合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史建魁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为发展我国空间探测,1997年初,中科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科学探测卫星专用平台研制成功

  “只见技术,不见科学”,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长期以来中国空间领域的短板。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制出“多级复合控制平台”原理样机,将助力科学载荷的性能提高,为实现高精度、高指向度和高稳定性的科学观测奠定了基础,有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发展。据记者了解,该科学探测卫星平台将在“十三五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白春礼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礼一行首先来到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站园区,考察了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等重要空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随后来到探空火箭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空间环境垂直探测再次取得成功

  4月27日凌晨2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发射了“鲲鹏-1B”863计划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探空火箭,开展了多项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任务,首次成功获得电离层顶的原位探测数据,并获得多项技术试验的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是我国在子午工程支持下恢复火箭探空活动后,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间中心成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简称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成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并将为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窗口。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瑞士

空间科学:导引创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4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8项研究内容与空间科技相关,占获评项目的40%。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空间科技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反思。  “空间科技是覆盖自然科学宏观和微观两大前沿的科技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闻,引发公众兴趣,因为它既处在探

中国成功开展一次高空科学探测试验

  记者5月14日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13日21时左右,中国科学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一次高空科学探测试验,为中国开展自主空间环境监测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本次试验利用高空探空火箭,通过朗缪尔探针、高能粒子探测器、磁强计和钡粉释放实验装置等多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对电离层、近

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全面启动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学成果后,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现已全面启动。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磁层&m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年会将在大连召开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空间科学发展重点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8月19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将于8月28~30日在大连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空间科学:探索、发现、创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顾逸东表示,本次年会将重点展望未来空间科学领域发展新的战略需求和发展重点方向,为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将延长工作2年部分成果超预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研制团队17日宣布,鉴于卫星目前运行状态依然良好、关键科学数据仍在累积,卫星科研团队已与各保障部门商定,让“悟空”延长两年工作时间。  暗物质卫星“悟空”是我国首颗天文卫星。到12月17日,卫星发射已满3年,达到预期使用寿命。截至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阳

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卫星“进程过半”

  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2015年12月成功发射,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于4月6日成功发射。至此,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4颗科学卫星“进程过半”。  据统计,国际共有50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中国只占100项左右,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依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三、发展人口健康技术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

张晓辉:微波探测月球,我们是第一个

北京时间11月27日夜,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微波探测仪开始工作。 “一切都很顺利!” “利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球进行探测,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探测月壤厚度的科学目标也是世界首次。” 承担该项探测任务的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微波探测仪,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设计

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院士纵谈空间探测

  11月11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六期“院士大讲堂”在中关村园区举行,空间探测及微波遥感专家姜景山院士做了题为“空间探测纵横——进入、认识、利用太空”的报告。   姜景山是著名的微波遥感及航天应用工程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原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

“嫦娥五号”“挖土”之前 这几种分析仪器率先登场

  伴随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的轰鸣,“嫦娥五号”探测器今天(24日)凌晨踏上奔月之旅。从月面获取约2千克的样品返回,是此行最重要的使命,同时它还肩负着获取月表形貌、矿物组份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这些将为采样和钻取提供技术支持。  为此,“嫦娥五号”携带了六种科学载荷。相较于“嫦

我国深部探测计划取得系列成果

董树文在解读深部探测计划部署图  “嫦娥”奔月见证中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重大突破;“蛟龙”入海见证海洋科技深度下潜;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入地”计划也于两年前拉开序幕。曾经追踪欧美国家深部探测计划的中国地质学家,开始自主主持大陆深部探测专项计划,已有多项科学成果开始吸引世界的目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共同见证中国时代

  6月中旬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似火的骄阳见证了戈壁荒漠中升腾起的又一国之重器——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简称HXMT)卫星。  作为我国首颗大型天文望远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可穿过层层星际物质的遮挡,“看”清宇宙中的X射线,甚至“看见”引力波,这无疑为我国空间探测增添了可望穿宇宙奥妙的明眸慧眼。 

访吴季:空间科学首入国家五年规划意味什么

   上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规划》指出,要开展依托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围绕已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任务,在暗物质、量子力学完备性、空间物理、黑洞、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  这

中国已与29国家地区签署80多项航天政府协定

   “欢迎国际同行参与中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未来的深空探测等航天领域重大工程。我们将支持中外科学家在日地空间探测、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各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全球环境与灾害监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11月10日珠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

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空间探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空间探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孙来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开展空间探测活动坚持六条原则。这六条原则是:坚持崇尚科学勇于探索创新,与人类不断增长的探索需求相统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坚持“大航天”的观点,与各类航天活动的开展相统筹;坚持大科学大系

欧阳自远:嫦娥五号将实现从月面起飞 绕月飞行

  “嫦娥”探月的关键一步   中国探月“三年一会”,在这个冬天如期而至。   继2007年嫦娥一号,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奔月之旅后,2013年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号携带中国第一辆登月车飞向月宫。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中国是否进行载人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