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生物学形状

形态与染色立克次体菌体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结构与组成立克次体菌体最外层是由多糖组成的黏液层,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组成的微荚膜,再向内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上述表层结构与细菌抗吞噬有关。细胞质内有核糖体(由30S和50S两个亚单位组成),核质内有双链dna,但无核膜和核仁。 培养特性立克次体在活细胞内存活,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一代需要6~10个小时。立克次体培养常用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的方式。常用的培养细胞有鸡胚成纤维细胞,vero单层细胞等,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7℃。抗原结构立克次体有两种抗原,分别为群特异抗原和种特异抗原,前者与细胞壁脂多糖成分有关,耐热。后者与外膜蛋白有关,不耐热。......阅读全文

立克次氏体生物学形状

形态与染色立克次体菌体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结构与组成立克次体菌体最外层是由多糖组成的黏液层,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组成的微荚膜,再向内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上述表层结构与细菌抗吞噬有关。细胞质内有核糖体(由30

立克次氏体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立克次体菌体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1]  2、结构与组成  立克次体菌体最外层是由多糖组成的黏液层,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组成的微荚膜,再向内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上述表层结构与细菌抗吞噬

肠球菌属生物学形状

为革兰阳性,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卵圆形球菌,无芽胞,无荚膜,部分肠球菌有稀疏鞭毛。 营养要求高,需氧及兼性厌氧,在胆汁七叶苷和含6.5%NaCl培养基中可以生长(此点可与链球菌鉴别)。在血平板上主要表现为γ-和α-溶血。触酶阴性,多数肠球菌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PYR)。 与同科链球菌的

螺旋体的生物学形状

1.形态与结构螺旋体较细,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质体、内鞭毛和外膜构成。直径一般为0.1~0.3微米,长短不一,呈螺旋状,但钩端螺旋体呈C或S形。螺旋体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故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2.培养特性各种螺旋体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样,能量来源于糖类、氨基酸和长链脂肪酸类等。3.抗原成

肠球菌属的生物学形状

  肠球菌属的生物学形状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中所包含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了部分相关信息供学员参考。  为革兰阳性,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卵圆形球菌,无芽胞,无荚膜,部分肠球菌有稀疏鞭毛。  营养要求高,需氧及兼性厌氧,在胆汁七叶苷和含6.5%NaCl培养基中可以生长(此点可与链球菌鉴别)。在血平板上

螺旋体的生物学形状

螺旋体的生物学形状:1.形态与结构螺旋体较细,由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质体、内鞭毛和外膜构成。直径一般为0.1~0.3微米,长短不一,呈螺旋状,但钩端螺旋体呈C或S形。螺旋体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故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2.培养特性各种螺旋体在生理上的需求不一样,能量来源于糖类、氨基酸和长链脂

什么是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引起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疾病。  立克次体在1906年由青年医生Ho

普氏立克次氏体简介

  是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病原体。呈多形性,短杆状为主,0.6微米~2微米×0.3微米~0.8微米。病人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体虱传播,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人受到感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骤然发病,主要症状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有的

关于立克次氏体的介绍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传染病。1906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

立克次氏体的种类介绍

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病原体。呈多形性,短杆状为主,0.6微米~2微米×0.3微米~0.8微米。病人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体虱传播,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人受到感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骤然发病,主要

立克次氏体病的简介

  病原为立克次氏体,以鼠类为储存宿主,由某些节肢动物如虱、蚤、蜱或螨为媒介传给人类。潜伏期多在2~14日内。表现有高热、头痛、精神症状(如谵妄、狂躁、昏迷等)、皮疹(Q热无皮疹)和肝、脾肿大等,有的有皮肤溃疡及焦痂。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确诊可作立克次氏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氯霉素或四环素族抗生

立克次氏体的分类简介

  立克次氏体目分为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以及全孢菌科。立克次体科分为立克次体属和东方体属,前者主要有普氏立克次体和立氏立克次体,后者主要有恙虫病立克次体。无形体科包括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埃及小体属、考德里体属、新立克次体属、沃尔巴克体属。无形体科主要有边缘无形体,中央无形体,鼠埃立克体等。全孢菌科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状及生物学特性

  形状  真核微生物是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一类微生物。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很多,形态各异。  生物学特性  真菌按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  1、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和新型

关于立克次氏体的防治原则

  治疗:立克次氏体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早期的对症治疗及抗生素的选用。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多种并发症,早应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注意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为首选抗生素。  预防:立克次氏体病的预防主要是对

莫氏立克次氏体的简介

  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其生物学形状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其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可有两极浓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储存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传播方式为鼠-蚤-鼠。鼠蚤叮咬人体时蚤粪中的莫氏立克次体进入人体而致病。地方性斑疹伤寒致病机制,临床表现

立克次氏体病的防治原则

治疗:立克次氏体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早期的对症治疗及抗生素的选用。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多种并发症,早应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注意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为首选抗生素。 预防:立克次氏体病的预防主要是对中间或

立克次氏体致病性介绍

感染方式:立克次体主要是通过人虱,鼠蚤,蜱等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人体。 致病物质:立克次氏体是革兰阴性菌,其致病物质主要为内毒素和磷酸酶。磷酸酶能溶解表面黏液层及微荚膜结构利于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和抗吞噬作用。 致病机制:立克次氏体侵入机体后,先在局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繁殖的细菌再

立克次氏体病的临床表现

  立克次氏体侵入人体后,常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繁殖,引起细胞肿胀、增生、坏死,微循环障碍及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破裂与坏死,而引起血管炎。并引起血管周围炎性浸润,此时临床上可见皮疹(Q热无皮疹)。立克次氏体亦可在实质器官中(如肝、脾、肾、脑、心等)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导致细胞肿胀、增

线粒体的形状

  线粒体一般呈短棒状或圆球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还可呈环状、线状、哑铃状、分杈状、扁盘状或其它形状。成型蛋白(shape-forming protein)介导线粒体以不同方式与周围的细胞骨架接触或在线粒体的两层膜间形成不同的连接可能是线粒体在不同细胞中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原因。

立克次氏体的实验室检测介绍

  1、病原学诊断  立克次体的培养和染色是其诊断和分类的重要方法,最为经典的是鸡胚接种,也可采用细胞培养。染色方法场采取吉姆萨(giemsa)染色法,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DFA)等,但在非培养条件下很难观察到阳性结果。立克次体病原学检查成

立克次氏体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

病原学诊断立克次体的培养和染色是其诊断和分类的重要方法,最为经典的是鸡胚接种,也可采用细胞培养。染色方法场采取吉姆萨(giemsa)染色法,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DFA)等,但在非培养条件下很难观察到阳性结果。立克次体病原学检查成本较高且对检

兰州化物所实现热固性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重构

  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 SMP)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固定暂时形状并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够恢复到初始形状的智能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生物医学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热固性形状记忆聚合物作为形状记忆聚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热塑性形状记忆聚合物相比,具有优异的

龟甲的形状鉴别

  腹板略呈板片状,长方椭圆形,肋鳞板附于两侧,略呈翼状。长10~20厘米,宽7~10厘米,厚约5毫米。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色,有时具紫棕色纹理,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腹板由12块腹鳞甲对称嵌合而成,鳞甲间呈锯齿状嵌合,前端较宽略呈圆形或截形,后端较狭且内陷,呈V形缺刻,两侧的肋板由4对肋鳞甲合成,在其

氯的元素形状

  单质Cl  氯单质由两个氯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l₂。气态氯单质俗称氯气,液态氯单质俗称液氯。  化合物  无机(括号内为化合价):氯化物(-1)、次氯酸(+1)、次氯酸盐(+1)、亚氯酸(+3)、亚氯酸盐(+3)、氯酸(+5)、氯酸盐(+5)、高氯酸(+7)、高氯酸盐(+7)  有机氯化合物。 

木贼的形状鉴定

  外形鉴别  性状呈长管状,不分枝,长40-60cm,直径0.2-0.7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18-30条纵棱,棱上有多数细小光亮的疣状突起;节明显,节间长2.5-9cm,节上着生筒状鳞叶,叶鞘基部和鞘齿黑棕色,中部淡棕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的小空腔。气微,味甘淡

脑壳形状要看脸

几十万年来,人类的大脑的体积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形状却有所改变。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在过去16万年中,人类颅骨的物理变化可能是由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面部变化导致的,而非此前认为的由大脑本身进化引起的。 人类的“脑壳”自20万年前到现在,在大小上没有太大的变

流行性普氏立克次氏体肺炎的概述

  斑疹伤寒有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和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之分。前者系由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人虱传播,并发支气管肺炎,仅次于Q热肺炎;后者也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普氏立克次氏体肺炎的诊断

  诊断以流行病学、热程、皮疹、胸部症状与体征及外斐反应为主要依据。借鉴流行季节、症状轻重、皮疹性质、补体结合试验、豚鼠阴囊反应等特点。

流行性普氏立克次氏体肺炎的预防

  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出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教育和各项活动,大力进行灭虱防虱、灭鼠灭蚤活动,增强全民的卫生防病意识。在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流行地区居住者可进行灭活疫苗接种。地方性斑疹伤寒多系散发,故仅对某些从事病原体操作人员和灭鼠人员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对医护人员及从事灭鼠、灭蚤、灭虱人员,要求

流行性普氏立克次氏体肺炎的治疗

  治疗与Q热肺肺炎治疗相同,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均有特效。四环素用量为2g/d,分4次口服。多西环素也可以替代氯霉素或四环素成人量200mg/d,2次分服。国内尚有用每次200mg顿服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疗程一般为1周,或体温正常1~2天后停药。伴发细菌感染应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