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什么是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引起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疾病。 立克次体在1906年由青年医生Howard Taylor ricketts首先发现并报道,但他在研究立克次体的过程中不幸感染献出生命,为纪念他在研究中献身以及对于立克次体的发现作出的卓越贡献,故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一类微生物。......阅读全文

什么是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引起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疾病。  立克次体在1906年由青年医生Ho

普氏立克次氏体简介

  是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病原体。呈多形性,短杆状为主,0.6微米~2微米×0.3微米~0.8微米。病人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体虱传播,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人受到感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骤然发病,主要症状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有的

立克次氏体的种类介绍

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病原体。呈多形性,短杆状为主,0.6微米~2微米×0.3微米~0.8微米。病人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体虱传播,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人受到感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骤然发病,主要

关于立克次氏体的介绍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传染病。1906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

立克次氏体的分类简介

  立克次氏体目分为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以及全孢菌科。立克次体科分为立克次体属和东方体属,前者主要有普氏立克次体和立氏立克次体,后者主要有恙虫病立克次体。无形体科包括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埃及小体属、考德里体属、新立克次体属、沃尔巴克体属。无形体科主要有边缘无形体,中央无形体,鼠埃立克体等。全孢菌科

立克次氏体生物学形状

形态与染色立克次体菌体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结构与组成立克次体菌体最外层是由多糖组成的黏液层,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组成的微荚膜,再向内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上述表层结构与细菌抗吞噬有关。细胞质内有核糖体(由30

立克次氏体致病性介绍

感染方式:立克次体主要是通过人虱,鼠蚤,蜱等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人体。 致病物质:立克次氏体是革兰阴性菌,其致病物质主要为内毒素和磷酸酶。磷酸酶能溶解表面黏液层及微荚膜结构利于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和抗吞噬作用。 致病机制:立克次氏体侵入机体后,先在局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繁殖的细菌再

立克次氏体病的防治原则

治疗:立克次氏体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早期的对症治疗及抗生素的选用。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多种并发症,早应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注意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为首选抗生素。 预防:立克次氏体病的预防主要是对中间或

关于立克次氏体的防治原则

  治疗:立克次氏体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早期的对症治疗及抗生素的选用。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DIC等多种并发症,早应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注意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为首选抗生素。  预防:立克次氏体病的预防主要是对

莫氏立克次氏体的简介

  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其生物学形状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其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可有两极浓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储存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传播方式为鼠-蚤-鼠。鼠蚤叮咬人体时蚤粪中的莫氏立克次体进入人体而致病。地方性斑疹伤寒致病机制,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