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8 14:45 原文链接: Nature:接入脑细胞的机器

  请你试想一下:将电极固定在活体动物的脑细胞上并记录其电颤振,这得需要多大的技巧和耐心?神经生物学家Edward Boyden解答说,这项技术就是大名鼎鼎的“全细胞膜片钳”(whole-cell patch-clamping),被奉为“神经科学中最精密的技术”,全球仅有几十个实验室专攻此术。

  不过,研究者们正在试图揭开这项技术神秘的面纱。他们的想法是:将它变为流水线式的自动化技术,使得任何实验室只要利用机器人技术和可下载的源代码,都可能尝试完成。

  弗吉尼亚州阿什本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利亚研究园区(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Janelia Research Campus)的神经科学家Karel Svoboda告诉我们,膜片钳的启用为进入神经回路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激动人心的技术,只是的确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就是将其自动化能够成为确实令人激动万分的研究方向的原因。

  3月3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剑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ambridge)的Boyden等人发表了文章,对如何组装和操作全细胞膜片钳自动化系统(此概念在2012年被首次提出)进行了详细的指引。这份指南阐述了Boyden与Craig Forest实验室(Craig Forest,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名机械工程师,专攻研究所需的机械自动化)合作所得的最新成果。

  大多数神经记录的过程是这样的:将电极插入细胞间隙,收集神经元之间的电子齐射(electrical volleys)。这种“细胞外记录”可检测输出信号,却无法检出细胞内部的电流活动(决定细胞是否产生兴奋)。于是,能够接入神经元细胞内部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不过,Svoboda表示,虽然这项精细的技术并不难上手,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些人无法真正掌握它。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的程序包括:将一支纤细的玻璃吸管(内含带金属丝的电极)推入脑内。其中最常见的是盲法,即研究者在无法看见神经元的情况下完成操作。科学家必须持续地利用压力,以避免大脑物质进入吸管。不过,当电极阻力升高时,意味着附近存在细胞,那么他们就必须在恰好的时机转换成抽吸模式,封接一块紧靠吸管极细尖端的微小神经元细胞膜。当再次迅速抽吸时,研究人员就能在细胞膜上穿出一个细微的小洞,用以记录神经元的活动。若是以错误的角度碰击神经元,那么就会产生错误的压力调节和许多额外的变化,这往往会导致记录脱靶。

  对此,Boyden表示,操作的每个步骤都存在一定的失败率,结果在整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叠加。据有经验的操作者报道,成功率大约为20%-60%。

  因此,Boyden和Forest决定将这项复杂的技术自动化。他们的机器人目前还不能超越人类专家的技艺,但在小鼠试验中的平均成功率约为33%。这个自动化装置在商用编程平台LabVIEW上运行,只需要研究人员将动物和吸液管定位即可。接着,会有一个计算机程序控制吸液管的内部压力及其穿透脑部的推进。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一家名为Neuromatic Devices的公司提供基于Boyden和Forest技术的机器,但并未向《自然》(Nature)披露有关价格或销售额的数据。

  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研究人员也研制了一个类似的自动修补的系统,该系统在MATLAB计算机环境下运行。这个系统在确定开始抽吸的节点时,沿用的程序与前面所述的稍有不同,它当时在小鼠膜片钳细胞试验中的成功率为17%。带领该团队的神经科学家Niraj Desai表示,他希望能够整合更为完善的程序。不过,一些研究者质疑,机器的记录到底能否超越技术最好的人类专家。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神经科学家Michael Hausser表示,促使人类做出决定的因素可能会比机器能够捕捉到的更为丰富。但他也补充说,这项技术对于新手来说仍然是一个重大利好。也有人提出,机器能够协助各种技术水平的用户完成冗长或复杂的试验,毕竟人类会疲劳,这也是一个受限因素。

  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研究人员创制了一种自动化系统,能够进行更具挑战性的“画面引导”试验协助。在这个版本的系统中,人们不需要在盲目的情况下用吸液管插入神经元中,而是用双光子显微镜来靶标大脑表面的特定神经元。整个过程比“盲”状态下进行膜片钳技术有更多的条件要求,这是因为科学家除了引导吸液管、调整其内部压力之外,还必须不断地进行显微镜对焦。对此,画面引导膜片钳修补技术的一位专家Hausser表示,这项技术之所以臻于完美,是因为能使人们同时拥有“三只手”,必能从中受益。

  这项自动化技术可作出大脑目标区域的3D图像,允许用户用数字化选择想要记录的神经元。然后,装置通过调控锁定的目标,还能操控吸液管进入所需点。当然,目前为止,研究人员仍然还需通过手动来修补细胞,但艾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及联合小组牵头人Lu Li表示,他们希望,最终能够完全自动化完成整个过程。

  当然,这类自动化系统到底是否能够为神经科学界广泛利用,还需拭目以待。但每一个研制小组都已将代码免费提供给人们下载,它们分别是:Boyden小组:autopatcher.org;Desai小组:clm.utexas.edu/robotpatch;Li小组:GitHub数据库(go.nature. com/sgjpab)。正如Boyden所言,他们的希望,就是能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解答关于神经元如何运行的问题。

相关文章

培养皿中的脑细胞也能学习玩游戏

培养皿中的人类和老鼠神经元学会了玩电子游戏Pong(乒乓)。这些实验证明,即使是培养皿中的脑细胞也能表现出固有的智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它们的行为。相关研究10月12日发表于《神经元》。“从蠕虫到......

磁铁遥控脑细胞?青年华人学者余逸超在《先进科学》发文

小小的磁力,能用来精准控制脑中的细胞?这种新技术也许不再是天方夜谭。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实现利用磁场和微观的磁性粒子,远程激活大鼠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很有可能开发一类非侵入性疗法,用于治疗神经......

超声波首次成功控制哺乳动物脑细胞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对培养皿中的人类细胞和活小鼠的脑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向其中添加通道蛋白TRPA1,首次用超声波激活了这些细胞。这种新方法为实现无创......

美国“脑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哺乳动物大脑详图可供研究

小鼠大脑图谱旨在解析小鼠大脑的基因组学基础形式和功能,可作为相关人类研究的模型。在人脑组织切片上进行的神经元数字重建叠加。图为人脑最外层新皮层内侧颞回中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人类神经......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参与脑细胞分子运输的新机制

此前研究表明,自噬作为一种细胞自我循环或废物清除的过程,对于神经元的存活而言必不可少。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科隆大学CECAD衰老研究中心的NataliaKononenko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自噬实......

NatCommun:发现保护脑细胞连接的分子胶

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之间的某些连接可以抵抗退化--创伤性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志。昆士兰大学昆士兰脑研究所克莱姆琼斯老年痴呆症研究中心的SeanCoakley博士和MassimoHil......

脑细胞类型中增强子遗传变异或预测精神/神经疾病风险

可能有人认为,大多数遗传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来自编码DNA的突变---基因组编码区域的改变可以直接导致对健康人体重要的特定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但是,人类DNA的大部分是非编码DNA,即不直接翻译成功能性......

Cell:雄性和雌性小鼠大脑中或存在不同类型的脑细胞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在雄性小鼠中发现了罕见的大脑细胞类型,同时在雌性小鼠中也发现了另外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脑细胞,这些存在于大脑特殊区域的性......

Nature:酒精有害大脑健康新机制促进脑细胞组蛋白乙酰化

日常生活中的触发因素,比如偶遇以前的饮酒伙伴,路过曾经熟悉的酒吧或参加节日聚会,可能会导致从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usedisorder,指的是滥用酒精)中恢复过来的人们旧疾复发。如今,在一项新......

美韩研究团队发明用智能手机控制脑细胞的装置

近日韩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发明了一种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控制的微小脑植入物来控制神经回路的装置。该论文已发表于8月5日的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该装置使用类似乐高玩具的可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