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9 15:47 原文链接: TrendsPlantSci:植物有意识么?会思考么?

  如果一棵树倒下了,没有人会听到它,它会感到痛苦和孤独吗?不,专家们在近日发表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观点文章中提出了异议。他们从Todd Feinberg和Jon Mallatt的研究中得出这个结论,他们通过对简单和复杂的动物大脑的比较研究来探索意识的进化。

  Feinberg和Mallatt得出结论,只有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和头足类动物拥有意识的阈值脑结构。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荣誉教授Lincoln Taiz表示:"如果有一些动物没有意识,那么你可以相当有信心,那些甚至没有神经元的植物--更不用说大脑了--也没有意识。"

  自2006年植物神经生物学作为一个领域建立以来,关于植物是否能够思考、学习和有意选择它们的行为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10.1016/j.tplants.2006.06.009)。Taiz也是一封同样发表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10.1016/j.tplants.2007.03.002)上的信的原始签名者,他反对植物有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建议。

  Taiz说:"在研究中拟人化植物最大的危险在于,它破坏了研究者的客观性。我们看到的是,植物和动物进化出了非常不同的生活策略。大脑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器官,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来说,这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植物神经生物学的支持者把植物的电信号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进行了比较。但是Taiz和他的合着者认为,支持者通过将大脑描述为不比海绵更复杂的东西来进行类比。相比之下,Feinberg-Mallatt的意识模型描述了主观体验所需的大脑组织复杂性的特定层次。

  植物利用电信号有两种方式:调节细胞膜上带电分子的分布,并在生物体中长距离地传递信息。在前一种情况下,植物的叶子可能会卷曲,因为离子的运动会导致水从细胞中流出,从而改变它们的形状;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昆虫咬到一片叶子可能会引发远处叶子的防御反应。这两种行为看起来都像是植物选择对刺激做出反应,但Taiz和他的合着者强调,这些反应是遗传编码的,并通过几代人的自然选择进行了微调。

  他说:"我觉得有一种特殊的责任,那就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因为我是一本植物生理学教科书的合着者。我知道很多植物神经生物学界的人都想在课本上看到他们的研究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太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关于植物学习的研究是含羞草的明显习性(10.1007/s00442-013-2873-7)。在这个实验中,一株植物被扔下来,它的叶子为了防御而卷起来。叶子掉了很多次,但没有受到严重的损伤,所以就停止了卷曲。当植物摇动时,叶子会卷曲,表面上排除了运动疲劳的原因,因为当植物摇动时,叶子没有反应。

  "事实上,地震非常猛烈。因为摇晃的刺激比下降的刺激更强,它并没有明确排除不涉及学习的感官适应。有关豌豆的实验,声称是为了证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缺乏足够的控制。"

  Taiz和他的合着者们希望进一步的研究能够利用更严格的条件和控制来解决目前植物神经生物学实验中未解的问题。

相关文章

跨越山海,植物长距离扩散后这样“开疆拓土”

“扩散”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个核心研究议题。在植物界,种子的扩散往往需要借助媒介完成,并且大多是短距离扩散,仅有约1%的扩散是长距离扩散。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李德铢团队新......

上月球种植物,太空花园离我们有多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员表示,到2030年,人类有望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外媒评价称,人类重返月球的脚步越来越近,载人登月也备受关注。除了载人登月所需的关键技术,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仍然是重中之......

全世界曾仅剩一株人工抢救普陀鹅耳枥已见成效

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植物非常珍稀,在中国也有一种植物被称为“地球独子”,它就是——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一种仅分布于普陀山岛上的特有植物,目前野生植株仅剩一株,属于极度濒危!”11月24日,上海辰......

富营养化和福寿螺入侵对外来植物入侵影响新进展

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导致许多生态系统经历着外来植物与外来动物的同时入侵。“入侵崩溃假说”(Invasionalmeltdownhypothesis)认为,多种外来生物在入侵同一生态系统时会相互......

他们找到了版纳植物园之“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生物多样性数据记录的重视,以及社会公众高涨的博物记录热情。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利用国内外资深爱好者,不断丰富版纳植物园的物种探索和记录,版纳植物园的生......

百年植物之谜破解:如何从溪边生长到干旱陆地

最早的陆生植物个头很小,最多只有几厘米高,主要生长在溪流和池塘周围潮湿的沼泽地带。然而,大约在4亿年前,植物发育出了维管系统,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提取水分,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这一转变永久性改变了地球的......

中国科大在植物叶片代谢物质谱成像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潘洋教授团队利用自行研发的解吸电喷雾电离/二次光电离(DESI/PI)质谱成像平台(AnalyticalChemistry,2019,91,6616-6623)......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提出“农业精准微生物组”概念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院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GWAS,MWASandmGWASprov......

研究揭示棉铃虫感受植物苦味物质香豆素味觉受体

植物次生物质是植物体内经过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产物,一般没有营养价值,但构成不同植物特有的味道,在植物防御中起关键作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喜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次生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我国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

新研究解析出竹节内多级次纤维结构

毛竹凭借较轻的重量、卓越的机械性能和迅速生长等优势,逐渐成为替代木材和化学合成品的一种可持续资源。与竹间相比,短小的竹节似乎机械性能较为薄弱,其在工程纤维层合板加工中往往被废弃。但实际上,在高大笔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