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5 00:00 原文链接: 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研究所定位

传承北师大环境地理学和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的优良传统,整合环境科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两大学科资源,发挥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生态规划、全球环境经济政策等研究优势,以国家重大环境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地方和企业环境管理实践为牵引,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国际资源,围绕战略环评、环境规划、政策咨询与决策支持等重点,协同创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致力于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建设“环境智库”为目标,将研究所打造成环境政策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的发源地,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人才的聚集地,环境政策、评价与规划领域的引领者,区域/ 行业环境管理决策模型与数据的试验田。


研究方向


研究成员

所长:刘仁志

成员:曾维华、李巍、毛显强、程红光、徐琳瑜、刘仁志、马俊伟、李晓文、石建斌、张相锋

近五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重点专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2016-2020;

重点专项之课题,人群大气污染暴露测量技术,2016-2019;

863重大项目之课题,多尺度环境风险分区技术,2008-2011;

水专项政策主题滇池示范课题,滇池流域环境经济政策示范,2012-2016;

水专项课题,高新城区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与综合示范,2008-2010;

科技支撑,陆域废弃地低碳生态修复与景观化实用技术,2012-2015;

环保公益,流域综合规划环评中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评价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2013-2015;

环保公益,重金属环境健康风险重点防控区划分及分级技术研究,2010-2013;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区域规划纳入气候变化因素及评估方法研究,2011-2013;

环保公益,重点行业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政策与示范研究,2010-2011;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北京市低碳城市试点项目,2013-2015。

近五年重大科研成果

成果一,基于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发展适宜性分区的区域战略环评理论和方法
建立了战略与规划环境影响多层次交叉识别矩阵(图1),以生态安全、资源承载和污染控制作为主要表征因子,建立了发展战略和规划环境影响“三基线空间评价模型”(图2);将快速影响评价矩阵(RIAM)应用于发展战略和规划环评,提出了决策替代方案环境影响模糊加权快速评价与综合比选方法;构建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和向量-承载剩余率评估模型,并率先利用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环境承载力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模型,用以确定在资源与环境容量不确定约束下区域发展的适度经济与人口规模、合理的产业与行业结构,解决了规划环评所面对的规模与结构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定位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通过区域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评价,进行发展适宜性(主体功能区)划分,进而比较主体功能区划与规划布局,从地块单元层面提出规划布局优化调整建议。部分成果是2013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

图1战略与规划环境影响立体交叉识别              图2资源型地区发展战略环境影响 “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概念模型
 
图3博鳌规划区主体功能区划             图4 博鳌规划区主体功能区划与规划功能布局比较图

成果二:多尺度环境风险区划技术
以环境风险系统理论为主线,剖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其各要素之间作用特征,借鉴地理区划理念,从风险因子释放、空间传递及其与风险受体间相互作用的危害性等方面,构建环境风险系统量化模型,包括风险源危险性评估模型、风险场空间量化模型和受体脆弱性评模型等,采用K-均值聚类数据挖掘技术,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环境风险动态分区方法与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布局优化调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图5-6),提出环境风险分区管理与应急策略框架。进一步,选取南京化工业园和上海市两个区域作为两个不同尺度的典型案例,采用多尺度环境风险区划技术方法分别对两个区域进行环境风险区划,并建立了两个区域的环境风险动态分区与布局优化调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区划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理对策。

图5 环境风险动态分区信息系统框架图              图6 上海市闵行区环境风险动态分区系统

成果三:重金属环境健康风险重点防控区划分及分级技术研究
基于我国主要重金属环境污染高风险区域特点和高风险人群的分布及特征,结合重金属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特点及后果的研究,提出了区域尺度和工业园区尺度上的重金属环境健康风险分区、分级的原则、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和模型与方法(图7-8),为我国环境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部分成果是200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理论技术及应用”的重要组成。

图7 全国铅污染环境健康风险分区示意图    图8 云南省铅污染健康风险分区结果示意图

成果四:局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及政策评价与路径研究

建立了技术减排措施协同控制效应评价方法体系,包括: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分析、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分析、技术减排措施成本-效果评价;

通过构建减排效果归一化指标,建立基于MAC曲线的协同控制路径设计与规划方法;建立基于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top-down)方法以及混合模型(hybrid)的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控制评估模式;

图9 火电行业技术减排措施SO2、NOx 与CO2 协同控制效应三维坐标系

成果五:流域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综合示范

针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需求,开展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城市污水处理厂季节性考核和城市雨水处理费用补偿、污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点源-非点源排污交易机制等流域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本子课题主要形成以下6个主要关键技术:基于CDM项目的点源-非点源排污交易政策技术、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方法集成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厂季节性分类考核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厂初期雨水补偿额度核算技术、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绩效评估技术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集成智能仿真技术。通过应用以上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涵盖污水处理厂实行季节性分类考核、污水处理厂初期雨水补偿、水源地生态补偿等政策建议,直接服务于滇池流域相关涉水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设计与实施,促进政府制定高效的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法规,为滇池流域“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环境经济政策支撑。

 

承担课程

 

本科生课程:环境法规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导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社会学(Sociology of Environment)、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工程制图、环境设计基础、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规划学

研究生课程:战略环境评价、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保护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前沿课、环境规划管理、城市生态规划学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电话:010-58800397    

邮编:100875    Email:env@bnu.edu.cn



位置:

相关文章

减少白色污染,含微生物的可降解“活塑料”面世

一种嵌入微生物的新型塑料可帮助减少塑料行业的环境足迹。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它充满细菌孢子,当暴露于堆肥中的营养物质时,会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逐渐发......

微生物所举办噬菌体资源库建设研讨会

4月26日,噬菌体资源库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和mLife期刊联合承办。会上,微生物所所长钱韦阐述了噬菌体库建设对应对耐药问题的重要性,希......

印遇龙:“减抗”助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4月26日在重庆市荣昌区落幕的抗微生物药物减量化路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作了题为《微生物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

张文宏:感染病学科发展不允许再被忽视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当下,诸如登革热、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如何面对这些感染性疾病带来的挑战?又该如何构建一套完......

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CBIFS2024论坛开幕盛典,汇聚食品安全智慧共筑安全防线

四月的青岛,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温暖的春风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4月11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CBIFS2024)在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盛大开幕。......

体内建“特效药厂”,这株细菌可治慢阻肺

走进猪场和猪近距离接触、带着吸奶器取猪奶、从猪奶分离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筛出一株良菌、研究猪奶分泌机制……5年前猪场采样的场景,尹佳仍记忆犹新。这个湖南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原本对动物营养研究“一窍不通......

高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创制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和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现大丽轮枝菌细胞壁降解酶既可作为跨界RNA干扰靶标基因,还可作为效应蛋白调控棉花抗黄萎病。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科学家在微生物农药领域取得新突破

日前获悉,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付麟雲主持的项目和研究团队,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衔山分布的铁棒锤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加索链霉菌SS9-1,并通过优化链霉菌SS9-1发酵条件,制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