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心理所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的脑结构和脑功能连接异常

分裂型特质指一些比较稳定的、与精神分裂症倾向相关的外在表现。研究分裂型特质对于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病理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实证研究已经发现,高分裂型特质个体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但是程度上较轻的功能异常,包括认知和知觉、情绪加工以及脑结构和脑功能等方面。 然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高分裂型特质个体的脑结构和脑功能连接异常。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NACN)实验室研究员陈楚侨团队通过结合脑结构和静息态功能影像数据考察了高分裂型特质个体的大脑改变。结果发现,高分裂型特质组表现出脑岛、背外侧前额叶等区域的灰质密度降低;进一步以灰质异常脑区为感兴趣区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发现高分裂型特质组左半球脑岛与壳核的功能连接减弱,而额中回与小脑之间的连接增强。研究还采用基于图论的方法分析静息态脑网络属性并识别网络中心节点,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分裂型特质组在脑网络属性上没有表现出异常,但是在额叶识......阅读全文

心理所揭示分裂型特质在一般人群中的发展轨迹

  分裂型特质是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相关心理障碍内在的人格组织。由于分裂型特质可以在一般人群中通过心理计量学的方法进行评估,考察分裂型特质为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内在心理病理学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同时避免了抗精神病药物和病程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大部分现有研究局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横断面数据,对分裂型特质

心理所揭示阴性分裂型特质与共情之间的关系

  共情(empathy)是个体推测他人内在感受的能力。日常生活中,这一能力对有效人际沟通及和谐社会互动十分重要。共情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涉及分享他人的情绪状态,即感同身受;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指推断他人情绪状态和意图的能力

研究揭示阴性分裂型特质与共情之间的关系

  共情(empathy)是个体推测他人内在感受的能力。日常生活中,这一能力对有效人际沟通及和谐社会互动十分重要。共情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涉及分享他人的情绪状态,即感同身受;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指推断他人情绪状态和意图的能力

高分裂型特质人群的脑结构连接及功能连接异常

  精神分裂症是复杂的重型精神型脑部疾病,患者具有广泛的认知、情感、社会功能障碍和脑结构改变。近期研究表明,“连续体”研究方法可以将疾病症状水平和精神病性相关特质整合为相应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水平变化。分裂型特质是指在广大普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低于临床诊断阈值的精神病样特质。对分裂型特质进行考察,不仅

我国学者发现分裂型特质个体对远期未来奖赏加工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金钱和社会性奖赏加工存在一定的缺损,具体表现为对未来奖赏的期待性愉快体验降低而即时性愉快体验完好。日常生活中,对于未来奖赏加工的缺损可以用“延迟折扣”来描述。“延迟折扣”是指未来奖赏的当前主观价值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少的心理现象。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更大的延迟折扣,即相较于延迟且较大

心理所揭示分裂型特质与社会认知任务下的脑活动异常有关

  心理理论涉及理解他人的目的、意图和情绪状态,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一致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社会认知的缺损,并且这一缺损不仅存在于慢性患者中,同时也存在于首发患者、未患病一级家属甚至是超高危个体中。社会认知的缺损与不良的社会功能有直接关系,了解社会认知缺损

心理所揭示高分裂型个体表现出皮层纹状体功能连接异常

  分裂型特质指与精神分裂症谱系病理学相关的高危特质。已有研究提出社会快感缺失(即在人际交往中的愉快体验的降低)是精神疾病的有效预测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仍局限于行为学研究,缺少在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及其合作者率先启动了我国大陆第一

生命起源假说:源自矿物晶体而非DNA有机分子

  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1966年,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提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说。50年过去了,他的理论是否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从表面上看,毫无生气的石头似乎怎么也无法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毕竟只有在受到冲击的时候,石头才会移动一下。但是,石头内部的矿物是否与生命的起源存在联

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统合功能受损与其小脑激活减弱相关

  神经软体症是指在运动协调、感觉统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轻微损伤,广泛见于分裂型特质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级家属等精神分裂症谱系群体。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软体症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脑结构研究证据表明,神经软体症尤其是运动协调异常可能与皮层-丘脑-小脑

首次!美国成功使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完整小奶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奶牛中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并将其保持在原始状态。这些ES细胞能够变成各种组织,例如皮肤、肌肉和骨头。使用这些干细胞有助于调整和保存奶牛的优良遗传特性。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使奶牛产奶更多、肉质更鲜嫩,还可以使奶牛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分娩时并发症更少。这一发现也

利用高通量3D图像技术研究乳腺肿瘤内克隆可塑性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研究所的Jane E. Visvader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快速、高通量单细胞分辨率3D成像技术(Large-scale Single-cell Resolution 3D imaging, LSR-3D)操作方法,联合多颜色谱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问题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为创刊号的一部分,该杂志邀请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学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八大问题。  1、对于致癌突变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导治疗?  科学家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了解可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的精确基因突变。现在癌症患者可以

【经典回顾】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问题!

  10月,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为创刊号的一部分,该杂志邀请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学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八大问题。  1.对于致癌突变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导治疗?  科学家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了解可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的精确基因突变。现在癌症患者可

JBC报道罕见病例:他因吸烟而受益,从此远离贫血症

  香烟盒上都印着“吸烟有害健康”。的确,吸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不过,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因吸烟而获益。目前,由美国莱斯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已经找到其中的原因。  一名年轻女性和她的父亲都带有相同的突变,这名女性患有贫血症,而她的父亲没有。这是为什么?莱斯大学的生物化学家John Olson联合德国

癌症研究的重要技术突破

  最近,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健康与环境中心Christina Scheel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试验分析方法,通过培养的人乳腺上皮细胞重建乳腺的三维组织结构。为了这个目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透明的凝胶,细胞在凝胶中分裂和扩散,类似于青春期的乳腺发育。具体来说,细胞分裂并产生空心管,这些

植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技术

将游离的植物细胞或小的细胞团置于液体培养其中进行培养和生长的一种技术,称为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它是从愈伤组织的液体培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培养技术。从50年代起,米尔(Muir)等便对单 细胞培养 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得到了万寿菊,烟草单细胞和细胞团的悬浮液。1958年斯图

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研究现状

作者:陈玮莹 来源:《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学分册》汕头大学医学院 陈玮莹 综述 温博贵 随着分子生物学芯片技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NDA芯片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对生物样品中的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核酸序列表达的检测和比较研究。但是,作为生物体细胞中实施化学反应功能成分的蛋白质,其相当部分与活性

《PNAS》八大热点文章

  “RNA世界”的理论认为生命的起源是RNA,但具体的材料是什么尚未有定论。最新研究指出含有肌苷(I)而不是鸟嘌呤(G)的RNA具有高复制能力。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 科学

吴健雄:于纷繁复杂中发现简单图景

   吴健雄敬佩居里夫人,但如同对任何先贤和前哲一样,并不盲目崇拜。她们都曾在科学的最前沿作重要的探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自然科学有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大多数科学家从理论研究入门,即便没有大学或者实验室支撑,也不妨碍有志者在这样的科学园地中耕耘(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没有系统的科学训练

返老还童不是梦 用年轻血液让衰老组织重生

  异种共生是一种有着150年历史的将两只活体动物脉管系统连接起来的外科技术。它模仿了共享血液供应的自然实例,比如连体双胞胎或共享子宫中同一胎盘的动物。  在实验室里,异种共生为测试某种动物血液中的循环因子在进入其他动物体内时做了什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针对异种共生的噬齿类动物开展的试验带来了内分

“一针”就能抗衰老?

  美国梅奥诊所的Jan vanDeursen构建了转基因老鼠,该老鼠未能如预期发展出肿瘤,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疾病。3个月时,老鼠皮毛变薄,眼睛因白内障而变得呆滞无神。van Deursen花了几年研究这种老鼠的迅速老龄化的原因,结果发现,老鼠体内堆积着一类既不会分化也不会死去的奇怪细胞。  于是,v

降糖药罗格列酮变癌细胞为脂肪细胞 有望用于癌症治疗

  脂肪细胞在我们体内,除了储存脂肪,让我们看起来更"丰满"之外,还会造成慢性炎症,增加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此外,脂肪细胞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前期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转移。但是,最近的研究发

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分子生物学芯片技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DNA芯片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对生物样品中的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核酸序列表达的检测和比较研究。但是,作为生物体细胞中实施化学反应功能成分的蛋白质,其相当部分与活性基因所表达的mRNA之间未能显示出直接的关系,因此使作为高通量基因表达分析平台的cDNA芯片技

常用抗体的应用范围及选用(一)

在临床活检工作中,对于各种肿瘤的正确判断,历来是外科病理学的核心问题。因它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问题。在免疫组化技术没开展以前,主要靠HE,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来进行鉴别和诊断各种肿瘤,这些在当时虽然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但是对于较为复杂,较为多型性的肿瘤,就不能对其起源及所含的成分作出正确的判断。随着

肺癌治疗新思维:靶向肿瘤衍生外泌体免疫治疗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两种组织学亚型为NSCLC和SCLC,其中NSCLC包含80%以上的肺癌,如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外泌体是起源于大多数细胞的小囊泡,广泛分布于生物体液,如唾液,血浆,尿液和母乳中。外泌体能够通过转移其内含物,如RNA(mRNA和非

2017年5月19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5月19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鉴定出哺乳动物胎儿生长的关键调节蛋白ZFP568  doi:10.1126/science.aah689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埃默里大学

cccDNA:慢性乙肝持续感染的元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影响着全球超过 2.5 亿人口,每年约有 65 万人死于 HBV 相关终末期肝病。共价闭合环状(ccc)DNA 是慢性乙肝持续感染的元凶,作为病毒复制的中介,其在宿主肝细胞核内以微染色体的形式存在,目前的治疗手段难以将其彻底清除,从而达到慢性乙肝的彻底治愈。  Gut 杂志上发

酶标仪在植物领域的三种应用总结

  一、简介   在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研究中,酶标仪主要应用于: (1) 常规分子检测,如核酸、蛋白浓度及酶活性分析等;(2) 信号转导研究, 如一些细胞信号事件如 ROS,修饰的检测;(3) 整体细胞水平的分析,如细胞的活力、凋亡和杀伤等。然而在植物领域中,酶标 仪的应用则偏向前两个方向,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