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MODIS影像的太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时空变化研究获进展

研究表明,对于浅水浑浊湖泊,水柱中悬浮颗粒物(TSM)对光吸收和散射决定了真光层深度,并进一步决定了水生植被的空间分布。此外,TSM是水体重金属和营养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这些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因此,TSM时空变化信息对于湖泊水体,特别是大型浅水湖泊光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湖泊生态系统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获取TSM时空变化强有力的工具。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小组,在太湖水体TSM遥感估算构建及长期动态演化规律、成因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环境遥感》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5, 164: 43-56)。 研究利用2003-2012年在太湖进行的多次广泛的生物光学调查,首先分析了TSM与漫衰减系数和透明度等相关光学参数的关系,深入剖析了TSM与水体光学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了T......阅读全文

MODIS影像的太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时空变化研究获进展

  研究表明,对于浅水浑浊湖泊,水柱中悬浮颗粒物(TSM)对光吸收和散射决定了真光层深度,并进一步决定了水生植被的空间分布。此外,TSM是水体重金属和营养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这些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因此,TSM时空变化信息对于湖泊水体,特别是大型浅水湖泊光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湖泊生态系统演化的研究

太湖溶解有机碳储量和收支遥感研究新进展

  湖泊溶解有机碳不仅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其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水环境。河流将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机碳输运进入湖泊,同时湖泊藻类增值等过程也会产生自源有机碳,两大来源的时空变异使湖泊溶解有机碳时空差异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促进湖泊水环境改

太湖溶解有机碳储量和收支遥感研究中获进展

  湖泊溶解有机碳不仅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其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水环境。河流将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机碳输运进入湖泊,同时湖泊藻类增值等过程也会产生自源有机碳,两大来源的时空变异使湖泊溶解有机碳时空差异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促进湖泊水环境改

南京地理所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物候过程研究获进展

  物候过程和变化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最直接响应,相关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交互作用能够显著改变湖泊浮游植物物候特征。由于长时间序列连续观测资料的缺失,浮游植物物候参数的提取和成因机制的解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滞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南京

秦伯强:太湖上的守望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在太湖边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忍受着孤独,克服着种种困难,从事太湖湖泊研究和水质监测等工作,为科学维护太湖环境奉献自我,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站长秦伯强就是他们的带头人。  1963年,秦伯强就出生在太湖的西山岛上,他喝着太湖水长大,继而因求学而离开,直到1995

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原因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且分布广泛,其水量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并深刻地影响着地表与大气的水分与能量交换。尽管对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认识,但由于受到数据源的限制,例如测深数据缺乏、卫星测高数据(例如,ICESat和Cryosat-1等)覆盖不全等,对整个青藏高原长时间尺度且全覆盖的

太湖水体蓝藻爆发期藻毒素遥感监测研究取得进展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种在蓝藻水华中出现频率最高、产量最大和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它是一种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能引起家畜和家禽中毒死亡,并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MCs对水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如2014年美国伊利湖(Lake Erie)湖

蒙新高原湖泊透明度时空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取得进展

  透明度是反映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流域过程的综合表征指标,是体现大尺度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的指示指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组近日基于全国五大湖区1133对星地同步数据,构建和验证了全国湖泊透明度遥感估算模型(图1),并将模型应用于蒙

南京地湖所举行“中科院外专家特聘研究员证书”授予仪式

  6月4日下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举行了“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证书授予仪式。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沈吉到会致辞并为意大利锡耶纳大学Steven Arthur Loiselle教授颁发证书。    Steven Arthur Loiselle接受了证书,并为与会人员作专

南京地理所浅水湖泊水生植物卫星遥感监测研究取得进展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调节机制。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认为与深水湖泊不同的是:浅水湖泊会突然从沉水植物占优势的水质清澈的状态转变到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浊水状态,在一定营养水平条件下,沉水植物存在与否及盖度多少决定着稳态类型。草型湖泊的主要环境问题就是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而导致的湖泊沼泽化

《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一书出版发行

  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等合作撰写的《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一书于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出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书作序。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两位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重

物理环境变化显著 太湖治理难度加大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发布消息称,他们新近对1992年至2016年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25年里,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气温、水温和水位显著上升,而风速和透明度则显著下降。这对未来太湖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指

江苏将建设“环太湖绿廊”推进太湖生态修复

  江苏将根据太湖水污染治理、太湖风景名胜区、环太湖风景路等规划要求,结合环太湖区域各城镇规划的要求,计划建设“环太湖绿廊”,推进太湖生态修复。   记者从江苏省环保厅获悉,“环太湖绿廊”将以资源保护及太湖岸线自然生态修复为治理目标,在沿太湖滨湖地带,以环湖林地修复、湖湾水渚保护、滨湖水系梳理、类

南京地理所湖泊水生植被遥感研究获进展

湖泊是地表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被是众多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类型,对湖泊水体的理化指标、底栖动物、藻类、鱼类、沉积物等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是湖泊生产力、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湖泊生态平衡的重要调控者。开展遥感调查研究是认知湖泊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变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水专项(2017Z

从《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看湖泊环境变化

  6月3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有关湖泊的数据表明,湖泊水质正在逐步改善,但总体上污染仍然普遍比较严重,湖泊治理保护形势严峻。  一些湖泊水库水质好转,另外一些变差  由于不断加大治理保护力度,一些湖泊水质好转。2009年,26个国控重点湖(

太湖水生植被消退的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开展以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为核心的湖泊生态修复被认为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水质改善和良性生态系统重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围绕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生理生态学实验和湖泊生态恢复实践,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天然浅水湖泊中大范围的湖泊生态恢

绿水青山:科技为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我国第二大经济省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区域,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繁荣。 不过,蓬勃的经济,密集的人口,也为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让江苏省乃至全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实现“双丰收”,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携手共进,用科技力量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土壤修复:基础、应用、示范 

水专项太湖项目第十二课题召开第二季度检查会议

  近日,水专项太湖项目第十二课题“太湖水源地水质保护技术及工程示范与东太湖沼泽化防治”在苏州召开2010年第二季度检查会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课题参加单位的课题、子课题及专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苏州市水

太湖治污,多亏这些“医生”

  今年是太湖水危机发生十周年。当年蓝藻堆积、湖水恶臭、自来水厂关停、市民疯抢矿泉水的场景,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令人高兴的是,尽管10年来太湖流域的人口增加了1000多万、GDP翻了一番,但太湖水质没有继续恶化,蓝藻水华也没有大规模暴发。  太湖转危为安,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称

千岛湖水质水华预测预警系统上线

   螺黛一丸,碧岫千寻,“千岛碧水画中游”,风光迤逦的千岛湖令人向往。但更重要的是,这里因水质优良而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战略水源地。   “水质安全保障是千岛湖水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已经守望太湖20余载的秦伯强深知科学保护“一方净水”的重要性。   基于10余年的研究积累,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

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与蓝藻水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对太湖蓝藻水华的饮用水质保障应急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子课题“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与蓝藻水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验收会3月4日在无锡召开。蔡道基院士担任验收专家组主任,张全兴院士和候立安院士担任副主任。专家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孔繁翔研究员所

《Science》发表中科院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美国北卡罗琳娜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317卷)发表了今年夏季太湖蓝藻水华大量暴发的现场报道。 原文检索:Science 31 August 2007:Vol. 317. no. 5842, p. 1166 DOI: 10.1126/science.3

太湖长序列极端洪水事件重建研究获进展

  较之气候水文平均态的缓慢变化,特大洪水引发的灾害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显著,而关注极端洪水、认识小概率事件需要更长时间序列。太湖洪水历来受到关注,自早全新世到20世纪末,历史和近现代都不乏特大洪水发生。文物考古与历史文献结合,成为了定量研究历史极端洪水的重要证据。然而,刻录洪水的文物对重建洪水序列也

新研究揭示极端气候事件加剧湖泊蓝藻水华的正反馈机制

  自2007年蓝藻水华灾害引发饮用水危机事件之后,太湖全流域经历了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部分关键水质指标有所改善;但蓝藻水华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太湖水体总磷浓度近年甚至出现反弹,2017年蓝藻水华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  太湖水质和蓝藻水华情势波动与高强度治理的矛盾令人困惑,科学治太

地理资源所太湖滇池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研究获进展

  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地球表层元素的含量与富集状态,其影响范围已触及地球几乎每一个角落。地球化学基线值被定义为地球化学背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上限值,或人类活动影响的下限值,是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重金属元素富集的重要参考。欧洲已开展了大规模的地球化学基线研究计划;英国政府于 2012伦敦奥运

南京地理所在湖泊环境修复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十年来,大力控制废水污染物排放等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河流水质得到普遍改善。与此同时,湖泊生态环境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甚至许多湖泊出现水质持续恶化和生态退化现象。  针对生态恢复投入与水生态持续恶化的矛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团队以长江流域湖泊环境修复实践为例开展研究,发现2

南京地理所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与控制研究获进展

  太湖是著名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长期受富营养化和有害蓝藻水华的影响,严重影响太湖的饮用水供水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虽然自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事件以来,控源截污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是有害蓝藻水华还是频繁和持续地出现。  为了减轻太湖蓝藻水华引发的污染,确保饮用水供水安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

浅水湖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与溶解性甲烷内在关联

  湖泊面积仅为除冰盖外陆地表面积的3.7%,却贡献了自然生态系统中近20%的甲烷排放量,因而湖泊等湿地乃全球范围内碳循环重要的枢纽。气候变化及富营养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泊甲烷释放,而甲烷释放通常认为是甲烷产生及甲烷氧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厌氧环境下甲烷古菌代谢是湖泊甲烷生成的必

苏州打造太湖“生态预防圈”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希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看望苏州代表时的寄语。  美好的事物,容不得半点玷污。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与环保部门以维护古城美誉为己任,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全力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据悉,江苏省苏州市吴中检察院

10年治理,太湖“年轻”了

  冬日的太湖,波光粼粼,静谧而美丽。从当年大规模蓝藻,到如今水清岸绿,没人能比两岸居民更理解这份“美”的来之不易。10年治理,河长全面上岗,重拳出击: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5300多家,打捞蓝藻1000多万吨,生态清淤3700万方……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说太湖“年轻”了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