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搞科研,“别再说女子不如男”

女科学家是什么样的? “过去,传统女性往往受限于男权与家庭,但在21世纪,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在生命科学、环境治理、太空探索等各个领域有所作为。”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科学中的女性”恳谈会上,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主任邦妮·L·贝斯勒如此勉励在场的女大学生。科研领域中,“别再说女子不如男”成为在场其余女科学家的共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她告诉学生们,自己30多岁时才从“你好!(How are you?)”开始学说英语,但这丝毫不能羁绊她在科学研究中的脚步,“我是搞生命科学的,我确信,男女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天资的差别。由于科学研究特别需要专注,女性科学家在孩子早期成长期可能会有分心的困难。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决心、意志和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今天物质的条件实在太好,如果你想取得成就,还得给自己找点儿‘苦’吃”。 “女人感性、敏锐、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科学的认知非常有先见,......阅读全文

Nature:计算机模型预测学术成功

电脑模型预测论文数量、任职机构及性别关乎学术成就  在发表同等数量文章的情况下,和男性生物学家相比,女性生物学家成为学术带头人的可能性更低。  最近,研究者用电脑模型证明:对事业起步期的科学家来说,“不发表就发臭”是一条黄金准则。根据计算公式,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王恩多:好奇心与童心让我充满活力

作者简历  王恩多 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原籍山东诸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务理事,美国生物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丁洪:握住向高端人才伸出的橄榄枝

  很年轻,却已是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第一批入选者之一。而在此之前,他在美国的一段“辞职”故事,曾一度轰动全美物理界。   在搜索引擎搜集丁洪的名字,可以找到题为China fishing in pool of global talent的一篇英文报道,直译过来就是《中

张藜:还女科学家一个真实形象

  张藜  从女性角度而言,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后,她们会有自我期待,但外界环境是否给了她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的机会?   中国女性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困惑?在当下的科研体制环境中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张藜。  

青年女科学家颜宁捧得赛克勒奖

  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将于今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领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届时,颜宁教授将作题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的结构机理研究”的报告。2010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因对细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而获奖。今年来自清华的颜宁再夺桂冠,她如何看待自己的科研生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记者李菲)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6日在北京揭晓,5名青年女科学家成为这一奖项得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获得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是:吉林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

女科学家颜宁:以智慧定义美丽

  38岁,对于许多中国女性来说,是一个忙于照顾上小学的孩子的年纪,是一个逐步承担更多生活琐事、为家庭而收敛的年纪。她们时而为额头眼角冒出的皱纹而惆怅,时而为双重的责任而迷茫。  可生活中还有一些“她们”,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赢得尊敬。这份尊敬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关乎人类生活、科学进步,甚至国家荣耀。 

闻玉梅:中国治疗性乙肝疫苗开拓者

  闻玉梅(1934 年 ~),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  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0~1982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国立卫生院进修肝炎病毒学。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建设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她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现了我国乙型肝炎

曾凡一:爱科学,也爱音乐

曾凡一  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时,还修完了音乐专业的所有主课;科研成果200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2010年获得第六届“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称号。  这些看似难以在一个人身上实现的成就,曾凡一却做到了。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全球女化学工作者共享化学时刻”早餐会侧记

  “化学是我的工作,但如果没有它,我生命的一部分就没有了。”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婉珍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陆婉珍今年87岁高龄,但她还是特地起了个大早,赶来参加“全球女化学工作者共享化学时刻”早餐会议。  第63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

上海科创为何频出“女将军”

   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成立于1989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拥有340多名高知女性的社会团队。作为上海女科学家的集聚地,联谊会一直以科学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会员为中心,团结和引领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聚力科技创新、服务知识女性、植根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过去的三十年

陈洪渊:BCEIA2019十场国际学术盛宴 新增3大亮点

  “穷究物性,敢为人先,心系祖国,志在奉献”陈洪渊院士慷慨激昂的对着来访的一行人讲到。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9”将于2019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包括分析测试百科网等数家媒体组成联合报道组,在会前采访到本届BCEIA学术委员会主席陈洪渊院士

聚焦高层次女科技人才

  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必须高度重视。深度开发这一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凤毛麟角,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中,女性仅分别占5%、4.6%和3.9%,至于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领导更鲜有女科学家的身影,这一现象无疑已引起

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5个“高大上”工程

   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内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中国“她”力量闪耀世界科技圈

  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奖和证书  张弥曼(右一)等“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合影  安塞姆·佩恩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张俐娜  (均来自百度网)  干练的短发、慈祥的面容、深灰色的中式盘扣上衣搭配同色长裙,这就是近日被刷屏的张弥曼女士。近日,这位82岁的中国科学家就是以这样优雅的形象出现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京颁奖

  12月22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获此殊荣,她们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彭新华、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胡海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中国创新的过去与未来:在火药的故乡对话“中国诺贝尔”

   时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独家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听他讲述中国创新的过去与未来。  2018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泽山凭借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院士60年致力火炸药研究,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使得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化学选择了我

  她是历史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也是1964年以来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你想了解她吗?本文集现场采访实录和背景阅读为一体,为你深度解读这位“当代居里夫人”:  阿达·约纳特印象    她留着一头“大波浪”,神采奕奕,思维清晰,谈吐敏捷,你怎么也无法将她和“七十古稀”的实际年龄联系起来。

金属物理学家宋家树院士:铸核抑核两相宜

他在旧中国的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中辗转求学,在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千帆竞发中奋发求索,在国防科研的沙场百战、金戈铁马中孜孜追求。他是一个襟怀坦荡、率真谦逊的学者,一个严谨审慎而又富于魄力和决断的科研领军人才,一个用非凡才智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宋家树(1932~ )宋家树,著名金属物理学

对话北大教授饶毅:科研经费不是福利

  他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是北京大学教授;对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他一直保持冷静关注,也是一个经常提出批评建议的建设者。《北京大学校报》评论他是最有趣的科学家、坚定的改革者。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曾致信《自然》杂志,督促他们因不严谨的报道向中国运动员叶诗文道歉。最近,他

从皮肤里提取万能细胞:无伦理学争论的重大发现

干细胞的另一个名字叫“万能细胞”,它们通常能够成为受损组织与器官的“个性化”替代品。身体里有个类似于女娲的“干细胞”。女娲是抟土造人,干细胞的任务就是分化出各种功能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再进行特定的组合,行成我们身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故称为让生命延续的干细胞。我们的皮肤划破了,过两天自己就会愈合,又或

她让二氧化碳 变身可用能源

  3月23日,法国巴黎。29岁的龙冉,站在第19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一袭黑色礼服,低调而端庄。每年,全世界只有5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和15位入选该计划的年轻女性科研工作者可以站上这个领奖台。龙冉此刻站在世界瞩目的台上,入选“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计划”。  荣膺“女性诺贝尔奖”  

当年被两大国“卡脖子”,中国人靠什么造出了原子弹?

54年前的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震惊了世界,因为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技术之一,只有美苏英法这四个大国掌握,也是它们最高的国际机密。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卡脖子”的问题了。  但是,在各种严密封锁之下,中国那些年

孟立秋:付出代价也要维护科学的纯洁性

慕尼黑工大 孟立秋教授  近日,就科研项目评审实践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慕尼黑工大孟立秋教授。孟教授结合她6年来在慕尼黑工大副校长任上的工作经验和个人的思考,深入剖析了相关案例,让人深受启发。  科研项目该如何来评估?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公正有效的办法。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评估标准怎么定;

中国试管婴儿30年:无主胚胎库存渐满何去何从?

中国试管婴儿已走过30年。但随着规模扩大,医院里的无主胚胎越来越多,医院“不忍扔、也不敢扔”。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今年是全球首个试管婴儿诞生40年,中国首个试管婴儿诞生30年。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的试管婴儿高达20万,位居世界第一。  试管婴儿辅助生殖技术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喜悦,但随着其规模的不

陈列平应共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不公正?

  最近,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公布,奖项同时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在国内,这两位科学家却远不如另一位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受关注。有人认为,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虽然发现了PD-1抗体推开了肿瘤免疫研究的大门,但首先迈进大门意识到

华大基因:一群没戴博士帽科研人成了“科学家”

  在深圳圈内被称作“汪老邪”的汪建,最近收到了比尔·盖茨从美国寄来的一封信。   “我非常高兴,能在西雅图见到您的团队。我很欣慰,华大基因从科研学生工中培养了很多顶尖人才。”信纸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摇晃着,“这个年代还有多少人用纸写信?更别说是比尔·盖茨了。可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他回想起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