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气所揭示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空间分布特征

夏季降水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影响巨大,其年代际变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经历了一次年代际变化。但我国西部地区夏季降水是否发生了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何?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徐志清、范可和王会军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自北向南夏季(6-9月)降水均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在1999年左右,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在2003年左右,华南、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淮河流域和河套地区南部降水增加。两次年代际变化对应的夏季局地大气环流异常明显不同。前者为正压性经向偶极子结构,我国北方至蒙古地区为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我国东南沿海至西北太平洋一带则为异常气旋性环流。后者在对流层中、低层为正压性东南—西北向偶极子结构,我国东部至日本南部地区为异常反气旋性环流,青藏高原北部为异常气旋性环......阅读全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位相变化主导中国东部降水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降水持续减少,呈现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却呈现增加趋势,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尺度变化表现为“北方减少,南方增加”的空间分布格局,即所谓的“南涝北旱”型。针对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发现,这种“南涝北旱”的年代尺度降水格局可能与太平洋的年代际振荡(PDO)具有密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大气所等证实中国冬季近期呈现为“中部增湿”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气系统发生了一次重要突变。自此,中国夏季降水转变为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南涝北旱”型,即中国夏季降水大约以长江流域为界,呈现为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性变化。然而,中国冬季降水型70年代末以来的趋势变化却仍然未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晓峰、北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气候变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分别作主题评述报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梳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

研究发现降水随机特性可能掩盖气候变化信号

   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地洪涝和干旱灾害事件将如何变化,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支持下,“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向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福宝研究员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合作者基于全球陆地降水观测资料,

研究发现降水随机特性可能掩盖气候变化信号

   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地洪涝和干旱灾害事件将如何变化,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支持下,“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向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福宝研究员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合作者基于全

发现欧亚大陆积雪和印度夏季降水负相关现象已消失

  自1884年Blanford首次提出喜马拉雅地区站点积雪与印度西部夏季雨量呈负相关以来,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对印度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由于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被列为预报印度夏季降水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气候变暖背景下,欧亚大陆积雪呈减少趋势,器测资料却表明印度夏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立项研究东亚夏季风变化规律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候变化与应对”专项批准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文任首席科学家,带领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组成的

罗勇:极端天气或将更频繁

华西都市报专访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  从去年冬天的西北暴雪,到延续数月的西南大旱,再到目前长江流域因强降雨形成的洪涝灾害,最近大半年来,极端恶劣天气“变着戏法”轮番袭来。这样的极端天气今后还会出现吗?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昨日,受四川省人大的邀请,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华北持续偏旱,而长江中下游洪涝频发,可视为一种年代际南涝北旱极端事件。相对于单一区域降水的异常,整个中国干湿变化异常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已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专家争议南旱北涝是否会成为未来趋势

  八月伏秋,是我国多数江河的大汛期。然而,在今年8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华中华东地区汛期的关键词却是“干旱”。同时,雨水则似乎钟情北方,给北方造成不小的洪涝灾害。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灾情已得到缓解,但这种天气还是给民众带来了很大困惑——“南旱北涝是怎么回事儿,会不会常态化啊?”  

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变化已显现出全球增暖的影响

  过去百年的全球增暖趋势毋庸置疑。在这一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理论上有利于极端降水增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均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极端降水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增强的区域面积超过显著减弱的面积;且人类活动

新疆生地所西北干旱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研究取得进展

  西北干旱区地处中亚腹地,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的可再生性降低,不确定性加大,极端水文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增大、重现期缩短,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繁发生。降雨极端事件是造成西北干旱区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不平衡分配的重要原因。为了阐明西北干旱区

寒旱所喜马拉雅山北坡冰碛湖库容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冰碛湖库容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此项研究为龙巴萨巴湖溃决洪峰流量估算及洪水演进模拟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该区域其他冰碛湖库容量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人们对冰碛湖溃决灾害的认识水平。  据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青藏高

大气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通过验收

  1月24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东亚对流层温度的年代际和年际变率及其对短期气候预测的影响”结题验收会。   会议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所作的结题报告;随后,专家组经过充分的质疑和讨论,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我国学者证实火山爆发使全球干旱区显著变湿

  全球干旱区占陆地面积的41%,全球38%以上的人口居住于此。作为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理解干旱区对辐射强迫的响应具有重要科学和社会意义。前人研究集中于人为外强迫(如温室气体,人为气溶胶等)对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对自然外强迫的影响关注较少。火山爆发作为自然外强迫中引起大幅度辐射强

研究发现未来南亚夏季风降水预估水平有望提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现,如果在预测未来15~30年的南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时充分考虑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位相变化,即可有效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项研究指出,针对未来15~30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

  全球季风区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季风的异常活动伴随出现的洪涝和干旱事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火山活动作为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够通过喷发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减弱全球水循环。因此理解火山爆发对全球季风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在区域气候预测中的重要性

  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中如何协调好适应与减缓的问题,如何应对好潜在风险与损失的问题,都与决策者息息相关。因而,区域气候预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由于不确定性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模式响应的不确定性、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不确定性。随着气候模式的改进和排放

周卫健院士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

 周卫健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会士  7月26日,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官方网站发布2016年度AGU Fellow(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评选结果,60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杰出科学家当选为本年度AGU会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成为本年度唯一入

地球环境所黑河流域树轮记录的水文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最终汇人中蒙边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黑河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河西走廊及额济纳旗最重要的地表径流来源,同时也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生命线。  然而,近年

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领域有许多断代测年方法,而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也叫树轮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对树木年轮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学的树轮年代学是美国的天文学者道

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分析方法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领域有许多断代测年方法,而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也叫树轮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对树木年轮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学的树轮年代学是美国的天文学者道格

郝吉明院士:中国要制定氮氧化物控制策略

2005年,《自然》杂志公布卫星遥感测得数据,称中国北京及东北部是世界上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欧洲航天局(ESA)据此发布新闻《龙的呼吸》,根据中国上空对流层二氧化氮的增加,揭露经济增长对中国空气质量的冲击。 “氮氧化物已成为空气质量管理的又一新挑战。但是,中国在氮氧化物控制方面起步还

气候专家认为我国“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

蓄水量增加了的北京密云水库青海湖湖水面积连续多年不断增大,气象专家认为,周边地区降水量偏多,使青海湖变大了。核心提示  很多人感到,最近几年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最新的气候统计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1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接受

三江源出境水量连年增多 水源涵养功能逐步恢复

  同近几年一样,进入4月,青海三江源区域今年的降水又开始多了起来。据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德靖介绍,5月,长江上游各水文站观测到降水比往年偏多4到6成,而黄河大部分站要多5到8成。记者5月在三江源区域玉树的半个月,几乎天天都伴有雨雪.6月,三江源进入主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记录、周期、原因等”取得进展

  交流会现场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8个项目“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记录、幅度、速率、周期、突变、原因”2011年度中期研究进展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葛全胜研究员主持;专

中-挪合作项目East Asia DecCen研讨会召开

  研讨会现场  3月23日至24日,中国-挪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East Asia DecCen(Exploring decadal to century scale variability and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climate dur

第五次二十世纪气候研究计划研讨会在大气物理所举办

第五次“二十世纪气候研究计划”(CLIVAR C20C)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承办的第五次“二十世纪气候研究计划”(CLIVAR C20C)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5日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