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多源遥感震害综合评估系统提高我国遥感震害评估精度

近日,科技部在京组织专家对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先进遥感技术“典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应急关键技术及应用”主题项目下设课题“震害遥感综合评估技术与示范应用”开展了技术验收。 针对典型震害目标特征信息提取,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联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历时3年时间,优化了现阶段地震遥感应急震害信息提取方法,分析了不同传感器图像的成像机理与数据特征,研究了典型建筑物、道路等震害光学遥感影像特征、微波后向散射特征、激光点云数据特征;开展了面向对象建筑物震害变化检测技术、基于极化SAR图像的建筑物震害识别技术、基于LiDAR数据的建筑物震害分析与识别技术、基于相位一致性的SAR图像道路震害识别技术以及GIS辅助的道路震害识别技术,综合多源遥感数据,实现了多源遥感数据震害联合分析,形成了系统性的震害综合评估方法体系。可在获得震后遥感影像的2-6小时内,给出灾......阅读全文

863计划成果在震灾监测中大显神威

  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在“十一五”期间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在新型传感器研制、航空遥感平台建设、遥感数据共享平台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方面布置了一系列课题进行攻关,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灾害监测系统。尤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针对地震灾情遥感监测需求,安排了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

刘延东:知识创新工程经验要向全国推广

5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以及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中科院领导的陪同下,到中科院位于北京北郊的奥运科技园区视察,她说:“中科院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要向全国科研单位推广;中科院也要继续发扬光荣的传

遥感技术: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前不久,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说明我国的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

邵芸:应加强微波遥感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作用

  邵芸,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会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微波遥感部门主任及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自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雷达遥感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邵芸参加了多项跨国合作研究项目,包括中美国际合作“航天飞机SIC-C

中科院与中国地震局开展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

  7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地震局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主持签署仪式。  陈建民在致辞中对中科院在汶川、玉树地震中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中科院

中科院称芦山强烈地震对大熊猫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经过紧急预评估,初步推测地震对该市大熊猫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雅安被称为大熊猫的故乡,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在该市境内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0%左右,是受芦山“4・20”7.0级地震影响严重

遥感科技:抗震救灾显身手

不是抗震一线,胜似抗震一线。自5月12日晚上以来,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办公楼内一直灯火通明,上百名研究人员紧张而有序地日夜忙碌:全神贯注地接收、处理地震灾区的遥感数据,一丝不苟地解译、分析图像,马不停蹄地把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影像送递给抗震救灾的有关部门和灾区

“天眼”观测,遥感地球

  2012年9月,为加强对地观测领域的综合优势,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成立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迄今,遥感地球所已成立满五年。  溯其前身,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前者成立于1979年,开拓了我国遥感事业;后者组建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的宏伟蓝图下,

中科院地学部18位院士解析汶川地震

建议绘制全国地震烈度图  注意科研成果的积累和共享“最近大家都很忙。”在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举行的四川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的开场白道出了在场各位两鬓斑白的老院士们的近况。 汶川地震牵动了地学部各位院士的心。地震发生后,他们纷纷搜集资料、了解情况,并积极参与研

高分四号发射等入选2015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为扩大遥感应用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遥感应用产业发展,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6日评选公布“2015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首个国家级遥感技术标准体系建成等成功入选。  长久以来,遥感作为一种远距离探测技术常令普通民众觉得“遥不可及”。“很多人认为遥感距离生活很遥远,其实它已

中科院发布汶川地震区域5年遥感动态监测结果

  在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际,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1日发布了对汶川震区5年来城镇重建、滑坡泥石流灾害、堰塞湖、生态恢复等情况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   对震区城镇重建的监测显示,5年来北川新城、汉旺、擂鼓和南坝等12个乡镇区域的重建取得了重大成就。震后临时安置房在2010

北京分院召开年度工作会议

  2月21日,中科院北京分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在京举行。2011年是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的开局之年。此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前谋划布局,以高水平的工作为“创新2020”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证。   中科院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

“灾害遥感应急监测与灾情信息快速提取技术”通过验收

  6月30日,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目标导向课题“灾害遥感应急监测与灾情信息快速提取技术”的专家验收会。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验收报告,观看了成果演示,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自然灾害遥感应急响应是当今的一个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正式揭牌

  4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地球所,RADI)在京举行组建工作报告会,正式揭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出席报告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孙鸿烈、曾庆存、欧阳自远、李德仁、童庆禧、薛永祺、姚檀栋等院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

大地震中的遥感之憾 突发自然灾害考验中国遥感能力

中国的遥感专家们刚刚经过了另外一场“奥运会”,这个名为“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的会议在本月上旬结束。该会每四年一次,这是它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会上,中国晋升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的最高级别会员,另外的四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德国和俄罗斯,进入这个行列需要会员国摄影

中科院航空遥感监测:汶川地震灾区两年巨变

      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于2010年4月启动的汶川地震两周年灾后重建航空遥感监测工作已圆满结束。航空遥感影像图清晰地展现了汶川地震灾区两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2008年5月16日震后刚获取的航空遥

地震局:2025初步形成防震减灾现代化体系

中国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开2021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形势和发展思路,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不断提高“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高质量

《科学》专题报道中科院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科技救灾工作

5月23日出版的《科学》(vol.320,pp996-997)发表了题为Landslides, Flooding Pose Threats As Experts Survey Quake’s Impact的文章,详细报道了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工作团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进行科研工作情况,该团队对地震形成

对地观测中心喀什分中心成立

  揭牌仪式现场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喀什分中心落成揭牌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新疆自治区副主席靳诺,以及来自国家有关部委、新疆自治区各级政府、中国科学院有关兄弟院所、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等百余

搜救:高新仪器临危受命

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乘机迅速抵达灾区。 与救援人员一同到达成都的还有1辆救灾指挥车、2台大型搜救车、12只搜救犬和7吨专用救灾器材。 “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人类虽然目前还不能控制“天灾”,但是在巨大灾难之后,一系列高新技术却能帮助人们挽回更多的宝贵生命。

中科院开展九寨沟地震灾害遥感监测

  记者近日获悉,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当晚第一时间启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开展了震前历史数据查询和灾后数据编程获取等一系列的灾害应急监测响应工作。  9日上午,遥感所完成了法国SPOT-6卫星、美国LANDSAT-8卫星四川九寨沟震区历史数据产品生产处理。中午12时

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印发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与国际互通  “规划”指,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

遥感地球所开展甘肃地震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

  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立即启动灾害应急响应,完成了SPOT-4、SPOT-5、THEOS卫星的震区历史数据生产处理,地震当天下午16:13开始实施网络共享,对于灾情评估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截至7月25日16:00,震前卫星数据下载共计 57

遥感地球所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成果通过鉴定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负责完成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成果在北京通过了中科院组织的院级科技成果鉴定。中科院院士徐冠华任鉴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孙枢、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任副主任。   该成果面向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前沿以及国家对空间信息的重大需求,突破了平台构建、空间数据获取、多元

青海玉树地震数据共享与灾情遥感监测经验交流会召开

    青海玉树地震数据共享与灾情遥感监测经验交流会  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在第一时间部署了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工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依托于遥感卫星地面站和航空遥感飞机两大科学装置,短时间内获得了多种灾区遥感数据,启动数据共享。截止到5

“快舟二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我国航天发射最快纪录

  11月21日,“快舟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入轨。该卫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继2013年“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此次发射成功将为“快舟”的后续发展铺筑道路。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采用了国

国土资源部紧急通知要求 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地灾隐患排查

决定举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之力,调动非灾省(区、市)技术力量,到四川省开展重点灾区县(市)的地质灾害排查和调查工作 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抗震救灾、防范次生灾害的指示,5月20日,国土资源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进一步加快推进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为灾区恢复生产、灾后重

第一幅震区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绘制完成

  玉树县房屋倒塌率61.7%   4月15日下午,空间分辨率达0.33米、覆盖玉树县城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图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研人员连夜工作下绘制完成。这也是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迄今第一幅完整的震区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   “从这幅遥感图像中可以看出,玉树县东区建

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灾害评估研究方面提出新思路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突发震级为Ms 7.0的走滑型强震,震源深度为20km(33.20°N, 103.82°E),造成25人遇难。地震诱发数以千计的同震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松散固体物源,增大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在无长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快速准确评估震后次生灾害对保

地灾隐患重大 航遥判读结果直送总理

5月15日清晨,一份14日灾区飞行获得的航片判读结果送抵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迅速主持召开会议,组织专家进一步解译四川省地震灾区航空遥感影像图。 经初步解译显示,北川、汶川两县县城及周边灾情严重,后期隐患重大。两县县城及周边倒塌房屋69片,每片面积500~1万平方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