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广州地化所等在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三维成像研究方面获进展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判定矿床形成机制和探索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元素及成矿介质的来源、运移、演化及富集保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流体包裹体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单个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尤其是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矿元素含量的研究一直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难点。目前有LA ICP MS、SRXRF和PIXE等方法可以获取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信息,其中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体积数据对于后两种方法的准确估值意义重大。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军明和研究员陈华勇等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田扬超合作,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光刻技术,针对闪锌矿中的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了三维成像研究,获得了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估算了该流体包裹体的体积,为进一步获取单个流体包裹体中的成矿元素成分含量提供了基础。 相关成果发表在Ore Geology Reviews (71(SI): 116-120)上。该项研究获得了......阅读全文

广州地化所等在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三维成像研究方面获进展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判定矿床形成机制和探索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元素及成矿介质的来源、运移、演化及富集保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流体包裹体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单个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尤其是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矿元素含量的研究一直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难点。目前有LA ICP MS、SRXRF和PI

杨容珍博士访问广州地化所

  7月18日,美国驻华大使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主任杨容珍博士访问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徐义刚所长介绍了研究所的概况,杨容珍博士介绍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主办的“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等项目情况。   “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

广州地化所完成国际专家“一三五”诊断评估

  11月13日至15日,中科院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香港等地球化学领域研究机构的8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组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一三五”诊断评估专家组,在澳大利亚西奥大学 Malcolm McCulloch教授组织下,开展对广州地化所2012年

广州地化所页岩孔结构表征研究获进展

  目前,传统的BET方程、DR方程及BJH模型是表征页岩表面积、微孔以及介孔-宏孔特征的常用方法。但是,这些模型都是针对单纯的微孔或介孔-宏孔材料建立的,不能直接用于表征具有复杂孔结构的页岩。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肖贤明课题组提出应用修正的BET方程来同时计算页岩中的微孔体积

广州地化所入选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广东省科协、广东省科技厅公布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名单,共认定182家单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成功入选。广州地化所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设立科普办公室和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广州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该基地是广东省唯一一家以普及地球科学

广州地化所同碰撞淡色花岗岩成因研究取得进展

  淡色花岗岩是造山带常见的花岗岩类型,因其暗色矿物含量较低(通常<5%)而得名。淡色花岗岩通常表现为高的SiO2、Al2O3含量与较低的铁镁和微量元素含量,以及过铝质特征(A/CNK>1.1)。此外,淡色花岗岩通常富含电气石、白云母和石榴石等过铝质矿物,因此传统上被认为是地壳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

地化所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中成矿流体研究取得进展

  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重要的稀土矿床类型,贡献了世界稀土一半以上的资源总量。研究表明,富含稀土元素以及H2O、CO2、F、Cl、S等挥发分的碳酸质岩浆通过持续的分异演化以及后续的富稀土流体出溶,是导致这类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稀土元素在岩浆热液流体中高效迁移、沉淀对成矿至关重要,且主要受

广州地化所高成熟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南方下古生界广泛发育下志留统与下寒武统两套富有机质的海相页岩,具有巨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目前,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在四川盆地涪陵、威远-长宁等地区的下志留统页岩取得突破,获得工业页岩气产能;然而在资源潜力预测最大的下寒武统页岩尚未获得工业产能。相比于下志留统页岩,下寒武统页岩生油窗时期经

广州地化所岫岩陨石坑合作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研究员课题组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联合发表了我国本土上第一个被证实的陨石撞击坑——岫岩陨石坑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国岫岩陨石坑撞击角砾岩石英的面状变形页理”,详细报告了陨石坑中石英发育的多组击变面状变形页理的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单颗石英晶体可包含高达

广州地化所对于玄武质岩浆的改造研究获进展

  经典的火成岩理论认为岩浆房主要由液态的岩浆组成,这样的模型被用来解释大洋洋壳及大量深成岩体的形成。然而,地震学研究并不支持地壳中存在巨量液态岩浆,而物理模型也显示富含岩浆的岩浆房非常难在地壳中形成以及保存。最新研究认为岩浆房多由结晶矿物组成,而液态的岩浆则分布在矿物颗粒间隙,或者以少量由岩浆组成

广州地化所与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签署合作协议

  10月26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合作协议签约及揭牌仪式在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举行。仪式由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书记张治明主持。广州地化所所长徐义刚、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王少毅共同签署了广州地化所—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合作协议,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广

广州地化所揭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刘兵兵和研究员彭头平等,选取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缝合带两侧的保山和临沧地块古生界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厘清临沧地体的构造属性,揭示三江特提斯构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历史,并重建保山、临沧和思茅-印支地块

广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萨南部地壳生长与演化过程

  陆壳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基本空间要素而被广泛关注。此外,由于陆壳能够长时间留存演化的特点,其既是记录地球演化历史的原始档案馆,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学储库之一。因此,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陆壳形成与保存的机制,以及陆壳是否遵循单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规律都是其中重要

广州地化所等揭示塔里木及周缘地区应力分布特性

  陆内应力的分布特性一直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国西北地区由多个块体拼贴而成,是研究应力分布的理想区域。新生代以来,塔里木周缘块体强烈变形,而塔里木盆地内部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低的地震活动性、低的GPS速率、低热流、地形平坦、断层少等。对于此稳定特性主要存在两种观点:a)岩石圈

广州地化所评述大气颗粒物吸湿性测量技术

  吸湿性是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气颗粒物的化学反应活性及直接和间接气候效应。此外,物质的吸湿性也是包括化学热力学、表面科学、催化科学、材料科学、地球化学和行星科学等多个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应地,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也开发了多种吸湿性测量技术,

广州地化所研制的石油热裂解实验装置获美国ZL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金钟研究员研制的实验装置“intermittently opened cracking crude oil apparatus”获美国专利授权(专利证书号:US7977571 B2)。   地层中的天然气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油裂解形成的,模拟在间歇开放的地质

广州地化所利用MODIS数据监测渤海海冰厚度及演化

  渤海属中国内海,由于大量河流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仅为30PSU。渤海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带,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2009-2010年冬季,受北方持续寒潮的影响,渤海海域出现了持续低温天气,形成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罕见的、大范围的、持续的海冰灾

广州地化所中发现十溴联苯醚的新转化产物

  多溴联苯醚(PBDEs,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是广泛用于电子电器、建材、纺织、化工等行业的溴代阻燃剂,市场销售的商业产品主要为五溴联苯醚(Penta-BDEs)、八溴联苯醚(Octa-BDEs)和十溴联苯醚(BDE-209)。由于Penta-

广州地化所文石与方解石晶面矿物学研究取得进展

  文石和方解石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广泛分布,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无水碳酸钙矿物。它们化学成分虽然相同,但晶体结构却有较大差异,因而造成表面结构与表面活性位点的不同,进而影响其表/界面反应性。探明文石和方解石的表面构-效关系及其差异性是厘清碳酸盐矿物所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的重要前提。    以往针对

广州地化所等发现洋内弧大陆地壳成熟新机制

  陆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中广泛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大陆地壳总体上具有安山质到英安质地球化学成分特征,与洋内弧中大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众多学者认为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洋内弧环境下的大洋俯冲作用相关。但是,洋内弧中来源于地

广州地化所与英国Lancaster大学签署联合研究谅解备忘录

  5月28日,应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干邀请,英国Lancaster大学副校长Andrew Atherton、校长助理Steve Bradley一行4人对该所进行了工作访问。广州地化所所长徐义刚接待了来访客人。   双方重点就落实组建“环境研究与创新中心”(Interna

广州地化所首次发现天然锆石晶体结构的化学膨胀

  锆石是花岗岩中最常见的副矿物,其化学成分稳定、抗风化能力强,常被用于约束岩浆岩形成的时代和成岩物质来源,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其晶体形态及地球化学特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通常情况下,矿物的晶胞参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晶体结构的热膨胀 (thermal lattice ex

广州地化所污控中心实验室运行环境步入正轨

  依托于广州地化所的中国科学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污控中心)平台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购置的仪器设备已投入运行并加入中科院仪器共享网,规范了污控中心仪器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实验室还特别重视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实验室各项管理规章条例以及仪器操作规程

广州地化所曾永平研究员被聘为ES&T编委

  日前,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曾永平研究员接受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简称ES&T)主编Jerry Schnoor教授的邀请,将出任ES&T编委,任期三年(2011-2013)。ES&T是美国化学会旗下最为著名的

广州地化所科学家在岫岩陨石坑发现大量柯石英

  近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科研小组在位于辽东半岛北部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丘陵山区一个环状地质构造中发现了大量超高压矿物柯石英。柯石英发现地的岫岩陨石坑是华夏大地第一个被证实的陨石撞击构造,坑直径1800米,坑深150米。大量超高压矿物柯石英的发现为该坑的撞击起源提供

广州地化所藻对壬基酚的生物吸附研究取得新进展

  壬基酚作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它能够模仿天然雌激素,并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而破坏高等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当壬基酚释放到环境中后,也能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藻类是一种高效、可靠且经济的生物吸附剂,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藻类对壬基酚的生物吸附机理研究的比较少,探讨其结构组成对

广州地化所举办第六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4月25日,由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教育处和研究生会主办、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协办的广州地化所“第六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穗举行。广州地化所副所长夏萍、教育处处长马跃良莅临会议现场并致辞。   本届论坛旨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实验室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论坛应邀聘请

单个电子成像法出现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应用物理评论》杂志网站发表论文,展示了一种对单个电子成像的新方法。该方法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未来有望为各种不同的分子拍摄“特写”,这可能彻底改变新药研发和量子材料的表征。 几十年来,尽管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诊断大量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

广州地化所等在喜马拉雅东段水系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地球上构造活动最强烈、岩石隆升和剥露速率最快(高达10mm/yr)的地区之一,且雅鲁藏布江在此发生急剧的转折(图1)。关于东构造结的快速剥露,一般认为是由印度大陆东北拐角向北挤入欧亚板块的构造作用直接造成。“构造动脉瘤”(tectonic aneurysm)模型(e.g. Ze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合成一种新型柱撑蒙脱石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矿物学与成矿学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朱建喜研究团队合成一种新型柱撑蒙脱石。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微孔介孔材料》上。  柱撑黏土是一种黏土基二维纳米材料,在石油裂解、催化、材料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知黏土矿物片层的电荷量、层间柱子的几何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