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发现西太副高年际变化与热带海温的关系并非稳定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西太副高存在显著的年际变率,受多个海区的异常海温(SSTA)的调控。此前研究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暖SSTA、海洋大陆的暖SSTA以及赤道中太平洋的冷SSTA都有利于西太副高偏强。那么,在年际变化上西太副高变化与这些关键区海温的联系是稳定不变的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何超(2014年毕业,现在工作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和研究员周天军使用观测资料和耦合模式,研究了西太副高与三个关键区SSTA的关系随时间的变化。观测分析表明,西太副高与热带海温的关系在1993/94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在1979-1993年期间,夏季西太副高主要受热带印度洋SSTA控制,与海洋大陆和赤道中太平洋SSTA的关系很弱;而在1994-2012年期间,西太副高明显地受到海洋大陆和赤道中太平洋SSTA的调控(图1)。研究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SSTA......阅读全文

未来十年会更热?这篇论文究竟说了什么?

编者按:看寒来暑往云卷云舒,思古往今来气候变迁,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开设“大气悟理”,为大家介绍大气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介绍一些与天气、气候和环境相关的知识。背景: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在《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 Emergent constraints on

今冬将出现一次弱至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

  11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根据最新海温监测数据,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专家介绍,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会引起地球气候的异常。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

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衰减将于今年5月结束

  记者杨舒、通讯员陈小南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厄尔尼诺事件当前仍处于衰减阶段。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厄尔尼诺事件将于5月结束。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3月(前28天),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持续偏暖,暖海温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160°W附近海区,中心强度超过2.0℃,中心强度及范围较上月减弱。

厄尔尼诺对气候影响结束?专家:预计今夏气候仍异常

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12月达到峰值,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今年1月以来,厄尔尼诺不断衰减,预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于4月到5月结束。这是否意味着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影响也随之结束?对此,多位气象专家指出,厄尔尼诺不断衰减并不意味着其影响的结束,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通常会

冬季成熟的ENSO事件可滞后影响次年冬季的平流层环流

  已有的研究表明,ENSO海温可通过调制热带外对流层环流异常,显著影响热带外行星波活动的上传,从而造成热带外平流层极涡在El Niño/La Niña 冬季异常偏弱/偏强、极夜急流也异常偏弱/偏强。 在ENSO衰减年的春到夏季,ENSO可对中低纬度的对流层环流产生显著的滞后影响,从而使得ENSO可

今冬将出现一次弱至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丽丽)11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根据最新海温监测数据,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专家介绍,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会引起地球气候的异常。依据《厄尔尼诺/拉尼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华北持续偏旱,而长江中下游洪涝频发,可视为一种年代际南涝北旱极端事件。相对于单一区域降水的异常,整个中国干湿变化异常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已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最新研究揭示印度洋超级正IOD影响江南伏秋重旱新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卫强团队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揭示超强正印度洋偶极子(IOD)和中部(CP)型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加剧2019年伏秋季节江南极端干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2019年伏秋季节(8~10月),长江

研究揭示两类大西洋尼诺对欧洲气候的不同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在团队与研究员张磊团队合作,探究了大西洋中部型尼诺(CAN)与东部型尼诺(EAN)对欧洲气候影响的差异及机理。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简述喜太乐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的药理作用

  西酞普兰为抗抑郁药,是一种二环氢化酞类衍生物。西酞普兰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对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的功能有关。体外试验及动物试验提示,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影响较小。大鼠给予西酞普兰14天,抑制

关于喜太乐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的用法用量介绍

  口服,成人:每日 20mg~60mg,一日一次。从每日20mg开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反应可酌情增加至60mg,即每日最大剂量。增量需间隔2-3周。通常需要经过2-3周的治疗方可判定疗效。为防止复发,治疗至少持续6个月。  临床试验未见戒断症状的报道,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有可

揭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主导1980年以来沃克环流的增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11月1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太平洋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东西向梯度驱动下

研究揭示两类大西洋尼诺对欧洲气候的不同影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4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春在团队与研究员张磊团队合作,探究了大西洋中部型尼诺(CAN)与东部型尼诺(EAN)对欧洲气候影

大气所在捕捉增暖情景下副热带季风变化确定性方面获进展

  副热带季风区是世界人口的聚集区。低层副热带大气环流连接热带信风和中纬度西风,通过副热带高压的西侧将热带的水汽向极地输送,调控全球的能量和水汽循环。因此,副热带季风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特征和机制是气候变化动力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由于受到多种机制的调控,且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目前尚有不足,全球变暖下副

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共享航次

 “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母港起航  海洋所供图近日,“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母港起航,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本航段搭载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概述喜太乐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的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异卡波肼和吗氯贝胺,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的盐酸丙炔苯丙胺)同服,否则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本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用药间隔应在14天以上。但如使用半衰期短的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半衰期为1~2小时),则可在停药1日后使用。  中枢神经系统

关于喜太乐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的注意事项介绍

  一、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的相互作用  1、在同时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的患者,曾报道发生严重或致命的反应,如体温过高、僵直、肌阵脔、重要生命体征的自主不稳定快速波动,包括精神极度兴奋所致的精神狂乱谵语或昏迷等意识改变。在近期停止使用

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气候变暖是“元凶”

近日,夏季高温强势来袭,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截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

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气候变暖是“元凶”

  近日,夏季高温强势来袭,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截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

区域海气过程影响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异常的变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区夏季季风通常在5月爆发,因而4月到6月标志着从春季到夏季的转换。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半球夏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而对春夏转换期间的气候异常研究甚少。春夏转换期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能影响夏季降水异常。因此,揭示影响春夏转换期间气候异常的因子和物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夏季降水的预报水平。

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遥相关东移机制研究

  ENSO激发的太平洋-北美及南美型遥相关(简称ENSO遥相关)是影响热带外的重要桥梁。这一途径使热带变率ENSO可导致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遥相关会如何变化?有研究提出,厄尔尼诺型海洋增暖背景下ENSO激发的热带太平洋降水异常东移,导致未来ENSO遥

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的多年拉尼娜事件》(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

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贾凡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的多年拉尼娜事件》(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e

近期高温天气为何范围广强度大

连日来,我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那么,近期出现持续高温的原因是什么?未来高温是否仍将持续?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 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

西太暖池区上层细菌颗粒有机质研究又有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0.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金明团队与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合作,在国际地学自然指数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报道了西太暖池区细菌颗粒有机质的丰度、活性及对海洋生物

研究团队在西太潜标观测的海流资料同化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南海环流动力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在西太潜标观测的海流资料同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海洋数据同化是融合海洋观测与数值模拟、改进海洋环境预

太平洋海温可预测?科学家研究沃克环流

 IPO位相转变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变化的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有关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主导近期沃克环流增强的研究

IPO位相转变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变化的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

研究发现未来南亚夏季风降水预估水平有望提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现,如果在预测未来15~30年的南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时充分考虑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位相变化,即可有效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项研究指出,针对未来15~30

《自然》: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239.shtm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副研究员贾凡为共同通讯作者,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多位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