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大在锂硫电池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朱永春课题组发展了一种新型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硒硫固溶体。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能源环境科学》(Energy Environ. Sci., 2015, DOI: 10.1039/C5EE01470K),并被选为该杂志2015年第11期的内插图(inside front cover)。 锂硫电池是由硫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片作为负极的二次电池,被认为是现在最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高能量锂二次电池体系之一。但是,目前锂硫电池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循环寿命低、活性物质利用率低、硫正极材料及其放电产物导电性差等。 研究人员从价格低廉的商业硫粉、硒粉出发,基于两者的二元相图,将其与实验组前期制备的多孔碳复合,得到比例不同的富硫S1-xSex/C (x ≈ 0.1, 0.08, 0.06, 0.05)复合物。此项研究工作不仅揭示了硒硫固溶体的稳定机制,而且为后续研究开拓其他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奠定了......阅读全文

什么是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是锂电池的一类,截至2019年尚始终处于科研开发环节。锂硫电池是以硫元素做为电池正极,金属锂做为负极的一类锂电池。单质硫在地球中储藏量极为丰富,有着价格实惠、绿色环保等特性。使用硫做为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其材料理论比电容量和电池理论比能量较高,分別超过1675毫安时/g和2600Wh/k

简述锂硫电池的优点

  1.锂硫电池重量轻  其轻质的特性有利于电池总体能量密度的提高。根据三类石墨烯的共同反应,全石墨烯硫正极可建立多达九十%的活性物质利用率与出色的循环稳定性能。  2.锂硫电池导电性能好  使用高孔容石墨烯做为硫载体,一部分氧化石墨烯做为间隔层,高导电石墨烯做为集流体,明确提出了全石墨烯基正极结构

锂硫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典型的锂硫电池一般采用单质硫作为正极,金属锂片作为负极,它的反应机理不同于锂离子电池的离子脱嵌机理,而是电化学机理。  锂硫电池以硫为正极反应物质,以锂为负极。放电时负极反应为锂失去电子变为锂离子,正极反应为硫与锂离子及电子反应生成硫化物,正极和负极反应的电势差即为锂硫电池所提供的放电电压。在外

锂—液态多硫流动电池实现“再生”

  锂—液态多硫流动电池理论上适合用于电网大规模储能,然而这种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容易降低,无法真正获得应用。历时多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日前找到恢复电容的“再生”之术,有望解决电网大规模储能难题。   课题组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论文称,以金属锂作为负极,以液态的多硫作为正

锂硫电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随着社会发展,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能源存储的需求。锂硫电池(Li-S)由于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硫的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最有应用前景的高容量存储体系之一。然而,Li-S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如固体硫化物的绝缘性,

锂硫电池的基本信息介绍

  锂硫电池是锂电池的一种,截止2013年尚处于科研阶段。锂硫电池是以硫元素作为电池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一种锂电池。单质硫在地球中储量丰富,具有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特点。利用硫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其材料理论比容量和电池理论比能量较高,分别达到 1675m Ah/g 和 2600Wh/kg,远远

锂亚硫酰氯电池的简介

  Li/SOCl2电池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尺寸和结构,容量范围从低至400mAh的圆柱形炭包式和卷绕式电极结构电池,到高达10000Ah的方形电池以及许多可满足特殊要求的特殊尺寸和结构的电池。Li/SOCl2体系原本存在安全和电压滞后问题,其中安全问题特别容易在高放电率放电和过放电时发生,而电池经高

关于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介绍

  锂硫电池主要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锂多硫化合物溶于电解液;  2、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不利于电池的高倍率性能;  3、硫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的扩大缩小非常大,有可能导致电池损坏。

青岛能源所锂硫电池硫族正极研究取得进展

锂硫电池因较高的理论容量(1675 mAh·g-1)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是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硫正极电子导电性差、体积变化剧烈以及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等缺点,阻碍了锂硫电池的性能。因此,开发和制备新型硫正极材料将是实现高效储能锂硫电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

苏州纳米所锂硫电池研发取得进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大,研究人员都在寻找具有更高比能量的下一代二次电池。锂硫电池以硫为正极活性物质,基于硫与锂之间的可逆电化学反应来实现能量储存和释放,其理论比能量可达2600 Wh/kg,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3-5倍,有望被应用于动力电池、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