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政协委员呼唤独步世界的中国大科学装置

“发现引力波的消息出来后,很多人问:为什么又是美国?为什么中国没有做出来?”引力波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委员说。 随着美国的发现,中国三个引力波探测计划浮出水面。张新民负责其中之一的项目设在西藏阿里。他认为,大科学工程是中国的必需,否则中国科学创新“只能是小打小闹”。 唤起自豪的大工程 “前几年,欧洲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上帝粒子,全世界为之欢呼。这次美国人发现引力波,比屠呦呦获诺奖消息更热,说明中国人对此很感兴趣,也说明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影响力远远超过获得诺奖。”张新民说。 “我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了,却没有大国应有的科学影响力。”张新民说,他听见LIGO发言人宣布“我们探测到了!”时浑身激动,但又因旁观他人成果而感到酸楚。 “我接触到的美国人都很自豪:LIGO让全世界跟随美国。”张新民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失职的。我们总是跟踪别人的创新。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大科学工程,就算是二三十年后出成果......阅读全文

大科学装置,用得咋样

  被称作“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我国将再添一项大科学装置。有人用“国之重器”来形容这些应现代科学发展需求而生的大装置,以凸显其重大意义。事实上,与它们紧密相连的,往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等耳熟能详

中国大科学装置:崔向群院士的三个烦恼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发现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国引发科普热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科学装置的关注。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建成后以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都离不开它。引力波的发现就是借助于激光干涉引力

中国科学报:国有重“器”,更须重“人”

   “当前,国内的大科学装置都是只管建,不聘人。”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席话,道出了很多基础研究人员的痛处。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建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LAMOST)望远镜,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运行4年来,该设备获得了大量领先世

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会议聚焦“天琴计划”

  引力波作为探测宇宙的全新手段,将为人类描绘一幅前所未见的宇宙图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关键载荷及卫星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与地面模拟等中心议题进

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会议聚焦“天琴计划”

   引力波作为探测宇宙的全新手段,将为人类描绘一幅前所未见的宇宙图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会议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关键载荷及卫星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与地面模拟等中心议题

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中国如何作贡献

   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  我国近年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包括“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历史新机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110 载坚守奋斗兰大扬帆再起航

   经历过辉煌、遭遇过曲折,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开创了甘肃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屹立于中国西部。1979年,改革开放,兰州大学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与中国的各行各业一起重沐春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国经历了几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极快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产业促进会成立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CEPC-SppC)项目是我国高能物理学界于2012年提出的面向未来的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几年来,随着该项目概念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项目当中。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项目进展,协调相关技术的前期预研,组织联合攻关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投资将10亿元!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立项启动

  “天琴计划”实施进入新阶段。30日,广东省首个自主提出、自主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立项暨可研报告编制正式启动。该设施是“天琴计划”的一部分,落户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投资将超过10亿元。  据介绍,“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发起的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实验本身将由3颗全同卫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空间激光干涉测距系统研究获进展

  空间引力波探测和地球重力场空间测量两大科学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空间引力波探测不仅可以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还可开启一个观测宇宙早期的新窗口;而先进重力场测量将为人们研究陆地水循环、冰川变化、海洋环流及大气循环等地球大质量时空分布、变化与迁移现象提供有效的分析依据。这两大科学计

想在空间探测引力波?中科院发起“太极计划”

   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 中国科学院16日举行“空间引力波探测与研究”媒体见面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从2008年开始发起“太极计划”。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在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就提出了引力波存在预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寻找和发现引力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了多种实验装置。20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自然》与《科学》梳理今年全球科研热点

   2016年到来之际,两大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相继刊发文章,梳理今年全球科研热点。  中国科研受关注  《自然》杂志认为,中国“科学”系列卫星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值得关注。  《自然》说,中国于去年12月成功发射了5颗“科学”系列卫星中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

今年哪些科研会成为热点

  2016年到来之际,两大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相继刊发文章,梳理今年全球科研热点。  中国科研受关注  《自然》杂志认为,中国“科学”系列卫星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值得关注。  《自然》说,中国于去年12月成功发射了5颗“科学”系列卫星中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

刘延东考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基地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的陪同下,来到海拔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基地,并实地考察了海拔5250米的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平台建设现场。随后,刘延东听取了相关创新成果汇报,并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及研究所负责人

欧航局成功验证引力波太空探测技术

  总部位于巴黎的欧洲航天局7日宣布,数月前发射升空的“LISA探路者”探测器,已成功验证了在太空探测引力波的关键技术。  去年12月3日,作为欧航局引力波太空探测计划的前期任务,“LISA探路者”探测器由一枚“织女星”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今年1月底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目标轨道,围绕太阳和地

五部委权威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5部委出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创新科学研究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

中山大学:天琴一号卫星年内升空,开始空间引力波探测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6日表示,“天琴一号”技术验证试验卫星预计今年年底前发射,该卫星将对高精度空间惯性传感器、无拖曳控制技术、微牛顿量级的推进技术、激光干涉仪等核心技术开展在轨验证。  罗俊介绍,位于珠海的“天琴一号”地面观测台站已经基本建成,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即将运行。位

空间引力波探测: 在太空中捕捉引力波“音符”

  日前,一条有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据欧洲太空局(以下简称欧空局)官网报道,其下属科学项目委员会在6月20日举行的会议中一致决定,将探测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正式确定为欧空局第三大型空间任务(L3)。根据时间表,LISA将在2034年开始从空中探测引力波。  事实

白春礼深入西藏阿里考察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一行启动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装置建设工作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量子卫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礼与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讨 3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实地调研了海拔超过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我国参建的SKA有望再现“宇宙黎明”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个国家,2020年将开始建设世界最大综合孔径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SKA由全球十多个国家计划合资建造,中国是发起国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项目布局、科学准备、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正全面推进。我国部署的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

基金委:引力波研究获高额科学基金

   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2016年项目资助进展。三十年来,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格局更加合理,规章制度更加健全,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科学基金还有哪些良苦用心?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体制的盲区

   饱受诟病的科技浮躁之风  当今基础科学研究的上空,笼罩着一片浮躁之风。  以论文数量论成败,以项目多少论业绩;把做研究变成了做论文,把做学问变成了做项目。论文之总数加上项目之总经费,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顺地被列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的年终考核业绩与未来规划目标。  满天飞的“帽子”虽然被多次“吐槽”

这一年,新发现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追寻百年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有了新的答案,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面临退休,从航天到地球四极,2018年,新技术助力的科学新发现,不断颠覆着人类已有的认知。深空探测开启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半年将至!重点专项2020年项目进展如何?

  截至目前,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有2个重点专项处于征求意见阶段,39个重点专项发布了申报指南。小编将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进展做了如下汇总,仅供读者参考,具体信息以官方网站为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进程(截至6月22日)序号专项名称申报进程启动

国家发布这个专项计划的最新进展!

  7月29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了“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20年度第二批定向项目答辩评审工作安排和专家名单。根据国科管系统和各专业机构官网公开数据,动源君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项目中,引力波探测、绿色生物制造、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定向)、国家质量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