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从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分子机理

细菌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的一种病毒,近日,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研究工具描述了一百万个原子“尾部”结构,细菌噬菌体可以利用尾部结构来突破细胞的表面进入到细胞内部,该研究对于理解细菌噬菌体感染细菌的机制,以及后期应用于新型细菌性疾病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希望,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 为了感染细菌,很多细菌噬菌体都会“雇佣”尾部结构来刺穿细菌的细胞膜,从而使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到细菌细胞内部,噬菌体复杂的尾部结构包含有可以围绕在类似管状结构周围的收缩性鞘状结构,这些鞘状结构可以在纳米尺度拉伸形成“线圈”结构,当噬菌体吸附到细胞表面时,鞘状结构就会收缩并且驱动管状结构穿过细胞膜,而所有的过程都是由噬菌体尾部百万个原子基底结构所完成的。 如今,研究者通过进行原子细节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基底结构如何协调病毒吸附于细菌表面;噬菌体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比如土壤、温泉、动物肠道等,其对细菌群体......阅读全文

λ噬菌体的局限性λ噬菌体

实验方法原理 本实验以含原λ噬菌体和缺陷噬菌体λdg的双重溶原菌gal+作为供体,经紫外线诱导后,获取能转导半乳糖发酵基因的高频转导噬菌体裂解液,然后让这些转导噬菌体将gal+基因转移到受体菌gal-中去。实验材料 供体菌 : Escherichia coli K12 F2 gal + (带有原噬菌

Lambda噬菌体

·         Lambda DNA Preparation (Stanford DNA Sequence & Technology Center)Detailed protocol for lambda DNA preparation with recipes·         Isolati

通过噬菌体ELISA鉴定得到的噬菌体克隆

经过3~4轮的筛选后,应该能够富集到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群体。通常而言,在后几轮的筛选中,每次获得的噬菌体总量都会增加,但是单就这个现象并不一定能说明已经筛选到了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肽段。能与靶分子非特异性结合或者能与筛选基质的噬菌体克隆也会造成这一现象。噬菌体ELISA可以说是最灵敏的鉴定所获取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和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噬菌体(bacteriaphage or phage)是病毒的一类,结构很简单,基本上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包裹着一些核酸组成的。噬菌体的多样性来自于组成其外壳的蛋白质的种类,以及其染色体的类型和结构的不同。(一)烈性噬菌体( virulent phage)遗传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烈性噬菌体是大肠杆菌( E.

噬菌体的生长

Preparing Lawn Cells for M13 Cloning (Life Technologies)Lawn cells require the F' episome for M13 infection and may be prepared  Streaking Lambda

什么是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藻类 、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可视为一种“捕食”细菌的生物。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

噬菌体的概述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藻类 、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可视为一种“捕食”

怎样培养噬菌体

将指定之寄主细菌以液体培养法于适当温度下培养,一般培养16~24小时。2. 将噬菌体原液100 μl 与寄主细菌悬浮液300 μl均匀混合,静置15分钟使其感染。3. 将混合液接种至含10 ml新鲜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于适当温度下振荡培养约8~24小时,培养时间依噬菌体之不同而异。4. 将培养液移入

λ噬菌体DNA提取

   λ噬菌体是最早使用的克隆载体,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一长度约为50kb的双链DNA分子,它在宿主细胞有两种生活途径,其一是裂解生长,环状DNA分子在细胞内多次复制,合成大量噬菌体基因产物,装配成噬菌体颗粒,裂解宿主菌再进行下一次感染;其二是溶源性生长,即感染细胞内λ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D

噬菌体检查

  病原体是许多疾病的主要诱因,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食品、水源和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已造成世界上许多流行病的爆发。因此,为了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并减少流行病的发生,检测致病微生物的技术的成熟可行性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物细菌分离和鉴定是实验室检测病原体的“金标准”方法。该检测方法虽然足够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