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日本将启动相关技术验证试验回收二氧化碳

据日媒报道,为了应对地球温室效应、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日本环境省近日决定,从本年度开始在火力发电站进行新技术的验证试验,以化学药剂吸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报道称,为了应对地球温室效应,日本政府提出了截至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减排26%的数值目标,将采取措施在其中的发电等能源领域大幅减排27.7%。 为此,日本环境省从本年度开始在福冈县大牟田市、东芝集团旗下公司运营的火力发电站“三川发电站”进行名为“CCS”的新技术,即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验证试验。 有关方面将在验证试验中建设相关设备,使燃烧煤炭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而是被化学药剂所吸附后得以回收,此外,还将研究所回收的二氧化碳发生泄漏时的对策等。 日本环境省将在本年度开始的5年期间,投入总额达180亿日元的预算,验证这种新技术的效果,并打算争取在验证工作结束的2020年度之前投入实用。 日本环境省表示:“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技......阅读全文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超级温室气体何时达峰 三大挑战亟须克服

   世界资源研究所近日在北京发布《全面减排 迈向净零排放目标——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指出,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2012年排放量已经达到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并超过同年日本、德国等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未获相应关注,在国家相关减排政策和目标中缺席。  该所

可燃冰商业开采,13年等待可实现?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试采成功能否改变能源市场的现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真的突破了这一技术吗?2030年,我们是否能够

日本离“可燃冰”商业开发还有多远?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面对能源自给率破安全警戒线,化石燃料占比过高,可再生能源难以基荷,核电无法重启的难题,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寻出路,一手拿着可燃冰,一手握着氢能,试图以这两大“国产资源”为抓手,一举甩掉“缺油、缺气、又缺煤”的“资源小国”帽子,从而实现150年前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给

日本将研发新型制冷剂 取代氟里昂替代物

  据日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开始研发用于空调和冷藏陈列橱、可抑制地球变暖的新型制冷剂。图片来源于网络  报道称,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早将于2018年春季委托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候选物质进行安全性调查等,以取代现在主流的“氟里昂替代物”。通过敦促企业采用新的制冷剂并使之普及,有助于实现到2036年将氟里昂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谈环保科普

  嘉宾:  刘志全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  单艳红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研究员  卜元卿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研究员  文字实录:  主持人:你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今天走进我们访谈直播间的是环境保护部科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先生,欢迎您刘司长。  刘志全:各位网友,

大多城市因太热无法举办2088年奥运会

一项研究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全世界的大多数城市在2085年之后将因为太热而不再适合举办夏季奥运会。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利克分校环境与健康研究人员Kirk Smith率领的团队,利用气候模型以及对人体热应力的测量结果,分析了全世界的各个城市在未

中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近日,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这颗碳卫星由中国自主研制,于2016年12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7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我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并实现量产

  记者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王献红团队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历时二十年时间实现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年产5万吨。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但又是一种低成本碳资源,以其为原料可以合成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自19

我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并实现量产

  记者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王献红团队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历时二十年时间实现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年产5万吨。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但又是一种低成本碳资源,以其为原料可以合成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自19

你想体验火星生活吗

  日前,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将建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使得中国公众对火星的热情被点燃。其实,这是一个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策划的火星主题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在火星上生活是否真如科幻电影中的一样?人类移民火星还需要多长时间?该项目将给我国火星探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六种制冷方式

一、蒸汽式压缩制冷原理: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

王会军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气温创历史新高。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几年平均气温走平、西欧北美寒冬等“事实”正成为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理由。  就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期举行的“杨钟健—裴文中”学术讲坛上,中国科学院

同济大学金放鸣小组:化二氧化碳为“汽油”

水热反应:模拟自然过程 实现资源人造 利用水热反应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作为化工原料或为汽车提供燃料;也可将工厂废水中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转化成低级脂肪酸、煤炭等资源。这个想法听起来就让人十分向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同济大学碳资源循环技术研究所所长

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资深材料专家做特邀报告

  2011年5月18日下午,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组织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李元元校长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罗宏杰所长主持的大会特邀报告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大会堂B举行,多年从事材料研究的资深院士、专家为大家带来一个个精彩的报告。  特邀报告会现场  C.T.

我国内陆核电站项目或将解冻 专家称为治理雾霾

  核电重启一直是2014年新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国家高层也曾在多个场合放出我国核电重启的积极信号。12月4日,国家发改委核电司司长刘宝华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启动一批沿海核电工程。  然而,湖南、江西等地的内陆核电站已投入巨资筹备多年,仍未破冰重启。  2011年的日本

“超级牧草”有助预防气候变暖

  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最新宣布,其研究人员与总部位于哥伦比亚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一种“超级牧草”,不但能大幅遏制化肥产生的温室气体,还能让牛吃了更肥壮,提高肉奶产量。   化肥中的氮肥广泛应用,但是土壤中的氮肥会由于微生物作用转变为硝酸,一部分会生成一氧化二氮而释放到大气中,

海洋六号或明年开钻南海可燃冰 够我国用130年

  当日下午6时许,前往太平洋执行大洋27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经过近32个小时的艰苦航行,及时地避开了台风“玛娃”尾部和受南海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的大风、暴雨和巨浪区域,正在穿过海况相对平稳的巴林塘海峡,预计6月11日到达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目标工作区。   昨天,在中国科协举行

中国可燃冰研究开发落后日本十余年

中国可燃冰研究开发已落后日本十余年   日本经济产业省近日对外宣布,该国在爱知三重县外海已成功从海底可燃冰层试验开采提取甲烷气体,成为全球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开采技术的国家。日本媒体NetIB News拟文指出,此次试验开采成功可以“打开日本成为资源丰富国家的大门”。   然而,对于亟待摆脱高

石油储采比尚余40年 专家呼吁加快可燃冰开发

  “石油的储采比还有40年,现在要尽快探寻“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可燃冰可能就是最佳的大宗可替代能源。”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在2014国际矿业大会上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呼吁,要加快可燃冰的开发。  张洪涛告诉记者,可燃冰有特殊的经济意义。可燃冰具有清洁特性,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

万钢: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关键是注重实效

  “10年前,我和霍尔德伦(美国总统科技政策顾问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在哈佛大学时,我们谈论了电动汽车。这次在美国,我们见面又谈到了此话题。不过那时我们还只是电动汽车技术上的研讨,而现在则是谈论如何共同推进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正在美国首府参加首次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的中

万钢:注重实效性是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的成功关键

图为万钢在华盛顿下榻饭店接受记者采访  “10年前,我和霍尔德伦(美国总统科技政策顾问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在哈佛大学时,我们谈论了电动汽车。这次在美国,我们见面又谈到了此话题。不过那时我们还只是电动汽车技术上的研讨,而现在则是谈论如何共同推进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正在美国首府参加首

早期火星或为温暖沙漠 偶尔下雨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日报道,有人认为,早期火星表面可能有大量冰,但美日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指出,早期火星的表面可能没有那么多冰,相反,其表面气候可能比较温暖,偶尔下雨。 40亿年前火星气候如何?科学家已辩论了数十年。火星景观的丰富程度令人惊讶,山谷纵横交错、湖盆遍布,可能还

日本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6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

  据日本NHK电视台11月7日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COP19)将从下周起在波兰举行。日本代表团将在此次会议上表明日本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措施,其中包括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5.13亿元)的援助。   日本希望通过上述援助措施,

专家在南京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人工光合作用效率已超过绿叶

  “未来只需要太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就能生产出汽车燃料、高分子材料和药品。”6月3日,在2015“光电子学、材料与能源”国际研讨会上,国际顶尖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杨培东教授透露了这一令人期待的消息。  杨培东介绍,他正在研究的系统类似于绿叶的光合作用系统,只不过绿叶的光合作用产物是氧气和碳

世界气象组织:北极海冰加速融化 全球变暖仍持续

11月14日,菲律宾强台风“海燕”灾后救援进入第七天,重灾城市塔克洛班连日断水断粮断电。图为部分受灾民众徒步离开家园。   核心阅读   11 月1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3年世界气候状况初步报告说,2013年是自1850年有现代记录以来第十个最暖年份。未来全球变暖势头还将持续

秦伟:认识并利用好能源这把“双刃剑”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出现之前,动物们所用的能源都是不自觉或者是被动的,例如通过晒晒太阳获得温暖,支持他们生命的延续。   后来,人类由猿类进化而来。随着跟自然界不断的斗争,人类也渐渐向前发展,发现“火”带来美味的食物,也带来良好的环境。这时,人类开

2017年度国际环境与气候十大新闻

  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通过回顾2017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诸多重大环境事件和相关新闻,通过衡量和参考其中的影响和意义,列出了以下十条2017年度最重要的环境与气候相关新闻。  1.地球目前最深海沟发现严重污染:人类污染已达"最偏远角落"  科学家在目前整个地球的最深点,

另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 发展中国家面临环境灾难在所难免

无论富裕国家怎么做,处于碳密集道路上的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环境灾难。大卫•惠勒、凯文•乌摩尔和罗宾•克拉夫特的研究得出了这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在这里,他们阐述了研究中的发现。 现在,国际社会把全球变暖视为一个主要威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当务之急。印度驻联合国大使的一个谈话,表达了南方国家(即发展中

解析:可燃冰是一种危险能源 开发利用难

  可燃冰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气候寒冷致使矿层温度下降,加上地层的高压力,使原来分散在地壳中的碳氢化合物和地壳中的水形成气—水结合的矿层。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遗尸不断沉积到海底,很快分解成有机气体甲烷、乙烷等,这样,它们便钻进海底结构疏松的沉积岩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