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调控技术有望攻克棉花“癌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惠珊领导的研究组经过8年努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在防治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在线发表。 棉花黄萎病是我国新疆等地棉花生长最严重的病害,棉花患此病必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传统防治手段几乎不起作用。......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

  记者10月8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历经我国农业科研人员26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一科研成果结束了我国棉花不抗黄萎病的历史,对保障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

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研究取得进展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首要病害。从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中发掘关键抗病基因,进而通过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是当前棉花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质外体是植物细胞膜外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组成的系统,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一

科学家揭示棉花抗黄萎病研究新进展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抗虫基因Bt的应用,我国基本解决了棉铃虫危害,相比较而言,抗黄萎病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年来上升为棉花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黄萎病菌自1935年传入我国之后迅速传播,曾多次全国性爆发,导致棉花减产10%~30%,严重棉田减

研究人员在棉花抗黄萎病研究中取得进展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抗虫基因Bt的应用,我国基本解决了棉铃虫危害,相比较而言,抗黄萎病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年来上升为棉花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黄萎病菌自1935年传入我国之后迅速传播,曾多次全国性爆发,导致棉花减产10%~30%,严重棉田减

棉花株型相关基因的发掘和调控机制实现棉花株型改良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第一大国,棉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株型是影响棉花机械化和产量的关键因素。棉花为多年生,无限生长,其侧枝较长,株型松散,不利于单产提高和机械化采摘。棉花株型相关基因的发掘和调控机制的解析是实现棉花株型改良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

微生物所在棉花黄萎病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棉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最严重的病害,由于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目前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惠珊所领导的研究组,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B类)和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以及研究所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下,

联合研究发现调控棉花纤维伸长的新基因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影响棉花纤维伸长的GhMAH1基因。中国农科院供图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陆地棉和海岛棉(又称长绒棉)是棉花的两个主栽四倍体棉种,陆海种间杂交为棉花纤维长度性状改良提供重要资源,但关于陆海群体纤维动态伸长的遗传机理却鲜有报道。因此,研究棉花纤维快速伸长时期表达基因的

PLOS Pathog:”百人计划“学者获RNAi技术应用新进展

  棉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最严重的病害,由于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目前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惠珊所领导的研究组,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B类)和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以及研究所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下

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调控技术有望攻克棉花“癌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惠珊领导的研究组经过8年努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在防治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在线发表。  棉花黄萎病是我国新疆等地棉花生长最严重的病害,棉花患此病必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传统防治手段几乎不起作用。

微生物所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研究中取得进展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首要病害。从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中发掘关键抗病基因,进而通过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是当前棉花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质外体是植物细胞膜外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组成的系统,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