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琥珀解密古生物扩散踪迹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琥珀》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够把远古动、植物近乎完整保存,并形成化石的唯一宝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通过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状态,科学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气候、物种的进化与灭绝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组白明博士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通过研究来自缅甸、约一亿年前白垩纪的有爪动物门琥珀,对冈瓦纳古陆起源的生物类群如何扩散到劳亚古陆这一古生物地理学问题进行了详尽诠释。 冈瓦纳古陆又称“南方大陆”,是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南半球超级大陆。 “冈瓦纳古陆”的范围包括了现代的南美洲、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有人认为还包括中南欧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等地区。南方的冈瓦纳古陆与北方的劳亚古陆之间隔着特提斯海。在古生物地理学领域,冈瓦纳古陆起源的生物类群如何扩散到劳亚古陆,并形成当前的分布格局是一个有......阅读全文

严谨!中国建国以来,国内学者首次从Nature撤回封面文章

  来自缅甸北部约9千9百万年历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内含物提供了对微小动物的软组织和骨骼解剖结构的空前洞察力,而这些动物通常不会在其他沉积环境中保存。在各种各样的脊椎动物中,先前已经描述了七个保存良好的骨骼遗骸的标本,所有这些标本(包括至少一个看似成熟的标本)都比从石器中回收的标本要小。202

南京古生物所等以琥珀菊石解密1亿年前森林生态环境

  琥珀是远古植物的树脂经过长久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琥珀常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地生物,例如花、微生物、昆虫甚至蜥蜴和鸟类。由于产生条件和保存环境的限制,琥珀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凤毛麟角,而水生生物化石常常能提供关键的生态环境信息。这些远古的生态环境信息为人们了解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

我国研究人员发现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人类的大部分食物来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虫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缅甸琥珀中的新发现,为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于11月12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你知道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虫传粉是什么时候么?

  人类的大部分食物来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虫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缅甸琥珀中的新发现,为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于11月12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苏铁的甲虫传粉模式

  苏铁类植物(俗称铁树)是一类古老而独特的裸子植物。苏铁在中生代极其繁盛,在中生代中晚期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苏铁类植物化石在中生代地层中丰富多样,人们对苏铁类植物传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却知之甚少。有助于阐释铁树传粉演化历史的直接化石证据极其罕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新的晚白垩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来,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化石,引起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琥珀大多数产自缅甸北部克钦地区,地质时代为白垩纪中期(9900万年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通过深入缅甸琥珀产地调查,发现一个不同于克钦琥珀的晚白垩世晚期(7200万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结果为了解缅甸地

“业余”昆虫学家张巍巍

   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张巍巍,没有科研机构的支持,没有项目资金的来源,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对此却轻描淡写,甚至享受这份难得的自由。  “1986~2017,32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8月25日晚,身在日本的张巍巍在微博上写下了这句话。  当天,张巍巍在日本甲州大菩萨岭拍摄到了蛩蠊目昆虫。蛩蠊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蘑菇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新西兰、美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从多年来在辽宁、内蒙古和缅甸克钦邦北部的胡康河谷等地采集到的琥珀标本中,近日确定发现了4枚距今1亿年左右的蘑菇化石。这4枚蘑菇化石形成于白垩纪中期,被发现时结构完好,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蘑菇化石。  据悉,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

中外科学家在缅甸中部发现7200万年前新琥珀生物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月14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研究团队与海外科学家合作,通过深入缅甸琥珀产地调查,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距今约7200万年)。研究结果为了解缅甸地质、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的形成、蚂蚁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证据。  该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

古生物学家在一亿年前琥珀中发现史前哺乳动物毛发

封存在琥珀中的一亿年历史的史前哺乳动物毛发  据国外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日前在一个有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的毛发。由于琥珀中这些毛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显微镜下,毛发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尽管此前曾发现过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发化石,这是已知最古老的立体毛发标本。  这一琥珀是在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白垩纪蘑菇的多样性

  蘑菇是一类大型、种类繁多的高等真菌,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食用真菌多属这类,如香菇、牛肝菌、金针菇等。伞菌类的子实体较大,通常肉眼可见,属于繁殖器官。蘑菇的生活周期很短,且质地柔软,缺乏几丁质表皮或矿化壳体,也不具备高等植物的维管束结构,很难保存为印痕化石。  目前已知的蘑菇化石均来自琥珀,共描

08年中科院院长奖、导师奖、优博论文及各类奖学金揭晓

08年中科院院长奖、导师奖、优博论文及各类奖学金揭晓 根据中科院人教局科发人教字〔2008〕192号、194号和26号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类奖学金、奖教金和优博论文经各单位评审推荐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评,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组织终审,现结果已全部揭晓。获奖名单如下: 一、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张江永:听懂金龙鱼化石的倾诉

  “每一件标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识宝,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人才能听懂化石的‘倾诉’,悟出其蕴涵的故事。”  要说古生物学家的美梦,莫过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块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

缅甸琥珀揭示甲虫高度特化的捕食行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团队通过对缅甸琥珀中大量的隐翅虫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两种突眼隐翅虫化石。该研究2月18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近几年,蔡晨阳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迪颖对大量缅甸琥珀昆虫化石进行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并与

研究发现1亿年前甲虫靠“吐舌头”捕食

  长舌一伸一卷,眼前的小飞虫就成了腹中餐,这样的捕食场景常在青蛙、变色龙之类的动物身上看到。但你能想象,早在恐龙时代,就有甲虫掌握了类似的捕食技能吗?近日,一个中、美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里发现了正在“吐舌头”捕食的甲虫。  这一发现也为研究早期昆虫的形态和演化增添了新例

1亿年前蛉类幼虫就学会了伪装术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昆虫演化出不同的伪装术。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对缅甸琥珀中的蛉类幼虫进行了合作研究,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研究成果于2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覆物行为(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躯体)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

我国学者利用SRX相位衬度成像发现全球最小恐龙

  3月12日,《自然》杂志发布了包埋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龙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恐龙和古鸟类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同位素测年发现该地区的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约9900万年前。该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头骨壁薄但体积相对很大,且被皮毛包裹。眼

扫描电镜的综述及发展

1 扫描电镜的原理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写为SEM)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浓缩了电子光学技术、真空技术、精细机械结构以及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成像是采用二次电子或背散射电子等工作方式,随着扫描电镜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白垩纪蚂蚁及其社会化起源研究获进展

  昆虫的社会行为(广义)是指昆虫集群生活,并出现了较复杂的分工协作关系,其中育幼行为(照顾后代的行为)是社会性起源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生代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昆虫社会行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葬甲和介壳虫的育幼行为研究等。近期,该团队在蚂蚁早期演化及其社会化起源研

研究发现1亿年前琥珀化石“撞脸”现代甲虫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美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化石中,发现5枚与现代甲虫“撞脸”的远古昆虫标本。  这5枚远古标本的形态与现代甲虫“子孙”几乎完全一致,也可以毫无障碍地归入现代昆虫分类。此类进化停滞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见

世界首枚虾类琥珀在“石探记博物科学馆”展出

  琥珀被称为“时光胶囊”,因为它可以360度近乎完美地保存下生物在地质历史上演化的瞬间。11月9日,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正式开馆的“石探记博物科学馆”中,展出了一枚全世界首次发现的虾类琥珀,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报道的唯一一枚纯水生生物琥珀化石。科学家因此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它来自200

南京古生物所等:缅甸发现提林琥珀生物群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多次对缅甸琥珀矿进行地质考察。日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英国、法国和印度等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中部马圭省提林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

新发现!中外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大体型古鸟类

  2月1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都大的反鸟类翅膀,对学者理解白垩纪反鸟类体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

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3月2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选。  当天,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部主任宋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我国学者研究表示:远古蜘蛛尾巴长

  说起蜘蛛,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蜘蛛属于节肢动物蛛形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据统计,现今全世界的蜘蛛加起来有478个泰坦尼克号巨轮那么重,每年大约要吃掉4亿~8亿吨猎物,超过全世界人口总重。很多种类的蜘蛛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捕食性天敌,在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标本王博团

科研人员在琥珀中发现大型古鸟类

鸟类复原图 (2)  2月1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都大的反鸟类翅膀,对学者理解白垩纪反鸟类体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发布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发现——在中国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这一发现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目前,该发现已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科学家发现首批三维保存的古鸟类尾羽琥珀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批三维保存的古鸟类尾羽琥珀,初步揭开了一亿年前古鸟类尾羽的秘密,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古地理学报》。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皮埃尔·考克斯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琥珀证明青藏高原4000万年前是热带雨林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4000万年前什么样?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西藏产的琥珀化石,研究表明4000万年前的西藏中部就如同今天的西双版纳,温暖潮湿,处处是高大龙脑香科植物。  该所博士研究生王贺等人在张海春研究员、李建国研

琥珀中雏鸟的“诉说”

  6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腾冲虎魄阁博物馆(筹)馆长陈光以及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瑞安·麦凯勒教授等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讲座上,为听众讲述了9900万年前古鸟类琥珀背后的秘密。  今年6月8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