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小云:让网络社会更安全可信

2005年,一位中国女科学家的名字震动了全球密码学界。 她带领博士生于红波提出对两大用于数字签名经典Hash(哈希或者杂凑)算法体系(MD5和SHA-1)的破解策略,导致标准制定者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不得不提前弃用SHA-1,启动新算法的设计。 她就是密码研究者王小云。 王小云的密码破解研究始于在山东大学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她为此默默钻研了整整10年。如今,已是清华大学杨振宁讲座教授的王小云对密码算法的设计工作进展如何,下一个5年她又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 从“破坏者”到“立法者” 密码设计和破解的挑战总是交替进行,二战时那种靠转轮机械加密和手工查字典式解密的传统密码学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必须靠计算机才能处理的复杂算法。今天大量涉及商业机密、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原始数据只有经过加密和认证算法的转换后,才能在网上传输和存储。 2010年12月10日,经过长达5年......阅读全文

王小云:密码学研究方面不断创新突破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密码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女密码学家备受瞩目,她就是荣获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首位女科学家,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双聘教授王小云。  她先后破解了此前十多年被公认为牢不可破的密码学两大支柱算法——哈希函数MD5和SHA—1,使得

王小云:破解崭新时代的密码

   “网络信息安全需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我的工作涉及其中三个。”  作为未来科学大奖的首位女性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成为未来科学大奖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红”。  十年破解世界五大著名密码,设计出的密码为6亿智能电网用户、上亿银行卡保驾护航……这位自带传奇光环的女科

王小云:让网络社会更安全可信

   2005年,一位中国女科学家的名字震动了全球密码学界。  她带领博士生于红波提出对两大用于数字签名经典Hash(哈希或者杂凑)算法体系(MD5和SHA-1)的破解策略,导致标准制定者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不得不提前弃用SHA-1,启动新算法的设计。  她就是密码研究者王

邵峰、王贻芳、陆锦标、王小云4位科学家获2019未来科学大奖

  11月17日下午,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现场,邵峰、王贻芳、陆锦标、王小云4位科学家获颁2019未来科学大奖。让中国科学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当天下午如期举行。未来论坛理事会轮值主席张磊、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代表杨培东分别致辞,颁奖典礼正

王小凡:不赞成“弯道超车”

   我不太赞成‘弯道超车’的说法和做法”,在10月27日举行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中科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小凡直言,没有长时间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的积累,即使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但基础研究铺的不够宽,想的不够远,今后仍然有可能出现“卡脖子”事件。  在王小凡看来,基础科

王云帆: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之后看执行

  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立法的更大价值,在于为国家级立法提供一个具体而可操作的执行框架。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任务,立法的细化只是第一步,下一步的执行更重要。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2日经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获高票通过,并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这之前的两次审议中,共进行了111

王小凡:中国科学正处改革良机

大多数科研人员以真正出成果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资源而自豪  “我相信,大多数科研系统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想把事情做好,但一些过时的制度、法规、政策妨碍了他们更好地为科学服务;大多数科研人员也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真正出成果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资源而自豪,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是

王小谟院士:为国家争口气

   人物简介:王小谟,男,1938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代表人物。  不是第一次采访王小

王小凡:逆境不是自暴自弃的理由

  著名生物学家王小凡说自己最感谢的人是邓小平。如果没有这位伟人,他都无法想象如今的自己能否坐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实验室里,拿着仪器安心地做着生物实验,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并成为生物化学领域主要学术杂志《生物化学期刊》的第一位亚裔副主编。   几乎和邓小平有关的“好政策”,王小凡都赶上了:“文革”后恢

王小理:引领科技创新需要战略视野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临经济主战场、面对国家重大需求,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脉动,提升引领科技创新的创造性、时代性,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恢弘的战略视野。  科学演进与科技文明视野  引领未来科技创新,需要回溯科技创新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