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团队解析PD1/L1及抗体复合体结构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抗体阻断疗法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这些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高福院士团队通过结构免疫学平台,成功解析了avelumab抗体与人PD-L1分子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PD-L1靶向性肿瘤治疗抗体的作用机制。该项研究成果对设计和改造PD-L1靶向性抗体药物或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福院士将于12月17日,北京万豪酒店,在分会场二--“精准医药研发论坛”上,带来题为“基于PD-1/L1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作用机理的药效评价策略”的精彩演讲。P4 China 2016(北京)国际精准医疗大会特邀高福院士及其团队就最新研究成果、心得与大家分享。P4 China: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发现PD-L1靶向性肿瘤治疗抗体Avelumab的作用机理?团队一直关注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我们......阅读全文

高福院士团队解析PD1/L1及抗体复合体结构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抗体阻断疗法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这些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高福院士团队通过结构免疫学平台,成功解析了avelumab抗体与人PD-L1

我科学家率先破解埃博拉病毒入侵”另类”机制

  2014年初,一场狂暴的传染病疫情肆虐西非,令全世界都对“埃博拉”这三个字望而生畏。近日,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了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的“另类”机制,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该研究结果1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上。   这篇以《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

两种埃博拉抗体作用机制被阐明

  人源埃博拉病毒中和性抗体mAb100和mAb114是1995年刚果埃博拉疫情暴发时,从一名感染幸存者血清中分离的。清华大学医学院向烨研究组与美国科研团队合作,阐述了这两种埃博拉病毒人源中和性抗体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   此前,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上述两种抗体对动物的保护作

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新靶点

  所有已知病毒传播链全部终结  ■世界卫生组织1月14日在日内瓦宣布,利比里亚复燃的埃博拉疫情已于14日结束,目前所有已知的埃博拉病毒传播链在西非地区全部终结。根据世卫组织规定,超过42天没有新增埃博拉病例即可宣告疫情结束。利比里亚曾于去年5月首次宣布埃博拉疫情结束,但随后埃博

微生物所揭示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分子机制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致命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是世界性难题,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施一团队首次解析了埃博拉

中科院北京生科院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12月24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召开。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宣读了成立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的决定。中科院院士王大成、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田志刚、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张毓等出席了成立大会。中科院院士田波、方荣祥发来贺信。   

北京生科院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12月24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召开。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宣读了成立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的决定。中科院院士王大成、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田志刚、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张毓等出席了成立大会。中科院院士田波、方荣祥发来贺信。   

清华大学向烨研究员发表Science新文章

  发表在2月25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描述了一位1995年刚果埃博拉疫情的幸存者生成的两种埃博拉病毒(EBOV)中和抗体。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清华大学和Geisel医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其中的一篇Science论文中揭示出了这些抗体独特的结合特性。  N

-埃博拉经济学:从埃博拉病毒肆虐看药物研发机制

  人类第一次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这种致命传染病是在1976年。自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出版《高危地带》(The Hot Zone)一书后,20来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一直在公众脑海中挥之不去。但那时,人类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这种疾病。  目前,埃博拉病毒作为世界最致

2016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公布

  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审核并评选出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示意图  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繁衍生息,与人类生存环境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独脚金内酯作为新型植物激素,

Cell:首次发现抵抗埃博拉病毒的人广谱性抗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分析2013~2016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一名存活者的血液,研究人员发现首个天然的人抗体能够中和所有三种主要的致病性埃博拉病毒,并且保护动物免受它们的感染。这些发现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首个广泛有效的埃博拉病毒药物和疫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18日的Cell期刊上,论

刘文军研究员: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迫在眉睫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感染埃博拉的病例已超过2.1万,其中8429人死亡。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将在本月内开始对两种可能安全、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最终试验,这预示着这些疫苗有效与否答案即将揭晓。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疾病。由于该疾病的潜伏期为

埃博拉如何入侵人体-我专家研究揭开谜题

  北京时间1月15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   《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病毒学家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为抗

埃博拉诊断试剂现状

  Lieselotte Cnops、Kevin K. Ari ?n 等人经分析发现,埃博拉(Ebola)病毒的商业化测试非常少见,其中一个原因是持续性的投资非常少。  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自 1976 年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爆发。这是全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之一,严重程度仅次于 2014-

中科院多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3月16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独立或合作取得的5项科学进展入选,分别是: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植物雌雄配子体识别的分子机制、精子tsRNAs可作为记忆载体介导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MECP2转基因猴的类自闭

基因工程技术转化正加速

  “传统的抗体在人体或动物身上反复使用的时候会产生第二抗体,我们现在通过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基因工程表达手段,当抗体到达目标之后,不会产生第二抗体,可以反复使用,效果好很多。”近日,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内,博隆基因公司技术负责人尹燕博介绍,公司团队在前期科研基础上,开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等生物制

基因工程技术转化正加速

  “传统的抗体在人体或动物身上反复使用的时候会产生第二抗体,我们现在通过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基因工程表达手段,当抗体到达目标之后,不会产生第二抗体,可以反复使用,效果好很多。”近日,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内,博隆基因公司技术负责人尹燕博介绍,公司团队在前期科研基础上,开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等生物制

高福院士Nature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宿主。这种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致病性强,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一大威胁。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必须经常改变疫苗成分并且每年接种才能有效预防流感。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George F. Gao)院士、北京

揭开埃博拉病毒“复制机器”的面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32.shtm 今年9月,非洲乌干达再次出现新的埃博拉疫情。这意味着埃博拉病毒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头顶,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科学界一直想研制一款成本低、有利于推广的广谱性抗埃博

纳米酶试纸条实现疾病检测新突破

  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让整个世界震惊。在当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人们迅速意识到尽早发现和隔离患者对控制疫情的重要意义。尽管RT-PCR、ELISA等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当地环境的限制,这些技术很难得到迅速普及。有鉴于此,《Nature》甚至还专门呼吁科学家们开发

我国科学家获得埃博拉病毒研究最新成果

  5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关于埃博拉病毒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in Sierra Leone,并同期配发评论文章Latest Ebola data rule ou

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抗埃博拉抗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单细胞克隆等技术,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我国首例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该研究成果于5月17日在Scientific Reports 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Potent

中国学者发表文章:成功分离出抗埃博拉抗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单细胞克隆等技术,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我国首例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该研究成果于5月17日在Scientific Reports 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Potent

P4-China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2018升级版

——深入精准医学、深入大数据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呈“超摩尔定律”势下降,以及基因数据生成呈现爆炸式增长,精准医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诊断与治疗,也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其应用场景也逐渐丰富:从成熟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肿瘤伴随诊断及靶向药物用药指导和罕见遗传病的筛查,逐渐发力拓展至癌症的早期筛查、精

“杀手”埃博拉:肆虐全球,“落网”中国

  当烤鹅吱吱作响,圣诞树亮起彩灯,《细胞》杂志社的氛围则完全不同。编辑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逐字逐句地校对着一个特洛伊战争“木马计”般的“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重磅的论文,题为《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在论文针对的那场“战争”中,入侵者正是肆虐了40年的埃博拉病毒,被攻

我国科学家首次阐明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上第一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埃博拉病毒糖蛋白与内吞体膜上的受体NPC1结合后,就像钥匙打开门锁,开启病毒感染过程。如果锁眼被抗病毒药物填上后,就会阻止这个过程,从而达到抗病毒效果。“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我们设计了

汪克强、常进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汪克强、常进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免去林念修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免去高鸿钧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免去陈文辉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职务。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产品研发专家论证会召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范和科技应对的科技支撑保障工作,加快相关诊断试剂、药物、疫苗防控产品研发,2014年8月22日,科技部社发司、卫生计生委科教司、总后卫生部科训局联合召开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产品研发课题专家论证会。论证会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侯云德

-日本公司宣布已开发出治疗埃博拉药物

  日本富士胶卷控股公司11日宣布,其子公司开发的流感治疗药物“法匹拉韦”(音译,Avigan)最快可能在明年1月获国际认证为埃博拉出血热治疗药物,成为世界第一个获得认证的抗埃博拉药物。  富士胶卷称,法国和几内亚将从11月中旬起在几内亚展开“法匹拉韦”治疗埃博拉的临床试验,预计12月底得出结果。由

埃博拉病毒抗体被成功分离

  近日,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张林琦教授研究组与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凌教授课题组合作,成功分离出三株具高中和能力的埃博拉病毒抗体。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旗下《科学报告》上。   5月20日,张林琦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判断抗体是否有效,有两种方式——体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