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陕西研制出世界最轻金属结构材料

据悉,陕西省镁锂合金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出一种新型镁锂合金材料,其密度根据用途可达每立方厘米0.96克至1.64克之间,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2016年12月22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中的高分辨率微纳卫星上,几乎整颗应用了这种自主研制生产的超轻材料。 镁锂合金材料是目前金属结构材料中密度最低的材料,是通过在金属镁中添加锂元素,使镁锂合金具有超轻、高强、减震等特性。陕西省镁锂合金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新型镁锂合金,与铝合金相比,同样大小,重量仅是铝合金的一半,但比强度高于铝合金。此外,这种新型镁锂合金的阻尼性能优异,是铝合金的十几倍,减震降噪效果好,在屏蔽电磁干扰方面表现突出。镁锂合金低密度、高比刚度、高比强度的力学性能,为“碳卫星”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材料大幅减轻了卫星重量,显著提高有效载荷,降低了发射成本。2015年9月,该材料曾首次在我国“浦江一号”卫星上使用......阅读全文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针对合金材料检测应用

   合金材料在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各领域对其性能要求不同,因此对各类合金材料的检测十分重要。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配合高频感应燃烧炉除了能精准的检测合金材料,还能快速、准确地测定铁合金、不锈钢、碳钢、合金钢、铸铁、球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矿石、焦炭、煤,炉渣、陶瓷、催化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针对合金材料检测应用

   合金材料在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各领域对其性能要求不同,因此对各类合金材料的检测十分重要。南京麒麟科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的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可对各种合金以及合金类制品进行检测分析,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检测团队,具有*的产品设计、开发及研制的高科技人才队伍,技术力

碳卫星利用高光谱进行全球“碳普查”

  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将发射升空,它将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秘密。  “我国还没有这么复杂观测模式的民用卫星,它通过5种观测模式的组合,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测,卫星装载的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有2000多个通道,光谱解析度极高,卫星研制难度极大。”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告诉

碳卫星:“把脉”全球大气治理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的办公室中,放着一个缩小版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模型。别看它身形小,却承担着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大”使命。  从国外专家口中的“impossible”到2016年成功发射,碳卫星已经在太空中工作了5年多。作为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碳

监测碳排放--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8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

锂电材料锡基负极材料锡合金简介

  某些金属如Sn、Si、Al等金属嵌入锂时,将会形成含锂量很高的锂-金属合金。如Sn的理论容量为990mAh/cm3,接近石墨的理论体积比容量的10倍。为了降低电极的不可逆容量,又能保持负极结构的稳定,可以采用锡合金作锂离子电极负极,其组成为:25%Sn2Fe+75%SnFe3C。Sn2Fe为活性

碳卫星是怎样“炼”成的

  碳卫星很小,但它却是我国迄今为止观测模式最复杂的民用卫星,它通过多种观测模式的组合,让碳排放无处遁形。  碳卫星工程总体副总指挥龚建村表示,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谱,就要依靠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别小看这个二氧化碳探测仪,它可是监测碳排放的主力,采用大面积衍射光

碳卫星获取首组观测数据

  记者2月23日从中科院获悉: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 

美卫星成功捕捉植物碳汇

  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约有1%会再发射出一种微弱的荧光,它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一种测量方法。近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科学家公布了一幅由极轨碳观测者卫星2号测量的荧光图(如图,来源于今年8月~10月的平均数据)。  美国宇航局(NASA)的这颗卫星于今天7月份发射,其目标是绘制大气层中的碳元素净含

排放监测“碳卫星” ——全球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何观测?遥望蓝天,“碳卫星”正成为中坚力量。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基于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观测数据,发布全球碳通量数据集,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可以助力盘点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进程不仅依赖能源技术的变革创新,也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