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宁主任: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应用研究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南京总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同济大学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全国营养支持学组组长;江苏省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常委,全国营养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组长李宁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他们团队的卓越研究。 李宁在普通外科临床工作近40年,尤其专注胃肠外科疾病领域,注重病理研究和诊疗技术的创新及改进,取得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他对肠功能障碍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其概念中应包括肠屏障功能障碍,建立治疗原则和方案,创新和改进多项治疗技术,为我国胃肠外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国内首先开展短肠综合症的康复治疗,成功完成国内和亚洲首例小肠移植和肝肠联合移植,并且系统的提出了针对肠功能障碍的肠道微生态治疗的......阅读全文

肠道微生态与儿科临床应用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及其和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有研究估计,人体携带正常微生物,数量达103×1014个之多,重量超过1kg,它们所产生的酶超过肝脏产生的酶。这些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转运,所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应包括宿主本身和其定居者的正

Science新研究:肠道菌群互相竞争 保证肠道生态稳定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人类肠道中的菌群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菌群之间的竞争关系帮助维持了肠道生态系统的稳定,这对于保持人类机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他们建立了数学模型用于研究人类肠道中成百上千种细菌如何能够成功共存。  在他们的研

微塑料改变海鸟肠道微生物

与摄入微塑料较少的海鸟相比,摄入大量塑料颗粒的海鸟的消化系统含有更多样化的细菌。但目前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增加对海鸟意味着什么。相关研究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海洋环境中存在大量微塑料污染。图片来源:blickwinkel/Alamy海鸟很容易吃到微塑料(宽度小于5毫米的碎片)

微塑料改变海鸟肠道微生物

  与摄入微塑料较少的海鸟相比,摄入大量塑料颗粒的海鸟的消化系统含有更多样化的细菌。但目前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增加对海鸟意味着什么。相关研究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  海鸟很容易吃到微塑料(宽度小于5毫米的碎片),因为它们常在这些污染物聚集的海洋区域觅食。本月发表的另一项研究表

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介绍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有益菌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

GMR2021:挖掘肠道菌群诊疗转化 共讨肠道微生态发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1年11月25-26日,GMR 2021第二届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研究转化论坛在上海红塔豪华精选酒店召开。 GMR 2021由上海商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工程生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华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联盟协办。27位国内科研及临床端知名院士与三甲医院PI、以及产业转化

微塑料改变海鸟肠道微生物群

意大利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摄入较少微塑料的海鸟相比,摄入高水平微塑料的野生海鸟肠道内的微生物总体上更丰富多样,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多样性的增加对海鸟意味着什么。微塑料是宽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本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海洋上漂浮着大约230万吨微塑料。海鸟寿命

微塑料改变海鸟肠道微生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79.shtm

李宁主任: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应用研究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南京总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同济大学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全国营养支持学组组长;江苏省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

重视肠道微生态 提升抗新冠病毒免疫力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与感染学系教授刘星吟及其团队成员米凯、许玉宇、柳枝等人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在病毒感染与菌群方面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议,临床上密切关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