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日本科学家发现新型镇痛药可治疗神经性疼痛

最新发表在FASEB杂志上的文章表明,被称为LPCAT2的新型靶标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难治性疼痛。这项研究还揭示一条血小板缓解因子(platelet alleviating factor ,PAF)疼痛循环,PAF-受体拮抗剂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止痛药物。 难治性疼痛主要有两大类: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复杂区域疼痛综合症。当疼痛治疗效果不好时,临床常常会频繁更换止痛药或增加止痛药用量。尽管如此,有时仍未能有效缓解疼痛。实际上,治疗手段无效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疾病的机理分析。 日本国立全球健康医学中心脂质信号部门的副项目组长新藤说:“我们不仅希望分子机理的发现能够帮助患有神经性疼痛的患者,还希望这一新分类的止痛药物能够解决其他人类疼痛。 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2(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 LPCAT2)是一种PAF合成酶。 新藤和同事们构建了LPCAT2-KO小鼠(小鼠LPCAT......阅读全文

镇痛药

第十七章  镇痛药[目的要求]1.掌握吗啡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2.掌握可待因、哌替啶和喷他佐辛的作用特点。3.熟悉阿法罗定、美沙酮、二氢埃托啡、曲马朵、罗通定以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与纳曲酮的作用特点。4.了解芬太尼、强痛定的作用特点。[教学内容]    镇痛药(analgesics)

镇痛药物主要哪些种类?

1.低浓度局麻药:通过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或连续腰麻管进入蛛网膜下腔阻滞机体感觉神经的传导,从而减少疼痛。2.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及曲马多等。这些药物全部或部分激动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而产生强的镇痛作用。可通过硬膜外、蛛网膜下腔或静脉给药。病房也有经皮给药的芬太尼贴剂。术后疼痛属于急

PNAS:蜈蚣毒液或可作为新型镇痛药

  中国-澳大利亚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在中国红头蜈蚣(Chinese red-headed centipede)毒液中的一种蛋白或能开发为治疗慢性痛的药物,该蛋白和吗啡一样有效,但是无副作用。相关报道发表在近期的PNAS上。   该蛋白称之为μ-SLPTX-Ssm6a,能够特异性的影响离子通道N

常服镇痛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瑞士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不过,偶尔服用镇痛药的普通人不必为此担心。研究报告1月12日刊登于《英国医学杂志》(BMJ)周刊。   瑞士伯尔尼大学社会与预防医学学院科学家分析31个临床试验项目,其中涉及约11.6万名病患。这些人长期大量服用总共7种常见镇痛药,其

英国研究发现:常服非处方镇痛药或导致耳聋

  据英国《每日邮报》今晨报道,一项研究报告称,非处方镇痛药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在超市和药店随手都能买到,但却隐藏着“危机”。女性常服用这两款药可能导致耳聋,而一周服用两次,其风险增加13%。   美国科学家调查了116430名妇女,研究从1995年开始,2009年结束,最终约一万人出现听力受损情况。

我国有1亿疼痛患者 专家:应首选外用镇痛药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 (骆文婷 赵敬菡)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亿疼痛患者,在医院门诊的就诊病人中,三分之二的病人正在或曾经受到疼痛过的困扰。在10月16日举办的“疼痛防治网络白皮书”上线仪式上,专家建议,当患者发生疼痛时,应该首先考虑非处方外用抗炎镇痛药物。  慢性疼痛已经引起了全

政策放松提供广阔空间 人福麻醉镇痛药潜质大

  人福医药用产品与吗啡竞争,并逐步进行自身产品的升级,用效果更好、成瘾性更低、价格也更高的舒芬和瑞芬抢占吗啡市场甚至替代芬太尼的市场。我们以2010年的市场份额为基准,假设舒芬太尼可以替代吗啡和芬太尼现有市场的一半,那么其上升空间可达当前的5.5倍,即舒芬的市场容量能达

孕妇服用解热镇痛药不谨慎 严重影响胎儿

  法国一项研究显示,妊娠期间的前12周服用止痛药布洛芬可能会使女婴卵巢中的卵子减少,对女婴未来的生育力产生长期影响。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者从合法的终止妊娠母亲的同意下,获得185例7~12周的人类胎儿,于实验室培养卵巢组织。结果发现,布洛芬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手术前2~4 h摄入布洛芬800 mg

瑞士研究称常服镇痛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瑞士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容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不过,偶尔服用镇痛药的普通人不必为此担心。   研究报告1月12日刊登于《英国医学杂志》(BMJ)周刊。   瑞士伯尔尼大学社会与预防医学学院科学家分析31个临床试验项目,其中涉及约11.6万名病患。这些人

我国科学家揭示强效镇痛药芬太尼和吗啡作用机理

为何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吗啡高近百倍?如何减少成瘾和呼吸抑制致死等毒副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团队通过分子结构解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为推动新型高效低毒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开发指明方向。11月10日,该论文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 该研究由徐华强/庄友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