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室温固态体系中实验实现绝热量子质因数分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课题组利用金刚石中的自旋作为量子处理器,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了基于固态单自旋体系的质因数分解量子算法。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1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8, 130504 (2017)]。 RSA密钥体系是当今金融、网络等领域普遍使用的加密方式。其安全性的基础在于对经典计算而言,尚无有效的方法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大数的质因数分解,因此RSA加密体系目前是安全的。1994年,Peter Shor提出了基于量子计算机的质因数分解算法,即著名的Shor算法,从理论上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可以指数加速大数的质因数分解,使得原本在当前最好的计算机上需要上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量子计算机瞬间即能完成。这一算法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量子计算的研究进程。但是,Shor算法基于传统的量子线路模式,由于实验难度太大,目前使用Shor 算法分解的最大数仅是21[Nature Photonics......阅读全文

室温固态体系中实验实现绝热量子质因数分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课题组利用金刚石中的自旋作为量子处理器,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了基于固态单自旋体系的质因数分解量子算法。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1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8, 130504 (2017)]。   RSA密钥体系是当今金融、网络等领域普

基于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项目取得系列成果

  作为经典计算方式的继承和发展,量子计算能有效处理经典计算科学中的许多具有相当计算复杂度甚至无法完成的难题,比如大数的质因数分解,量子人工智能问题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主持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发展了先进的自旋实验技术与实验装备,为自旋

纺锤体的功能分解

在细胞分裂中,其主要作用有两个部分。其一为排列与分裂染色体。纺锤体的完整性决定了染色体分裂的正确性。纺锤体的正常生成是染色体排列的必要条件。纺锤体生成完毕后一般会有5-20分钟的延迟,以供细胞调整着丝点上微管束的极性,以及决定是否所有的着丝点都附着正确。此后细胞进入分裂后期,染色体分裂为两组数目相等

中国科大在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建立了在量子系统中实现基于非厄米哈密顿量的量子调控普适理论,并通过对金刚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

亚纳米尺度单自旋信息点读写实现

  日前,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王永锋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单分子结构双稳态的原位可逆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成功实现1平方纳米尺度的单自旋信息点读写,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据悉,双稳态分子通常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可用作信息存储的基元。然而,实现这种信息存储功能的前提是须将单分

科学家成功操控单原子中电子自旋方向

不同的电子自旋方向导致单个钴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状 电子自旋的原子终于有了“身份照” 科学家成功操控单原子中电子自旋方向   虽然许多科学家们认为,在制造下一代更快、更小、更高效的计算机和高技术设备上,新兴的电子自旋技术将胜过传统电子技术,但电子自旋对单原子的影响至今尚无从观察。而最新推出的《

关于纺锤体的功能分解的介绍

  在细胞分裂中,其主要作用有两个部分。其一为排列与分裂染色体。纺锤体的完整性决定了染色体分裂的正确性。纺锤体的正常生成是染色体排列的必要条件。纺锤体生成完毕后一般会有5-20分钟的延迟,以供细胞调整着丝点上微管束的极性,以及决定是否所有的着丝点都附着正确。此后细胞进入分裂后期,染色体分裂为两组数目

首次在单自旋层面上精确检验信息热力学等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冯芒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麻志浩、英国牛津大学教授V. Vedral合作,利用超冷离子实验平台,在单自旋层面上首次高精度地检验了非平衡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信息热力学等式。 实验原理图 纯态下信息论等式和互信息总量的实验测量值   相关研究成果

发酵罐达到更高的品质因数

   发酵罐是一种对物料进行机械搅拌与发酵的设备.该设备用内循环的方式,采用搅拌桨分散和打碎气泡,它的溶氧速率高,混合效果好,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   发酵罐的制作要求比较高,罐体内要求卫生无死角,搅拌系统无晃动,产酸率高,发酵周期短,而外半圆式发酵罐则因其快速和高效地降低了罐体的冷却

基于声子的新型单频磁控太赫兹源研发成功

  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盛志高课题组瞄准太赫兹核心元器件这一前沿研究方向,与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成联合攻关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太赫兹源。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进展》上,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由于其优越的波谱性能,太赫兹相关技术在通讯、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