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淼:跨界学习者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这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诗人,在最新的一段自我介绍中又给自己新增了一个身份——跨界学习者。 “跨界”是时下一个特别流行的词。明星跨界变身投资人,品牌跨界有了限量版商品,不同细分领域的科学家因为跨界合作产生全新想法……跨界玩儿咖们对新鲜生物有着极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同时也保持着敏锐的觉察以及坚定的态度。 从写论文做研究,到写诗歌写博客,再到做直播、写科普书、尝试付费分享,李淼一直不断尝试。但综合起来看,他所有的尝试与坚持都贯彻着一个统一的内核:知识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饭团”让自己感觉很舒服 与李淼之间的对话从他最新尝试的“饭团”开始聊起。“饭团”是继“在行”及“分答”之后,互联网公司对于付费知识分享的又一次尝试。早就受邀开团的李淼最近终于趁着暑假开始尝试,一如既往的反响热烈,短短两三周粉丝数量就超过百人。 “饭团”的运营模式有点像小型“朋友圈”、社区版“分答”。团长在群里分......阅读全文

李淼:跨界学习者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这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诗人,在最新的一段自我介绍中又给自己新增了一个身份——跨界学习者。  “跨界”是时下一个特别流行的词。明星跨界变身投资人,品牌跨界有了限量版商品,不同细分领域的科学家因为跨界合作产生全新想法……跨界玩儿咖们对新鲜生物有着极高的接受

移动医疗跨界创新

  今天,我们生活中几乎任何一个应用、任何一种需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企业,为用户以IT的方式提供服务。几乎的意思就不是全部,至少还有一种人类的需求目前在互联网上没有企业采用IT方式提供服务,这就是医疗需求。   今天人们获得医疗服务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医院为中心的。人们自然想到——为什么不可

以AI之名跨界融合

11月4日,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协主办的2022“海聚英才”学科交叉高峰论坛“菁英思想汇”暨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联谊会——智联未来人工智能主题沙龙在科学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赛娟出席会议,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出

李淼:核查测量中的系统错误至关重要

  李淼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从今年9月22日开始,就有一则消息开始在物理学界广泛流传:中微子在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前往意大利格兰萨索地下实验室的“旅行”中,竟然比光早到了60纳秒(10-9秒)。如果实验结果被证实,将

林家翘:跨界天才,天生骄傲

  这位跨界天才,一生横跨多个领域,在流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用“Born to be proud”(天生骄傲)这句话来形容林家翘似乎相当合适。  这位离开我们已一年有余的科学界泰斗级人物,曾在拜访自己的老朋友、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时说:“咱们又有几年没见啦,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

环境公益诉讼防治跨界污染

  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司法机关探索“先予执行”、“引入专家证人”等手段,有效发挥了环境治理中的司法作用  39.05吨废汞触媒,在运输过程中被货运人倾倒在河南省洛宁县,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隐患。在这起非法倾倒废弃物的环境公益诉讼中,司法机关探索“先予执行”、“引入专家证人”等手段,有效发挥了环境治理中

专家谈:科学教育如何“跨界”?

  在全球变化、新冠疫情大流行等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愈加强调与反思如何有效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到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面对未来15年的

让科技创新赢在跨界融合

新冠疫苗研发的超级加速度,让全世界见证了产学研通力合作的巨大能量。在科学改变世界的路上,企业和资本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从实验室到商品架,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 日前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周产学研对话论坛上,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人从各自视角出发,探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焦

江苏常州江阴联手治理跨界污染

  晴朗的天气,蓝天白云触目可及,林立的厂房间绿草如茵,穿梭其间,几乎没有置身化工企业的感觉。这是近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见到的情景。  然而,五六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天空灰蒙蒙的,到处是刺鼻性的化学气味,附近村民都不敢开窗。  由于地处常州市与江阴市的交界处,这一区域的污染治理

PNAS:知名华裔学者跨界人造器官

  美国德州大学的生物学家与机械工程师合作成功控制了生物膜的褶皱性形成,向人造器官迈进了重要一步。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网站上,揭示了细菌形成生物膜三维结构的机制,为人们提供了细胞、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基础信息。   “要创造人造器官,关键在于了解细胞自我组织的机制,”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