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水生所非编码RNA分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的RNA分子,种类众多。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以及环状RNA(circRNA)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具有重要且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组致力于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非编码RNA的分子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制,近日该研究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针对Dre-miR-21这种影响斑马鱼胚胎早期心血管发育的miRNA,研究组利用基于Tandem isobaric mass tag(TMT)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构建了dre-miR-21在斑马鱼早期胚胎中的蛋白调控网络,发现了两个可能与斑马鱼心血管系统发育相关的新的dre-miR-21靶标,揭示了dre-miR-21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新的调控机制(图1)。该研究也是首次利用定量蛋......阅读全文

实体瘤细胞的诱导分化

用实体瘤研究诱导分化比白血病少,实体瘤细胞种类多,其特性不一,诱导分化判定标准各不相同,分化指标一般包括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增殖能力下降,致瘤性消失。具体实例有以下几种。 (一)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分化诱导实验: MEC-1细胞是一种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为上皮样细胞,体外增殖迅速

中国科学家首次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

天津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吴雄志博士带领的课题组首次从中药壁虎(又名守宫)中成功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守宫硫酸多糖”,发现其具有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特性。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这一创新性发现,有望成为控制肝癌生长的新手段。这项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目前常见

曹雪涛/侯晋揭示非编码RNA调控肝细胞癌的潜在机制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致命的恶性原发性肝癌,在与癌症相关的死亡中排名第四,在全球突发事件中排名第六,其5年生存率低。持续的肝损伤会引起慢性肝炎和反复代偿性肝细胞增生,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肝癌发生的潜在调节机制已引起广泛关注,但仍很大程度上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调节肝细胞凋亡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

中国科学家利用重编程技术促使肿瘤细胞“改邪归正”

  虽然近年来肝癌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不断发展,但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依然较低。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时机。常规放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或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肝癌的治疗研究需要探索新的途径。  2018年,12月18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东

LncRNA发生m5C异常修饰或成肝癌诊断新靶点的应用

前言:近年来,异常RNA修饰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修饰,DNA和RNA中的5-甲基胞嘧啶(m5C)已被发现数十年。DNA m5C修饰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关于RNA m5C修饰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知之甚少。NSUN2是哺乳动物中主要的m5C修饰甲基转

科学家发现“分步式”肝癌精准治疗新策略

覃文新研究员在实验室指导交流工作 叶佳琪摄  10月3日凌晨,《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与荷兰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诱导和利用肿瘤细胞弱点治疗肝癌”。该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结合高通量化合物筛选,首次发现诱导TP53基因突变的肝癌细胞发生

王红阳院士团队重大突破:让肝癌细胞“改邪归正”!

   2018年神刊《CA》发布了今年全球肿瘤的流行趋势,其数据显示肝癌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而在我国肝癌患者的数目更是处于“基数大,逐年升”的状态,这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人数又占了绝大多数。虽然近些年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可以获得较为早期的诊断,但临床上可用的治疗方案却没有得到

单细胞测序——“刻画”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动态特征

  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排名第三的癌症,其中中国的肝癌发病率居世界之首【1】。HBV的慢性感染是中国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感染导致肿瘤微环境常伴随慢性炎症。免疫逃逸被认为是癌症发展的标志之一,目前研究表明,肿瘤存在多种免疫逃逸机制,提出了研究肿瘤微环境中不同免疫细胞状态的重要性【2】。而单

流式细胞仪免疫磁珠亲和板结合分离法分选c kit+肝癌细胞

肿瘤干细胞研究需要获取高纯度、高活力、高增殖能力的肿瘤亚群细胞,并尽量避免混杂细胞、低活力、低增殖能力细胞对细胞亚群特性的干扰。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流式细胞仪分选(flow cytometry sorting,FCMS)、免疫磁珠分选(magnetic cell sorting,MACS)

Nature、Cell齐发文:我国科学家致力肝癌精准治疗新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是肝癌大国。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肝癌大数据报告》显示,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中国46.6万,约占全球的55%,这意味着,全球新发肝癌一半在中国。但针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并不乐观,一旦癌细胞扩散,肝癌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几乎为零。  为了改变这一惨痛的现状,也为了挽救更多

中国学者Cell发文 揭示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动态特征

   2019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课题组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课题组以及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多位科学家,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Landsca

北京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BX3是多个miRNAs的靶点,其对于肝脏肿瘤起始细胞(tumour-initiating cell,TICs)至关重要。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

第四军医大学Hepatology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叉头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通过反式激活ZEB2和VersicanV1表达促进了肝癌转移。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   第四军医

“咳嗽病毒”可以帮助杀死肝癌细胞和肝炎病毒

  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呼吸道肠道病毒(呼肠病毒)能够帮助激活我们的免疫系统,从而杀死癌细胞。另外,呼肠病毒能够杀死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是肝癌的常见原因)。  肝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如果失去了手术机会,那么肝癌治疗方法就十分有限,所以这项研究发现具有很大的意义。  利兹大学研究病毒性肿

被TGF-β活化的lncRNA-ATB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级联反应

  最新一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ancer Cell》杂志以论著形式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的研究人员在肝癌转移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发现一种表达于人肝癌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直接结合其他RNA分子,调控肿瘤微环境,促进肝癌的早期侵袭及晚期定植。第二军医大学

超声新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肝癌的80%~90%,是原发性肝癌的最常见类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是诱发HCC的原因之一,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35.6万,占全球的50%。HC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致死率高。据统计,其在中国致死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第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导和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的有关要求

王福生课题组肝癌发病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

来自中国网的消息,解放军302医院日前宣布,由该院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福生教授领衔的课题组,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肝癌病人体内增加的调节性T细胞导致CD8T淋巴细胞功能损伤和病人的存活期缩短。近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胃肠病学》,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 肝癌发病

甲胎蛋白——想说爱你不容易

随着科技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肿瘤标志物在体检和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评价也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甲胎蛋白(AFP)升高时诊断肝癌疾病的有力依据之一,但在临床患者以及家属中对AFP过于依赖,以为简单的血液检查就能判断是否罹患肝癌,于是十分钟爱AFP检查,但

李孟森新成果可预警/示踪肝癌发生和转移

  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研究员发现在肝癌细胞膜上存在2种不同亲和常数的甲胎蛋白受体(AFPR),利用受体在肝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特性,用乙型肝炎病毒转染正常肝细胞,证明AFPR表达是预警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并通过荧光标记,示踪肝癌细胞的转移,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的癌症杂志《Cancer Letter

mRNA纳米颗粒竟然可以恢复p5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纳米技术的进步,来自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中国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恢复p53不仅会延迟缺乏p53的肝癌细胞和肺癌细胞的生长,而且还可能让肿瘤对称为mTOR抑制剂的癌症药物变得更敏感。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

Cell重磅:中国科学家揭示肝癌3种分型和发病机制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包括两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别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国肝癌总数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模拟人体的芯片可代替动物进行前临床试验

  日本京都大学的整合细胞材料研究所(iCeMS)设计出了可以测试药物对人类细胞副作用的body-on-a-chip装置。该装置解决了当前类似微流体装置的一些问题,并为下一代临床前药物试验提供了新的理念。这项研究于8月24日发表在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dvances

PCR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SSR分子标记实验:   PCR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PCR 反应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不要使样品相互污染, 以免造成试验结果不准确, 同时也要注意所加试剂或样品必须是经过混匀后的液体, 这样才能保证反应液各成分的浓度和体积的均一性 所用试剂需从正规商家购进, 以保证试剂的质量。BEAS-2B细

我国学者利用铁蛋白探针实现特异靶向肝癌治疗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前期利用人铁蛋白特异识别肿瘤标记分子TfR1的特性,将纳米酶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酶催化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的基础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设计出一种能够特异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铁蛋白探针,

生物物理所在铁蛋白探针精准靶向肝癌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前期利用人铁蛋白特异识别肿瘤标记分子TfR1的特性,将纳米酶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酶催化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的基础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设计出一种能够特异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铁蛋白探针,

上海生科院发现肝癌治疗新靶标并提出肝癌治疗新思路

   10月9日,国际医学期刊GUT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王慧研究组关于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CL2/CCR2信号治疗肝癌》(Targeting of tumour-infiltrating macrophages via CCL2/CCR2

我国首个抗原发性肝癌单抗导向药物进入临床

已有研究表明,该药对各期肝癌细胞同样有治疗作用  两年前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碘[131I]美妥昔单抗,最近正式在上海、广州两家医疗机构投入临床使用。 我国科学家从1987年起开始研制放射性免疫药物——碘[131

中国科大等揭示肝癌酮体代谢调控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宋立兵等课题组合作,发现营养缺乏条件下的肝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激活酮体产能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成果于9月20日在线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张华凤课题组的黄的和李婷婷。  众所周知,在人体饥饿时

中科大,中山大学等发文 解析肝癌酮体代谢调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宋立兵等课题组合作,发现营养缺乏条件下的肝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激活酮体产能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成果于9月20日在线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张华凤课题组的黄的和李婷婷。  众所周知,在人体饥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