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已支持近600名拔尖科学家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院士26日在北京表示,中科院通过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持续稳定支持拔尖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现已支持近600位拔尖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工作,下一步还将加大支持力度。 中科院当天举行2018年首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高鸿钧介绍基础科学研究相关工作情况说,为进一步持续稳定支持拔尖人才,中科院从2016年开始部署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得到全院科学家热烈响应,经过以中科院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专家评议,目前已经支持了近600位拔尖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工作。 中科院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为老中青三代拔尖科学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让他们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的重大科学问题,潜心探索、长期攻关,实现更多原创发现,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开辟更多新的领域方向,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 高鸿钧指出,结合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过程管理,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科学家形成一个跨领域交......阅读全文

专访RNAi前沿科学家刘一

   5月14日的《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刘一的一篇RNAi研究前沿文章,刘一教授发现了一类新的RNAi分子,qiRNA。人们对RNAi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为了让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qiRNA,生物通记者采访了文章的通讯作者刘一教授,百忙中的刘一教授爽

我国科学家引领材料素化科学前沿研究

  材料可持续发展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启动材料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材料素化是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柯研究员近年来在对材料科技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分析下提出的新概念,旨在通过跨尺度材料组织结构调控提升材料性能,替代合金化,减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促进材料回收和再利用,为人类解决材料可持

科学家揭开癌症免疫疗法的前沿奥秘

  “癌症有救吗?”“攻克癌症的终极兵刃是什么?”记者4日获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和威廉·凯琳;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董晨在此间揭开癌症免疫疗法的前沿奥秘、介绍了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

Science:科学家阐述基因工程的新前沿

  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而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的一个特征,这使得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改变机体的遗传特性此前仅被局限于那些驯化的生物,比如牲畜和庄稼等,然而如今这种改变已经可以扩展到整个生命圈了,当然这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在行星范围内进行基因工程,曾经被认为是科幻的东西,而如今我们却

科学家向孩子们分享天文科学前沿进展

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科学向未来”——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19日晚在北京举行。为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本次活动聚焦“大航天”,五位科学家同台为青少年系统展示了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观测两大领域的前沿进展。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伴随钱学森的这句经典之问,科

中科院鼓励科学家在前沿领域任意遨游

   十几年前,中科院理化技术所刘静发现,每当实验中不小心将液态金属飞溅到别的物体,比如沾到电脑屏幕上时,它根本就擦不掉,并且越擦越脏。刘静思考:既然液态金属在其他物品表面擦不干净,何不利用这个特点将其做成墨水来写电路?进而他又想是不是还可以直接由此打印出图案化的电路?就这样,刘静一发不可收拾,相继

科学家称基因工程正站在革命新前沿

  人类具有改变大自然的能力,这是我们物种几千年来的一个特点,现在,这项能力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改变生命遗传学的能力,以前只局限于家养动物,如牲畜和农作物。现在它延伸到了整个生物圈,包括我们自己。  全球范围内的基因工程,是科幻小说的梦想,有时也是噩梦。但现在,这个可能性已经到来。第一次,

走在最前沿 中国科学家突破干细胞分化观点

  主要成果   证明了心肌存在着不同密度和亲和力的a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和内皮素受体亚型,揭示了其耦联的IP3信号通路调控心肌收缩力的分子机制;   建立了Ca2+ 释放通道ryanodine受体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和胚胎干细胞系, 向心肌细胞和神经元体外分化、及成体干细胞体外分化的体系和分析

中科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支持408位拔尖科学家

  记者从1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计划启动会上获悉,该计划已支持98个研究单位的408位拔尖科学家开展前沿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一些重大原创成果和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源头是杰出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和不懈努力,这就要求院所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探索的科研

林炳承:精准把握前沿研究方向的战略型科学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总是要留一点东西给社会的,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勇于担当,富有为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本素质。  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我国对色谱学科的需求空前旺盛,色谱因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有这样一位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