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恐龙食鸟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网络版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后邹晶梅(Jingmai O'Connor)与周忠和、徐星研究员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小盗龙新材料提供恐龙捕食鸟类的独特证据”(Additional specimen of Microraptor provides unique evidence of dinosaurs preying on birds)的研究成果。 论文报告了最近发现的一件来自我国辽宁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小盗龙的化石,其腹部保存了一件不完整的鸟类的残骸。依据这一发现和相关的分析,他们推测,这一属于反鸟类的成年个体很可能是被小盗龙捕食的。由于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反鸟类几乎都是树栖性的鸟类,而且仅有的鸟类残骸骨骼也提供了这一方面的信息,因此他们进而推测,这......阅读全文

鸟嘴为何与手指一样灵活?镶嵌演化塑造头骨

距今1.2亿年鸟类雅尾鹓鶵头骨的三维复原图。 王敏供图 鸟类是目前世界上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鸟类头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帮助鸟嘴完成大量精细的动作,比如啄取大小形态不一的食物、筑巢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鸟嘴的灵活程

科学家揭示恐龙时代古蚂蚁的细致样貌

近日,科学家团队以白垩纪缅甸克钦琥珀的昆虫内含物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恐龙时代一种古蚂蚁的身体内部解剖结构,揭示了目前化石里保存最完整的蚂蚁内部软组织结构,为昆虫内部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态与演化》(BMC Ecology & Evolution)。吉蚁婚飞场景复

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化石被发现

图 2008年6月拍摄的化石发掘现场。 图 白蚁啃食恐龙尸体复原图。   中、美、加、澳等国古生物学者近日宣布,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恐龙山镇发现了珍贵的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的遗迹化石。   这一遗迹化石被命名为“东方饕餮迹”,距今约1.95亿年。它的发现为白蚁这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起源于侏罗纪

中国学者Nature发现带羽毛恐龙关键生理转变

  黑素体突变是复原手盗龙类恐龙羽毛颜色的前提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全国团队继复原出近鸟龙、小盗龙两类恐龙的颜色后,在恐龙演化研究领域再次获得新进展,明确了复原恐龙羽毛颜色的黑素体形态法适用范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恐龙颜色复原是个难题,包括《侏罗纪公园》在内的很多电影

新发现!中外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大体型古鸟类

  2月1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都大的反鸟类翅膀,对学者理解白垩纪反鸟类体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

《自然》: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首只长有四根尾羽的恐龙

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为揭开鸟类起源提供新的证据        鸟类是如何起源、如何飞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这对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大众而言,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争议的领域。而揭开谜底的关键往往不仅在鸟类本身,与鸟类具有亲缘关系的恐龙化石,一直受到古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

我国学者利用SRX相位衬度成像发现全球最小恐龙

  3月12日,《自然》杂志发布了包埋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龙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恐龙和古鸟类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同位素测年发现该地区的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约9900万年前。该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头骨壁薄但体积相对很大,且被皮毛包裹。眼

《地质通报》:山东诸城发现古生物足迹群

诸城蜥脚类恐龙复原图现生的滨水鸟类,与诸城鸟类足迹的造迹者非常接近不久前,中美古生物学者在诸城市张祝河湾村发现了罕见的足迹群,这批恐龙足迹由蜥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与古鸟类足迹组成,其中以古鸟类足迹尤为珍贵。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本月出版的《地质通报》杂志

亿年前这种恐龙,为何被命名为“鸟”?

在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的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内,存放着一块名为“中华龙鸟”的化石。然而,这块名为“鸟”的化石,却并非鸟类,而是一种生活在亿年前的恐龙。它为何被命名为“鸟”?后来又是如何“验明正身”的?这块中华龙鸟化石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化石上的动物既像小型的恐龙,又像一只准备飞翔的鸟。它的头

科学家在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发现髓质骨

  12月5日,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团队与国外同行(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Mark Norell 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Gregory Erickson)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

云南禄丰基干蜥脚型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八十年前,“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禄丰被发现,随后的十余年间杨钟健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禄丰发现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云南禄丰及其周边地区的下侏罗统红层也成为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动物化石

南极发现5000万年前巨型飞鸟化石

  近日,来自5000万年前的南极洲的化石被鉴定为一种已灭绝的巨型远洋鸟类——伪齿鸟。伪齿鸟因其特殊的“骨齿”而引人注目,它们的颚上有独特的骨刺,像是长了一嘴尖牙。此次发现的这一记录是巨型飞鸟类的最早化石记录。  10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

奇特恐龙头骨见证肉食恐龙向草食过渡

北京时间10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近日宣称,1.9亿年前一颗幼体恐龙的头骨化石有助于解释什么时期食草类恐龙从食肉恐龙中进化过渡。 科学家发现异齿龙见证了食肉性恐龙向食草性的进化过渡 这颗微型恐龙骨骼属于1.9亿年前一个年幼的异齿龙,它的牙齿结构十分特殊——前端长着锋

古脊椎所等揭示中生代鸟类头骨演化特征

  近日,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托马斯、周忠和与合作者关于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论文(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age of cranial kinesis from a Cretaceous bird)。该研究通过高精度

宏演化研究书写了一段翼龙“兴亡史”

作为第一种演化出动力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翼龙的宏演化问题在古生物学界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一项关于翼龙多样性大尺度演化的成果。这项研究详细讨论了翼龙从起源至灭绝多样性的变化过程以及潜在的影响因素。为了更深入理解翼龙的多样性演

三年挖呀挖,他带着第一块亲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2.shtm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胡珉琦在研究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是十分“高产”

三年挖呀挖,他带着第一块“亲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6.shtm在研究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是十分“高产”的一位。从2014年正式开展科研工作

内蒙古临河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单指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临近中蒙边境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代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有关成果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莱阳白垩纪地质遗址新发现类型丰富的恐龙化石

  工作人员对恐龙化石进行修复。(资料图) 李梦摄  “目前发现2号遗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层的恐龙化石极为富集,以鸭嘴龙化石为主,同时还发现了食肉恐龙等多种恐龙类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22日对记者称。  由汪筱林带领的中科院莱阳联合科考队近日对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2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逝世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  我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叶祥奎先生,8月15日因病在龙湾逝世。   叶祥奎先生1926年12月出生于龙湾永中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凭着个人吃苦努力,在中科院毕业后师从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留在中科院古脊椎所

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物复苏迟缓之谜获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86.shtm 二叠纪长着犬牙厉齿的丽齿兽咬杀吞食大型植食兽足类,然而,两者都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中灭亡。图片来源:郭肖聪 2.52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显生宙最大的灭绝事件。大灭绝

“万人计划”领军人物周忠和:三说“运气”

  周忠和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的领军人物了。   他与很多科学家不同,在讲述自己团队从事的科研工作时,他三次用了“运气”一词。他是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称古脊椎所)所长。到了这个层次,还有几个人愿意说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幸运”的结果?   一说运气。

究竟什么导致恐龙灭绝?中国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新机制

6600万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龙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气候变化,还是大面积火山爆发?  答案或许不这么简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机构的科学家对陕西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

吉林大学发现恐龙牙釉质波纹构造的最早记录

  吉林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在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长春龙”研究中又取得一项重要成果,发现恐龙牙釉质波纹构造的最早记录,这对认识恐龙的演化及其牙齿与恐龙食性、生活环境的关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长春龙”是由吉林大学博物馆科研团队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发现的一种新属新种恐龙,全名“娇小长春龙”

四川富顺发现中国最小恐龙足迹-最小长仅10.2毫米

  6月26日,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对外公布。近日,由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光照、叶勇和副研究馆员江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等中外古生物学家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自贡市富顺县发现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龙足迹。其中,包括一个长仅10.2毫米的微小恐龙足迹,有可能揭示了兽脚类恐龙的早成性或极早成的

与恐龙一起灭绝这种“天生反骨”的古老鸟类长啥样

   几年前,一种在6600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的原始鸟类——反鸟,在河南被发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骨骼化石。这件反鸟骨骼化石,距今7000万年。    为纪念反鸟骨骼化石发现者之一、对河南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这一化石被命名为君昌豫鸟。    10月9日,在吕君

科研人员在琥珀中发现大型古鸟类

鸟类复原图 (2)   2月1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都大的反鸟类翅膀,对学者理解白垩纪反鸟类体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化石为鸟类羽毛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泮燕红等完成的题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证据》的研究成果,在线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为探讨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Mary S

地质地球所等发现恐龙生活时代气候寒冷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组成的一个多国合作团队近日在著名学术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东亚地区恐龙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垩世寒冷的气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

研究揭示手盗龙类奇异前爪演化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19.shtm 近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一项有关手盗龙类恐龙奇异指爪的功能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Co